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一财经周刊:一场大会拯救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0日 15:12  《第一财经周刊》
第一财经周刊:一场大会拯救世界
《第一财经周刊》2009年第46期

  刷着绿色图案的气候专列到达时,时间已经是哥本哈根12月5日的深夜,天下着雨。车上450名乘客经历了14小时的穿山越岭之后,终于完成了原本只需飞行3小时的800公里路程。他们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出发穿过德国来到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大约34个小时之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COP15)将在这里开幕。

  此时,COP15主席、丹麦能源部长康妮?赫泽高(Connie Hedegaard)已经在哥本哈根火车站等候多时。2007年以来,康妮?赫泽高的全部任务就是确保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可以达成一个令人满意的协议。

  气候专列上450名乘客包括各种领袖级的环保积极分子,中国企业界的王石和冯仑也在车上。这趟旅途在于强调这些乘客们所说的“向低碳经济转型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以减少碳排放”。的确,列车上的人均碳排放为33千克,如果搭乘飞机,这个数字将是155。

  这真是一个高度契合主旋律的出场仪式,但还算不上完美,因为列车在中途尴尬地抛锚了,一个技术故障让列车在德国边境城市Aachen滞留了半小时。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就是在光鲜的外表下磕磕绊绊,还从未有过完美。大会192个成员国的1.5万名代表和3000名采访者,大多还是要从世界各地搭飞机来参加大会。据计算,此次会议产生的国际旅行、会场能源消耗和垃圾处理,以及旅馆住宿和当地交通,总共会带来4.05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既然简单地说,COP15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那么主办方必须首先不遗余力地避免让这次大会成为一个讽刺。为了保证会议的零排放,丹麦政府、孟加拉共和国政府和世界银行达成协议,丹麦将花费其国家财政预算中的70万欧元帮助孟加拉替换达卡地区废弃的砖窑,来平衡COP15造成的碳排放。而这个项目并不在《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范围内,也不会用来为丹麦政府 抵消原定的减排任务。

  大会代表们也已经被建议乘坐会议期间免费的公共交通以减少碳排放、喝直饮水以避免瓶装水的包装浪费以及最小程度地使用纸张。除了一个简陋的胸卡,此次参会人员不会再领到任何成批发放的东西,大会彻底取消了给代表们的会议文件袋和小礼物。省下的400万丹麦克朗(约80万美元)将变成11项气候奖学金,为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丹麦两年的硕士学位课程提供资金。

  在COP15会场Bella Centre外,一排7米高的红色警报灯不停闪烁,它由雕塑家Jens Galschiot设计,7米象征着如果丹麦格陵兰岛所有冰川融化,丹麦届时海平面的高度。而红色警报灯下,Bella Centre地铁站外的水沟中,一组真人大小的塑像站在水里,也许几十年后,图瓦卢或者马尔代夫的气候难民真的就会这样浸在海水里。

  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再从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到今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这条路走得非常艰难。气候组织大中国区总裁吴昌华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忧心忡忡,“我们能做到的效果和需要达到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差距,但没有办法,只能去做,不做更不行。”

  作为NGO,吴昌华的团队在COP15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好他们的边会。一个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政府高层论坛将作为边会举行,目的在于促进国际区域层的政府互通有无。同时还有中国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主持的中国项目,主要内容是中美欧三方讨论如何在国际贸易当中消除低碳技术贸易壁垒。

  欧盟、美国和77国集团加上中国,三大阵营将在大会中博弈。国际舆论一直看好欧盟在《京都议定书》中扮演一个领导者的姿态,但前不久欧盟却宣称自己能否进一步减排要看其他国家的表现。

  至于美国,虽然奥巴马做出的姿态是非常想解决问题,但在气候问题上关键还是要看国会。国会众议院即将表决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美国2020年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奥巴马希望众议院能够通过这一法案,但他的话不是圣旨。

  中国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气候行动中国项目主任侯艳丽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这是很不容易的,然而发达国家的确令人失望。尤其是在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方面”。中国气候谈判代表邹骥及其团队的研究表明,当减排目标设定为“下降45%”时,每年增量减排成本为3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每户居民每年要多负担64美元。

  COP15主席康妮?赫泽高在7日的发言中情绪激动,连脖根都变红了。这位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班的环保领袖已经花了几年的时间来接触各方神圣,希望把他们挨个安抚好从而促成大会协议的达成,其中包括了产业界人士、科学家、哥本哈根气候委员会的智囊团和顶尖跨国企业的CEO们。

  全球最大的风能、风机供应商丹麦维斯塔斯公司(Vestas)主席Jens Tommerup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称“如此多的决策者坐到一起讨论气候问题,势必会在未来几年内促进风能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而领导世界酶制剂和微生物领域产品的诺维信(Novozymes A/S)公司也备受鼓舞。从2001年它就开始研究利用秸秆、禾草和森林工业废弃物等非食用纤维素生产乙醇的技术。此次COP15会议专用车一共110辆,其中有65辆是E85灵活燃料车,E85的意思就是85%的乙醇加15%的汽油。车身是绿色的,上面写的是:“生物燃料,基于农业废物。(Biofuel, based on agriculture waste。)”

  此刻,哥本哈根中心广场(Nytorv Square)上,一只实物大小的冰雕北极熊正在慢慢融化,这是雕塑家Mark Coreth的作品。1.8米的高度也正好是2009年早些时候卡特林北极考察项目(Catlin Arctic Survey)测算出的北冰洋漂浮冰川的平均厚度。然而科学家认为,厚度不足2米的冰川完全不足以抵抗夏天的融化季节,而这将引起冰川进一步的大规模融化。来往的人群在伸手触摸冰雕的同时,也许可以最直观地感受到自身和大自然、冰川的联系,可以感受到人类的活动将如何影响微妙的自然平衡。

  气候专列已经在会议之前到达了目的地,而COP15会不会赶在一切为时已晚之前达成协议?接受采访时COP15主席康妮?赫泽高被问到12月19日会做些什么,她回答说,“应该是在大睡吧,睡到圣诞节再起床。”12月19日,这个世界会有一些改变吗?

  据说反减排的抗议游行队伍也在向哥本哈根赶来。好吧,人都到齐了,12月7日上午10点,COP15正式开幕。

  气候达人速学院

  你可能早就是一个身体力行的环保主义者,乐在其中,不过却意犹未尽,因为你被气候大会各种云山雾罩的信息弄得不知所措,没法将实际与理论相联系。没关系,我们收集了气候大会的各种关键词,足以让你在十分钟内变成气候达人。

  气候变化

  想想小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现在冬天越来越暖和了,下雪也越来越少?气候变化指的是气候的改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作为统计学基础,一般以10年或更长时间为一个界定年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其定义为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所以诸葛亮借一次东风不算气候变化,他能连续借十年东风才是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

  你以前冬天只能吃到大白菜,现在则选择多多,那么你见过蔬菜大棚吗?它能保持温度让植物在冬天成熟。你可以把地球上所有东西都想象成蔬菜,而积聚在地面上空的二氧化碳就是大棚薄膜。太阳光的短波辐射直接照进来,但地面变暖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却被薄膜挡住不能向外散发。不幸的是现在薄膜太厚了,热到连冰山都像雪糕一样融化了。

  温室气体

  指大气中促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除了水汽之外主要是二氧化碳(CO2),大约占26%,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燃烧化石燃料而使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还有许多人类合成的原本不存在的气体,如氟里昂。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在气候寒冷地区,每逢大雪之后,总需要有人扫雪,如果大家都等着别人扫,那么结果就是没人扫。既然大家希望恢复交通的大方向一致,那么不妨签订一个所有人都认同的协议,把这件事摆到台面上来,以后统一行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当于所有缔约方的行为守则,1992年5月达成,确定了国际间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框架。

  《京都议定书》

  开始扫雪,每家每户都要划分责任,大超市和小卖店负责的扫雪面积当然是不一样的。占的资源越多,能力越强,承担的责任就越大。《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它针对工业发达国家在减排温室气体上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美国没有参与该条约。

  普遍但有所区分的责任

  发达国家对冲在最前面心有不甘,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也很多。但发展中国家认为对方不应该如此健忘:你们在工业革命时是不是也排了很多碳?现在你们发达了,就想不承认原罪吗?于是,框架公约同意建立一套“普遍但有所区分的责任”,主要内容是: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在来看,已开发国家都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大家现在共度时艰吧。

  巴厘路线图

  你有没有过那种经历,就是一堆人凑在一起开了个会,貌似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最后却什么也没做成?可以把之前的框架公约想象成一个框,平行四边形的那种,松松垮垮的,那么多的国家和地区看似一团和气,但却缺乏紧迫感和执行力。在这一背景下,2007年12月,框架公约缔约方在巴厘岛举行会议,确定了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四大执行内容,并为接下来的会议定下具体时间表,包括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清洁发展机制(CDM)

  改变是困难的,发达国家有自己的切肤之痛,不少国家一来不愿降低生活水平以降低能耗,二来节能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准继续挖潜难度较大。为此《京都议定书》附带了一个弹性机制,允许发达国家花钱请别人减排,具体手段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展有利于减排或者吸收大气温室气体的项目。不久前传出中国一些风电项目被暂停,就是因为有人怀疑清洁发展机制的资金没有被妥善利用。

  碳税

  碳税是一种污染税,它的理念是:排放的碳越多,付出的成本就越高。政府部门会先为每吨碳排放量确定一个价格,然后通过这个价格换算出对电力、天然气或石油的税费。由于征税使得使用污染燃料的成本变高,会促使公共事业机构、商业组织以及个人减少燃料的消耗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另外,碳税能提高替代能源的成本竞争力,使之与价格低廉的污染燃料相抗衡。你现在可能还不喜欢使用乙醇汽油或驾驶混合动力车,别着急,时候没到。

  碳关税

  不要把它和碳税弄混了。指对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有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的产品在贸易中征收关税。发达国家总是担心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中出工不出力,如果发展中国家说到做到最好,没做到就对其出口产品征收额外的关税。这很容易成为一种欲加之罪,最后变成阻碍全球商品流动性的新贸易壁垒。

  赤道原则

  这不是关于拯救濒危的热带雨林的协议。但如果你志在于此,或许会用上它。2002年9家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在伦敦经过多轮磋商,制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项目融资指南”,即现行的赤道原则。它要求金融机构对于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审核调查义务,只有在项目发起人能够证明该项目在执行中会对社会和环境负责的前提下,金融机构才能对项目提供融资。在中国,这项原则更多地侧重于环保领域,让人总会联想到“绿色信贷”这个词。如果哪个企业上了环保总局的黑名单,那它很可能会从银行贷不到钱或被催着还债。

  智能电网

  这是刚流行不久的时髦词儿,乍看上去非常抽象,具体解释原理会让你更加晕头转向。简单来说,这个东西可以判断电力的需求,把电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如果你家铺设了太阳能屋顶,它能让你把发出的多余电能卖给电力公司。其他方面,它也可以通过一些软件的设定,让你家的冰箱在用电高峰时自动暂时断电。你要知道,电被大量发出来之后不能储存,因为无法精确把握需求很多电被浪费掉了,而发电产生的碳排放数量巨大。知道我们现在的电网有多不智能了吧。

  碳捕捉

  二氧化碳的产生有时不可避免,就像你一直在呼吸,为了不让你呼出的碳排到大气中去,你可以把它们吹到一个塑料袋里。在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中,即将排出的二氧化碳可以用化学方法先分离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捕捉。

  碳封存

  你不会因为将二氧化碳呼到塑料袋里而庆幸,事实是你知道它们早晚会溜出来。所以碳捕捉之后的关键步骤是碳封存。业界认同的方法就像佛祖压住孙悟空一样:寻到一块地下1000米以下的岩体。在这样的深度,压力将二氧化碳转换成所谓的“超临界流体”后才不容易泄露。这项技术被能源公司广泛看好,因为它们总有很多深不见底的废弃油井。但除了昂贵之外它还有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你永远也无法确定它们到底有没有泄露出来。

  碳交易市场

  你可以把减排的碳看成一种商品,有的人暂时不能或不想减排,但他可以花钱直接把别人减排的成果买过来抵消自己的减排任务,这种需求会刺激更多的人努力减排。《京都议定书》确定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一种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碳排放交易所早已应运而生,不要小看它,专家说全球碳交易的总额很有可能在将来超过石油市场。

  2度共识

  今年7月的17国会议关于气候问题只达成了一项共识,就是全球平均气温不应当比工业化前高出2摄氏度,为什么底限是2度。模拟研究显示,全球变暖2度将使1亿人处于缺水中,同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珊瑚将会消失。形势非常紧迫,因为算上气候系统的滞后效应,我们过去的排放可能早已造成全球温度上升了1.5度。你可能没听过图瓦卢这样正在被海水吞噬的地方,那不妨想想马尔代夫吧。

  哥本哈根大会前景如何?

  大会可能会产生四个可能性结果:达成一个全面的综合性协议;达成一个大体上的协议,但许多细节可能仍需要未来的数月或数年才能敲定;暂停气候变化大会,可能推迟到2010年中期;没能达成任何协议。看起来哪种可能性都被我们说到了,但考虑到以前历次会议的遭遇,以上各种情况确实都有可能发生。

  谁可能会是大会的阻碍者?

  他们都支持改善气候,但他们很可能会觉得新协议对自己不公。如果国会无法及时通过关于气候变化的议案,美国可能无法做出可信的承诺。还有一些国家可能投否决票。例如,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比如马来西亚和韩国,已经拥有比许多欧洲国家更高的排放量。如果他们被要求完成严格的目标,可能会不情愿。马来西亚的排放量比1990年翻了4倍,而他们的人均排放量与英国相等。海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非常高,但他们认为《京都议定书》威胁到了他们的石油出口。而哥本哈根会议将会威胁他们内部的工业化计划。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