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现代银行家的一个标本。他是胆识魄力兼备的创新者。他是公司最好的推销员、营销利器和形象先生。他喜欢“生活在别处”
文 | 本刊特约撰稿人 陆新之
从插队知青到体制内勤勤恳恳的干部,再到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商业银行的掌门人,马蔚华以其领导的高效率、业务的创新以及良好的公关形象,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中国现代银行家的标本。
同时,他还是大陆最受尊敬的银行家之一。
他率领的招商银行,在行业内规模和影响并不显著,但是享有极好的消费者口碑、长期被海内外投资者看好。马蔚华为招行打造了很多亮点,比如清晰的零售银行战略、发达的信用卡业务以及完善的IT服务平台。相比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招行没有得到过政府注入资金的支持,它所有的成功都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在马蔚华的手中,招行已经具备了和国际同行竞争的能力和风险意识。
马蔚华揭秘了他为招商银行奠定的企业基因:成长性、市场性和稳定性。他认为,成长性就是招行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市场性可以理解为创新的基因和动力;稳定性就是创新的条件和保证。
十年来,招行在马蔚华领导下创造了中国银行业的无数个第一。他的行业地位,恰恰来自于他持续不懈的业务创新,突破行业桎梏。
他是富有弹性的体制内杰出代表。1999年,马蔚华在50岁的时候,进入了他人生职业的最黄金时间,出任由蛇口工业区结算中心发展而来的招商银行第二任行长。他与管理层一起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业务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发展国际化。
2001年,仅仅主政招行两年,马蔚华就因为其突出表现入选了当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干部体制内接近20年的马蔚华一度不想出这个名,其时正逢招行准备在A股市场上市,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对他说,评选不光是在评你,也是在评招行,你被选上还能省几千万元的广告费。于是马蔚华参加了活动,并从此经常性地出席一些社会活动,包括去大学演讲,宣传、介绍招行。他成了招行最好的推销员、营销利器和形象先生。
2003年,招行推出了我国与国际接轨的一卡双币VISA信用卡,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发行突破百万大关,招行因此成为大陆地区首家VISA双币种信用卡发行超百万的会员银行,创造了业内发卡速度的新纪录。截至2008年末,招行信用卡累计发卡2726万张,居于中国信用卡市场的领导地位,并入选哈佛大学MBA教学案例。
他是胆识魄力兼备的创新者。在今年出版的新书《感悟华尔街》中,马蔚华回顾自己从辽宁-安徽-北京-海南到深圳的历程,“人生的旅途,有命运的安排,更有内心的驱动。1999年来招商银行履新之后,巨大的责任感与浓厚的个人兴趣的结合,更是让自己成为这种永不满足、永不停歇精神的忠实信徒。”
2005年,招行在国内率先开始战略调整,着力发展零售和中介业务,改变了国内银行以贷款业务为主,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息差的状况。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这一转型的意义和价值显得更为明显。
2007年4月8日,招商银行二十周年行庆,马蔚华在全行5000人的视频会议上却没有过多地讲招行过去的成绩,而是重点讲了现在招行所面临的危机,分析招行在三个方面、22个问题上的差距,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感悟,这在行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2008年,在金融危机风暴眼中,招商银行的国际化之路留下了两座载入史册的里程碑——纽约分行的开业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2009年,招行的长期优势再次显现:零售业务优势和高票据占比使其拥有较大的息差弹性,资产质量稳定和最高的拨备覆盖率也使之有反哺利润的潜力。先行配股融资220亿元后,招行在下一轮的扩张中抢占先机。
虽然他长期致力于银行业的创新和突破,但是马蔚华的兴趣并非仅仅局限于营业额和账目数字。他平时的爱好很多,比如阅读、看小说、听音乐和打高尔夫球等。他的商务旅行总是带着一本书,同时他也在招行内部网站上定期向员工推荐好书,比如《执行》、《世界是平的》、《黑天鹅》、《世界又热又平又挤》等。
了解马蔚华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智商、情商双高的人,“马行长的朋友可以说三教九流,跟很多圈子的人都有深交。”马蔚华自己也表示:“我曾是中国企业家协会的负责人,又作为人大代表代表中小商业银行参加人大会议,我结交的朋友有IT圈的,也有国企领导,既有体育人士,也有包括本山、那英这样文艺界的朋友。而我有时间也参加我们每年的校园招聘活动,因为跟大学生交往,会让你有很多创新的思维。”马蔚华还以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批华尔街的金融大佬们。
他是个十分重视品牌塑造和现代公关手法的银行家,不论是其个人品牌还是招商银行的品牌他都有一套中国式的建立之道。他亲自选定东北出生的钢琴家郎朗作为招行的品牌代言人。在保持传统银行家严肃的西装革履和风度儒雅,他又面带中国式的微笑,易于打交道,这就是马蔚华给人的印象。“沉淀、升华、传承”是他欣赏的境界,他认为银行管理与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
未来,马蔚华心目中的招商银行,是定位于城市的、年轻人的、白领的、高收入阶层的有特色的银行。他正在推动招行做第二次战略转型,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及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应对直接资本市场、第三方支付平台等非银行机构的挑战。他希望第二次转型能为招行未来五年及更长时间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使其真正步入世界优秀商业银行的行列。
他最喜欢的作家是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是他真实的内心写照,“我似乎已经习惯了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奔波忙碌。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肃杀的冬日,不能动摇你我的信念;我们将一路向前,永不停息。”
王石眼中的马蔚华
“马行长只比我大2岁,但是我对他也非常敬佩,就像我对张瑞敏、柳传志、褚时健的那种尊敬”
采访 | 本刊记者 蔡钰
在2009年颁给马蔚华“终身成就奖”,我觉得也晚了也早了。他年纪比我大,这个奖应该是在我之前发给他,所以说晚了;说早了呢,作为企业家来说,“终身成就奖”有点到此为止的感觉,他此时风华正茂呢,后面的空间还很大。
我的印象当中,对马行长来讲,对招商银行来讲,都是互相非常需要对方。马行长需要招商银行这个平台来发挥才干,招商银行也需要马行长来继续往前领路。
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马行长对招行的最大价值在于,招行一直在创新,而且这种创新是稳扎稳打走在前面,马行长作为一个掌舵人能把握住,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再加上我们知道商业银行以国有为主,领导人更多的是由上面指派,这比纯市场企业的难度更大一些。
我跟中国很多优秀的银行家没有太多的接触,像建行行长郭树清、中信集团总经理常振明,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我和马行长虽然总部都在深圳,毕竟属于不同的行业,有时候见面吃个饭,但深入交流反而不是很多。我真正对他有了解是我们一起参加公益活动,阿拉善SEE第一届选举时他是监事长,我当时是副会长,到第二届他还是监事,第三届我们准备成立阿拉善华南分部,他是理所当然的一把手。
马行长只比我大2岁,但是我对他也非常敬佩,就像我对张瑞敏、柳传志、褚时健的那种尊敬。
在马行长身上,我觉得既有官员的严谨、学者的学识,也有作为金融家的聪明、务实和责任心,这是一个综合体现。如果你跟他谈业务,谈到金融的时候他都言简意赅,三言两句,没有再多余的话。但反过来不谈工作了,他滔滔不绝,有很多深入的思考。我知道他在艺术修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谈艺术收藏、谈电影、谈对现代艺术的理解,包括谈互联网、年轻人80后90后的群体性格,这些方面马行长的许多看法都很有见地。
要从历史说起来,马行长是“蛇口系”的“插班生”。他对蛇口基因有继承,有发挥。当年蛇口有两个最有名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对全国人民震动很大,引起一场大辩论。袁庚先生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发言的权利。特区的改革不仅仅是经济层面,我觉得那场辩论已经上升到民主的层面,万科后来的企业理念,就受到那场辩论的影响。我相信马蔚华身上,招商银行之所以在国际上能这么出色,也有这种影响,也有现代企业制度民主的色彩。
从创新方面来看,马行长是学者型企业家,他用西方金融理论理性地来搞现代金融企业。如果说当初蛇口改革是被迫的、悲壮的,到了马行长这儿就是一种自如的、有理论基础的、创新的方式,我觉得这是马行长和第一代蛇口企业家很大的区别。而且他当过中国人民银行的官员,对于把握政策走向、对于改革趋势的思考,更能结合中国实情,做得游刃有余。
总之,我觉得马蔚华最应该当银行家。他既务实严谨又风趣,国内农行、建行、中行等大行的行长也都是学者型,他们都是值得我尊重的现代银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