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城市供暖调查:大批小区供暖不及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5日 14:24  《能源》

  文 | 本刊记者 陶勇

  2009年11月1日的北京。蒙古高原的寒流卷着鹅毛大雪呼啸而至,这场初雪之早,在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上排名第三,比往年在11月29日到来提前了将近一个月。

  零度上下的寒冷顷刻之间覆盖全城,北京人的生活顿时乱了套。除了紧急换穿棉袄,市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暖气。

  北京市各种供热面积6.06亿平方米,居全国第一。然而,这个城市庞大的供暖系统却像冻僵了一样,迟迟没有给瑟缩中的人们送来温暖。

  2009年11月6日。大雪后的第五天下午,北京市区很多地方仍未供暖。一个17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供暖体制,暴露出其脆弱的一面。

  首场大雪,挨冻的居民

  “对了,跟你说,我们小区天天都问物业啥时候供暖,大家快冻死了。物业说没给通知,到今天了还没确定下来。”11月2日,家住北苑家园的李倩向《能源》杂志记者投诉。

  “可不是说北京市昨天开始供暖吗?”“对啊,但是我们这没供暖啊。你打电话问问,为什么北京市提出供暖了,还有诸如北苑家园这样的地方并未供暖?我快冻死了,也没看到供暖啊。我一会就摸下暖气呢,可恶!我冻得手冰凉。肯定有大批的小区并未供暖。”

  《能源》杂志记者调查发现,11月1日北京突遭暴雪后几天内,仍然有一些小区未能供暖。

  “你1号多少给一点,15号以后少给一点也行啊!……”11月6日上午九点,东城区公交北新桥站一位50多岁的义务交通员得悉《能源》杂志记者正在随机采访,马上诉说首场大雪来袭时,她在北新桥小区的家里暖管冰凉依旧、家人挨冻受寒的不幸情形。

  当天下午,《能源》杂志记者在崇文区琉璃井东街小区采访时,家住1号楼9单元401的居民刘焕铮(女)与2号楼3单元601的钱秀英(女)一个劲抱怨,“我们都六、七十了,在家里都冻得穿棉袄了,这暖气一点不热。”

  上钱秀英家时,在记者搀扶下步履蹒跚的她边缓慢上楼边念叨:“温总理在电视里都说要关注民生、要给一点暖气,可他们就是不给……”

  钱家两间屋里的暖气片手触只有微温,厕所里自装的暖气片则手感冰凉。当天室外气温最高七、八度,但她们这种年纪的人却是“低处”不胜寒。

  《能源》杂志记者寻迹来到小区锅炉房,操作电蒸汽锅炉的工作人员说,因为这两天天气暖和,就没有供暖。

  晚上六点过后,不觉中黑幕已经笼罩天空,琉璃井东街也有了些稀疏的灯火。此时,回家路上的记者才蓦然感到一阵凉气袭来,真有些不胜寒的感觉。联想到那些家中暖气不足的老人,真是天寒地冻、长夜难熬!

  对于部分居民挨冻的现象,北京市热力集团新闻发言人田金风解释是,市政热网11月1日就开始运行,从2日开始,城区大多数居民小区都已灌水试运行,实际上已经提前供热。由于管网规模庞大,热传导需要一定时间,居民家中的暖气难以即时热起来,只能逐渐升温。

  “北京市目前主要的供热方式有:城市热网集中供热,区域燃煤(气、油、电)锅炉房供热,地热、热泵供热,另外,还有清洁能源分户式采暖、家庭小煤炉取暖。截止2008年底,北京市总供热面积超过六亿平米,其中住宅面积4亿多、供热单位一共有2070个(锅炉房4591个),全部采取集中供热方式,90%属于非企业化供暖。”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供热办主任郭维圻在接受《能源》杂志记者采访时,披露了大量与供热有关的数据。

  郭维圻说,今年是北京首次正式公开表示按照市政府要求提前启动供暖工作。以往有过提前供暖的情况,只是通过内部通知,而且提前天数最多10天,今年提前了15天也是第一次。而供暖单位有两千多家,很难一下子都提前供暖,难免出现不协调现象,有的需要2至4天才能逐步到位。

  脆弱的供暖现状

  据了解,2000年以后,北京城市发展进入高潮期,平均每年建筑竣工量在三千——四千万平米之间(两万平米相当于一座高楼)。这些新建筑仅供热就带来资源、环境和安全以及经济等多重压力。

  当前,北京市供热发展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需求量逐步加大,大型热源已被“分干吃尽”。北京市管网集中供热热源共有8处,其中华能、国华等5座热电厂由电力系统所属(央属4座、北京1座),太阳宫、草桥、郑常庄3座尖峰燃气热电厂归市热力集团所属,它们构成北京大型热力管网一亿多平米(三环以内、50%以上是公共建筑),这些热源已经发挥到极致,后继热源严重不足。

  与此同时,北京市供热设施分配也不合理。由于城市历史发展沿革,过去提倡“人民城市人民建”,许多单位集资建房,自己供热。但现在劳动关系、产权关系、体制属性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形成了如今全社会供暖的格局。郭维圻举例说:北大清华,它们既为本校供暖,还为周边社区供暖。机关、事业单位的供暖也同样社会化——既是单位的后勤部门,也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些都属于非企业化供热90%的范畴,而真正纯粹的企业化供热,象热力集团那样包括开发公司企业、原房管局系统供暖中心(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仅占10%。

  “而热力集团也是政府补贴下、没有完全企业化的供暖单位。否则,市场化价格居民很难接受。”郭维圻补充说。

  “即便预测了要下大雪,要提前供暖也没有这么容易。”前述北京市市容委人士告诉记者。

  2007年,北京市曾对锅炉房供热规模进行了调查,发现1万平米以下的建筑占供热总数的27.15%;1万-5万平米的占37.97%;5万-20万平米占24.31%;而20万到100万平米以上的大型建筑总共占据不到9%。现有的四千多座锅炉房,大多数是供暖20万平米以下的小锅炉房。郭维圻说,燃气锅炉房操作相对简单,可以率先供暖,燃煤锅炉房启动时间就会缓慢一些。此外,还有个别小区因为没有上水或者有老旧管道需要修理,因此也就延迟供暖。总之,由于大雪来得太早,提前供暖肯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希望市民能够理解。

  因为这场始料未及的初雪,北京史无前例地将供暖时间由11月15日提前到11月1日,一举打破近60年一贯制的常例。

  “你看他给我的天气预报,也就提前三天。我就是这天(当天)启动决策的,到时候未必能够如愿,如果没有(指预告的气候变化如降雪之类)则麻烦了。”郭维圻便拿出北京气象局传给供热办天气预报的通知,在这张16日的通知上,清楚地告知17、18、19日三天将可能发生的天气变化情况。

  “我们的启动机制与国外不一样。第一,人家是一年365天都在运行,还附带供应热水;第二、他们是舒适型的,温度从高到低,可以进行个性化选择,打开一会就热了。甚至夏天也可供热。”郭维圻曾在9、10月份去丹麦考察,对比中外供热体制,颇有感受。

  难以统一的价格

  虽然随着2009年第一场雪的提前降临,北京提前了供暖时间,获得一片好评。但供暖质量和计价方式等老问题仍然困扰着不少家庭。

  关于供暖价格,这是一个在不少地方都存在争议、颇受公众关注的问题。

  今年10月下旬以来,随着寒流的渐渐逼近,北方城市又迎来一年一度的采暖季节。和往年一样,“价格争议”在一些地方风生水起、此起彼伏:郑州剑拔弩张,兰州各持一词,北京波澜不惊,但却小有涟漪。郭维圻则表示,就北京而言,根据不同的供暖对象、形式和燃料,供暖价格分为五类八种。而居民价格有四种。

  16.5元/建筑平米的是燃煤直供——从锅炉房到居民家;19元/建筑平米的是燃煤间供——从锅炉房到换热站再到居民家;24元/建筑平米的是热力集团城市管网集中供热;30元/建筑平米的是燃气、燃油和电力供暖。“此外,居民供暖均有政府财政补贴。燃煤直供间供都是每建筑平米补贴10.43元,燃气每建筑平米补贴1.79元,燃油每建筑平米补贴44元,电力每建筑平米补贴19元。”郭维圻说,如果国家不补贴,供暖单位要么亏损难以为继,要么提高供暖价格,居民则难以承受。

  不过,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郭维圻披露目前居民拖欠供暖费的高达30%。他为此希望媒体呼吁:“供暖的目的是保障,享受保障也是目的,保障的责任绝非仅仅是政府与供热单位承担,用户也有责任。供暖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要想一个房间热,整个楼房都要热。而欠费就会影响整个供暖水平。”

  非居民(公共建筑)供暖价格也有四种:燃煤直供为23.5元/建筑平米;燃煤间供为26元/建筑平米;热力集团城市管网集中供热为30元/建筑平米;燃气、燃油和电力供暖均为35元/建筑平米;非居民供暖不享受国家补贴。

  据郭维圻透露,目前全市供热结构是,城市管网21.4%、燃气锅炉房43.1%,燃煤锅炉房33.9%,燃油锅炉房1.%,电等锅炉房0.6%。供热需要的天然气,作为高品质的燃料,对替代燃煤意义重大,但使用前必须实施清洁能源改造,为此政府进行大量投入,但燃料成本却上涨很多,这就是燃煤供暖居民收费最多19元/建筑平米,燃气供暖居民却要缴费30元/建筑平米的原因。

  “可是居民却对此产生异议,怎么燃煤供热污染环境反而收费更少?我用清洁能源反而出钱更多?”郭维圻说,十几年来供暖价格里都没有包括水、电、人工、材料费。供暖问题既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还是民生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稳定。所以,既要市场化,又不能完全市场化,必须在政府保障下或指导、调节下实行市场化。

  郭维圻声称,北京市最早推行在热计量基础上实施的“两部制”。

  所谓“两部制”,即供暖价格由基础热价和供热热价构成,基础热价反映固定资产折旧和热传导损失,即使用户停热,也应该缴纳这笔费用;供热热价反映供热所消耗的煤炭、水和人工费等变量成本,按照用户用热量的多少来收取。 “两部制”推行后,各种成本将得到更加科学的分摊,但是这也带来“不用热也要缴费”的奇怪局面出现,消费者接受起来还有一个过程。

  据中国城镇供热协会有关负责人透露,推行“热计量”机制已成为未来我国深化供热体制改革的关键点。 但是由于一次性投资大,配套政策不完备等原因,“热计量”机制推广起来还面临重重困难。

  不过,目前北京市已经已经率先重点在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机关推进供热计量收费,涉及面积一千五百多万平米。“因为能耗量最大的是公共建筑、政府机关。”郭维圻披露,据国家建委和发改委检测表明,“大量的能源都在浪费”。

  居民热计量改革也在悄然进行。北京市从2003年开始进行计量体制改革与收费制度改革,并对居民采暖价格实行暗补变明补(8个郊区县已实行)。但郭维圻表示,居民计量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细微之处如表的质量、耐用性、合格检测、相关争议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有行为节能但费用却未节约,居民会怎么想?比如上班就关掉暖气,下班回家再开,自认为节能了,但是最后发现没省多少钱,那会是什么反应?”

  郭维圻特别指出:计量改革必须供热单位与用户双方都受益,否则就难以进行。

  热改提上日程

  郭维圻介绍,北京市供热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因此,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推进改革,在“十二五”期间属于重点项目。同时,还要向农村延伸,解决乡村供暖问题——“让农民热起来”。

  据悉,北京市近年热源没有增长,建筑面积却不断扩大,供热量增多,但都是通过节能改造满足需要的。现在,北京供热构成具体分布是,热力集团所属城市管网供热面积约一亿三千万平米,燃煤供热面积超过二亿平米,天然气供热面积近二亿六千万平米,燃油供热面积近六百万平米,电力供热面积近四百万平米;利用清洁能源和采取环保集中供热(包括20吨以上燃煤锅炉)的占全市总供热面积的95%以上。

  “十一五”其间,北京市热能工作提出“建设、节能、挖潜”六字方针。为此建设大型热源,如上马草桥热电厂、改造华能热电厂,进而扩大集中供热管网。挖掘现有设施能力,把分散、落后和污染的小燃煤、油锅炉房加以淘汰。“十一五”规划完成30座大型集中供热中心,目前已完成10座,今年又有几座(在通州、平谷)完成。城区六十多处大型燃煤锅炉按照中央要求替换成然气,同时淘汰周围的小锅炉房(热利率最好的才约60%)。北京市还积极出台节能政策,制定补贴、奖励措施,鼓励改造燃油燃煤供热系统,重点推广六项节能技术,市属供热单位(不包括中央所属)171个锅炉房实施了节能改造,共五千多万平米,一年(一个采暖季)就可以节约一亿立方天然气。

  目前,北京市供热系统资源优化配置尚存较大问题,能耗很大,使用天然气、清洁能源的效率比较低,跟国外比差距在10%到15%左右。主要因为具有50多年历史的系统设备、管网老旧,如市政污水管道破损,供暖管就被浸泡,大量热能逃逸等;还有老建筑不节能等。因此,“能源紧缺与高度浪费并存。”

  所以,从2008年开始,北京市改造了3019个居民小区的供热管网(今年改造179个),主要重在降低热耗。郭维圻透露,北京管网能耗非常惊人,最高的消耗30%热能,还有不少供热管道无人认养。有鉴于此,北京市、区两级政府分别承担30%、20%的改造费,鼓励供热企业或产权单位(承担50%费用)对自己的供热管道实行改造。

  当《能源》杂志记者提出,地下管道老旧折损程度不一,政府“一刀切”的拨款为供热单位减负,很可能有些费用足够、甚至有余;有些也许持平;有些则可能不够,那么,其供热标准就难以达标,对此又如何解决?郭维圻对此表示,基本不会出现差强人意的局面,但毕竟有聊胜无。所以政府还在积极鼓励。

  “北京供热立法政府常务会已经通过。”在郭维圻看来,只有完善法制才能保证供热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目前,占北京市面积10%的市场化供热已出现竞争态势,在一些民营供热企业中,有的相互压价、恶性竞争。郭维圻指出,政府定价中包含运营成本与扩大再生产设备折旧更新费用,可有的发包商把后者当成利润拿走,当需要设备维护更新时,发包商人间蒸发。老百姓取暖无法保障。所以,他认为通过行业自律、供热企业参与监管和合同法约定,可以遏止行业不良行为。目前则通过联动协调机制等参与处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