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气荒的拷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5日 14:24  《能源》

  文·王尔山

  从十一月初开始影响我国的寒潮让“天然气荒”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只要细看一下就不难发现它跟围绕其他能源产品(如液化石油气)出现的供求矛盾差不多,最终面临拷问的是决策者的智慧。

  天然气荒,起因于天气变化和需求增加:十一月寒潮来袭,我国北方首先受到影响,国家决定从西气东输项目调配一部分天然气进行支援,结果这同一个天然气项目的南方终端用户就拿不到原定的全部份额,当地天然气供应告急,一些城市的缺口甚至达到40%。于是“天然气荒”见诸媒体,大家开始探究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且很快归结为两种看法。

  一是两大石油公司作为垄断企业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国内市场价格太低而不愿意增加产量,“捂气惜售”,甚至有人认为它们希望借助供应短缺的局面而推动涨价,但两家公司分别予以否认,说自己的工厂已经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二是国内市场价格机制有待理顺,比如西气东输第二期的进口气到达中国口岸的价格已经超过上海的门站价格,不利于调动厂家的增量积极性,这得到包括石油公司人士在内的一些行内人士的认同,却不能完全说服广大用户。

  这看上去是不是似曾相识?只不过以前如果说到气,指的是液化石油气,而不是刚刚开始推广的天然气。比如2006年1月春节将至,华南地区液化气价格也曾持续上涨,起因也是天气变化,也引起广泛报道。而且,对导致供求矛盾的原因的探讨也归结为上述两种。比如《中国产经新闻》引述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的话,说“缓解液化气供需矛盾的治本之策是改革现行定价机制,‘与其加强管理不如逐步放开’,同时对低收人群实施‘燃料费补贴’制度”。

  而针对天然气的问题,实际上新华社在今年2月就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近日召开的国家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说,尽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可替代能源价格变化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国内天然气价格,已成为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的必然趋势。”

  原因在于,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建设和与之相连的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同步进行,主气源为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补充气源为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目前我国天然气价格以政府定价为主,尽管当前国际天然气价格因国际原油价格走低而回落,但由于天然气进口的长期性和相对固定性,我国目前已落实的进口天然气价格普遍高于当前的国内天然气价格。根据初步测算,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到我国边境的含税价格加上国内管道运输费用后,到各地门站的价格要比现行门站价格高出一倍左右。

  换言之,即使没有今年十一月的寒潮,理顺天然气价格机制也是必然。

  为什么拖到今天还没动静,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里新华社报道只有一句话:“相对较高的天然气进口价格和较低的国内天然气价格已成为我国进口天然气中供需双方高度关注的问题,并成为我国企业在天然气进口谈判中的难题。”

  我们不难发现,只要将“天然气”替换为“石油”或“成品油”,就会得到我国能源领域一个经典问题的表述,而这个问题自从我国在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就断断续续没有停息,一个常见的触发原因也是天气变化导致供应紧张。

  现在轮到了天然气。

  如果说,将能源行业提高到战略高度,只授权少数几家国有公司进行垄断经营,是因为决策者意识到这个行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局,所以不轻易相信市场,只相信跟它们合作比较令人放心。那么,眼下这场“天然气荒”恐怕正在提供一个新的例子,表明这一模式未必真能在关键时刻起到稳定大局的作用,而是多上一个产品就多一个出问题的机会,最终面临拷问的还是决策者的智慧,以及人民对决策者智慧的信心。

  从这个角度讲,这场“气荒”能不能尽快彻底解决,会不会成为能源领域另一个挥之不去的难题的起点,已经不再是“就气论气”那么简单。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