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再造中海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5日 14:24  《能源》

  文 | 本刊记者 张娜

  一家石油公司,却把煤基清洁能源写入自己的战略;作为一家大型石油企业的总经理,却多次聚焦在镁光灯下畅谈对可再生能源的规划;一家起步较晚的国有企业,却荣登“2009年全球最佳企业”之列,并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入围企业。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这家中国本土企业越来越吸引各方尤其是国际上的关注。

  2009年10月,美国《商业周刊》公布了与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联合评选的“2009年度全球最佳企业40强”名单,中海油从全球2500家上市公司中脱颖而出,位列第16名。

  “即使在股市下滑的困难时期,聪明的公司仍然能找到发展之道”,这是业界对入围企业的总体评价。并规定了两道硬性“门槛”:2008年销售额至少达到100亿美元且至少有25%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评定标准为过去5年的营收成长表现及价值创造能力。

  而对于中海油,评价如下:中海油在原油、天然气和其他石油产品的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均有涉猎,公司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在合并和收购方面表现活跃。入选企业大多具备创新性强、产品多元化、扩张积极、市场领导力强、拥有清晰的未来愿景等特质。

  “中海油的管理更彰显国际化,一些国际石油公司正在纷纷提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比如BP,其理念为‘不仅贡献石油’,BP不断地用‘吨’度量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成果,并提出‘绿色’的理念。这与中海油的以煤基清洁能源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很相似。”招商证券石油化工行业研究员裘孝锋对《能源》杂志记者说。

  选择中海油

  肖钢,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

  “我们有两个团队做清洁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的业务,一个是产业团队,另一个是研发团队,我的主要精力在研发部分。”肖钢接受《能源》杂志记者专访时如此介绍。

  肖钢还有一个头衔,是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这也显示了他的另一个背景——海归。“我是半年前才正式加入中海油的。”肖钢说。

  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3年后,肖钢去了丹麦,一呆就是将近20年,他说,做过大学教授,自己开办过高科技公司,也曾为国际知名的大型能源企业效力。而丹麦又是新能源的发源地之一,化工专业出身的肖钢一直在与煤基清洁能源打交道。

  回国后,“我在国内的几所大学做客座教授,也在一些公司做过顾问与研发工作,加入中海油是我回国后第一次在国有大型企业工作”,肖钢说选择中海油是看中了其发展前景。

  而此时,中海油已然确定了发展煤基清洁能源等新能源的目标,并组建了一支几十人的专业科研队伍。

  亚化咨询是一家做化工业务的专业企业,对于中海油,亚化咨询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他们也是刚开始关注,“中海油引进了很多煤化工方面的资深专家,比如肖钢,他近期还出版了一本书,叫《黑色的金子——煤炭开发、利用与前景》”。

  肖钢是做技术出身,所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干什么就吆喝什么”。而肖钢说之所以选择回国并加入中海油,也是出于技术的考虑,“发展新能源必须要有三个要素,政策、资金和技术,中国现在不缺资金,政策也有,唯独技术相对落后但同时也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

  肖钢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技术就好比发动机,没发动机,车是走不了的,“比如一辆跑车,燃料部分用的是最优质的燃料;司机是舒马赫,全球最好的F1赛车手;只有配上性能良好的发动机,才能真正发挥三者的作用,跑出优异的性能”。

  “技术瓶颈必须解决。”肖钢说,尤其像中海油这样的大国企,本身就有责任感,节能、清洁必须要做,同时也不缺资金,无论是从公司利益,还是从社会责任感上都要做此规划。对于政策,国家已经出台,国际上更是如此,不但想让新能源引领世界各国走出金融危机,而且传统能源也越来越枯竭,减排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新能源就成为一种必然。

  如果资金和政策都不是问题,那瓶颈自然就落在了技术上。对于这个领域,中国也是近几年开始关注的,并有了较快的发展。“丹麦已经做了20年,美国的起步也比较早,我们国家现在要做,技术方面需要大步伐追赶。现在大家都在吃螃蟹,但又怕把嘴扎了。所以,很多企业是买国外的技术来增加自己的千瓦,这种发展模式于中国是不利的,所以长远来看,必须真正拥有自己的技术,哪怕是有自己特色的集成技术也行”,肖钢说。

  煤基清洁能源写入核心战略

  作为国际知名的化石能源转化和氢能利用方面的科学家,肖钢说,中海油的整个新能源产业链条他都有涉猎,但最为关注的是煤基清洁能源,同时也结合风能、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

  在近期会议上,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多次强调,中海油的战略目标是要建成国际一流的“能源”公司,因此石油天然气将不再是其唯一的核心产业,而是核心产业之一,中下游领域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支柱,新能源的开发要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出席2009年全球智库峰会——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时,傅成玉提出中海油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技术和资金,进行了风能和生物质能的投入,特别是在海上,中海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用风能为海上生产石油平台供电的公司。

  但是,虽做了多年风能和生物质能的研究,傅成玉却提出了这样一种新观点:解决中国问题,风能等可以是一个补充,真正的还是煤,这是由中国“富煤”的现状决定的。

  或许,正是这种新的思路,一家主营石油的公司开始涉足煤基清洁能源业务。

  傅成玉表示,这些年,中海油加大了对煤基清洁能源的利用和项目实验,并正在规划直接将煤转化为天然气,这个转化过程中,与原来的用煤发电相比,利用率会提高10%。中海油已经选定了两个项目,在未来五年,会形成年产100亿方的煤制天然气规模,同时开展二氧化碳的利用,所以通过二氧化碳,使它形成新的能源链和资源链。

  而肖钢的工作重点正在于此。

  “作为研发团队,我们要配合产业,因为很多产业还不成熟,或者相对成熟但还有很大的节能潜力。把能效提高,把成本降低,把国外技术变成国内技术是我们要做的。”肖钢说,“煤基清洁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是重点,因为从煤生产天然气或者其他的产品,煤在生产过程中有节能、环保的问题。同样,在终端,比如生产出来的天然气该怎么合理利用,也有能效问题。”

  “两种节能,一种是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和减排,另一种是能源利用部分的节能和减排。”肖钢说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这两个方面。

  亚化咨询表示,中海油如此看重煤基能源化工领域,表明了中海油作为一个领先的能源和化工公司对未来能源多元化发展的前瞻性探索。从“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煤基清洁能源只是中海油新能源战略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其中,海上风电也是中海油大力发展的一个分支。“中海油有海洋作业优势,发展海上风电应该会比其他公司快。”裘孝锋说。

  然而,在陆上风电还有诸多问题未能解决的中国,发展海上风电无疑更增加了难度。“技术和成本都是大问题。”亚化咨询表示。

  对此,肖钢的解释是,成本高是有目共睹的,其本质是任何东西只要到水中成本就会增加,采油如此,海上风电亦如此。一旦到水中,地质条件的变化,由于有水的存在,冰的存在,再加上腐蚀问题,海水的冲刷、海流等很多条件都使作业变得愈发困难。但是,“虽然困难,这却恰恰成为中海油的优势,如果我们都觉得难的话,那对别的公司来说则更难。所以我们还是要去做。海上的风资源非常大,如果能利用起来,这将是一项崭新而又有前途的业务”。

  “压力大”是肖钢口中最频繁的字眼。但不管是煤基清洁能源,还是海上风电,技术的瓶颈一旦解决,于企业、于国家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超越石油?

  国际石油公司BP的“绿色广告”随处可见,也为业界所推崇。

  “科技的创新,使太阳能为我们的绿色生活注入动力。这是一个开始,BP,不仅贡献石油。”这是BP的一句广告词。亚化咨询说,“像BP、道达尔这样的国际石油公司都纷纷增加石油外的其他产品的份额,延长产业链条,中海油拥有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开发‘绿色能源’的理念,因此其积极探索和开发包括煤基清洁能源和风能在内的新能源业务,这表明中海油勇于承担一个全球领先公司的社会责任。”

  的确,与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大型石油企业相比,在非石油领域,中海油显得异常活跃。裘孝锋说:“中石油、中石化也在向这方面发展,但力度没有中海油大,多是液体的新能源,比如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中海油的迅速发展,还在于它没有历史负担,成长比较快,管理也更国际化。”

  据《南华早报》报道,中海油正在积极储备天然气,已与英国天然气集团达成协议,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柯蒂斯液化天然气项目投产后的20年期间内,每年购买360万吨液化天然气,以供应中国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而且,中海油也开始关注煤层气,可能购买英国天然气集团瓦隆矿区煤层气储量权益的5%,在昆士兰州格拉德斯通液化厂的第一条液化天然气生产线上参股10%,同时将与英国天然气集团共同组建船东公司,在中国建造两条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购买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协议只是中海油诸多新领域中淡淡的一笔。这家石油公司已经把触角伸到了很多领域。

  傅成玉曾在2006年送给中海油领导干部每人一本《蓝海战略》,其中阐述的是如何寻找和开辟新的价值蓝海。之后中海油内部开始讨论如何“选择差异化市场,找到自己的价值蓝海”。肖钢说,他加入中海油后,也收到了一本。

  逐渐地,在中海油的会议上不只是出现石油类的名词,CDM、工程油藻、动力电池、生物丁醇、煤制天然气等一系列新名词不断出现。

  2009年8月,中海油与天津津能投资公司签署协议,将在天津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依据协议,中海油将向力神电池公司投资人民币50亿元,建设20条动力电池流水线。

  此前,中海油刚刚与澳大利亚最大投资银行麦格里银行签订CDM方案协议,中海油称这是首次在石化领域签订“碳排放协议”。

  或许,正是中海油在各个能源领域的同步开花,才为其跃入“2009年全球最佳企业”之列提供了保障。“第16名,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这说明并不是我们自己在说,别人也开始这么认为了。”肖钢说,打造国际化的大型能源企业才是中海油的终极目标,而不仅仅是一家石油公司。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