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核能发电:长期向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7日 17:49  《新财富》

  作者:陶娟

  关键词:新财富;核能发电

  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核能发电已于低调中驶入了快车道。伴随着第三代技术国有化的美好前景,核电版图正从沿海向内地扩张。

  纵使风头不及时下流行的风能和太阳能,但作为更为成熟和高效的清洁能源,在价格高企的化石能源和全球碳减排压力之下,核能发电已于低调中驶入了快车道。其技术相对成熟、变动成本低,运行稳定的独特优势也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核电的魅力。伴随着第三代技术AP1000国有化的美好前景,核电版图正从沿海向内地扩张,各地建立核电项目的热情无疑会为GDP注入强有力的核经济强心针。

  政策利好刺激发展提速

  在沉寂了十几年后,政府对核能发电的基调改变,从“适度发展”过渡到“积极发展”,而现在已提速至“快速发展”。 2008年新成立的国家能源局将发展核电作为力推的新政之一,相应的规划也一再更新。

  2007年出台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年至2020年)曾提出,到2020年,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提升至4%。但是,现在这一目标已被超越。国家对核电长达15年的税收政策优惠同样可视作刺激核电投资的利好信号。2008年,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手下发的《关于核电行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核力发电企业生产销售电力产品,自核电机组正式商业投产次月起15个年度内,统一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同时,核力发电企业取得的增值税退税款,专项用于还本付息,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经过近两年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09年10月底,我国已建成的核电装机容量为913万千瓦,而在建与已获准的装机容量也达3858万千瓦,居世界核电在建规模之首。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2009年9月末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将较大幅度提高原定核电所占比例目标,具体比例还在与各部委磋商中。预计到2020年,建成核电装机容量为70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由4%调高至8%,而更为积极的预测数据则认为2020年的建成容量可达到8600万千瓦。核电的发展势必将进一步提速。

  成熟稳定的优势突出

  尽管各方对中国中长期的电力需求走势看法并不一致,但是在电力供应中应扩大新能源贡献比例上却达成了共识。我国现有的电力供应中火电比例最高,电煤则主要依赖铁路线运输,形成了“电随铁路走”的局面。2008年异常的冰雪天气下所引发的电力供应不足更是凸显了这种结构的失衡。

  相对于风能和太阳能等技术尚未成熟、商业化程度远远不够的可再生能源,核能发电存在独特的竞争优势。目前光伏发电的电价约为每度1.5元左右,风电上网电价也比火电价格高出50%左右,成本均比较昂贵,差价需由国家财政全额补贴。在上述技术尚未取得有效突破之前,核电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第三代反应堆的设计寿命为60年,建成后主要成本变量即来自核燃料,目前燃料成本仅占发电成本的5%。由于其后期变动成本较低,建成后的产值利润率维持在30%以上,远高于火电9%、电力行业10%左右的利润率,项目的财务回报非常可观。

  此外,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均高度依赖自然条件,不稳定的转化效率对电网配套设备要求较高,对电网的供电稳定与安全也有影响,故而电网公司对风电、光伏发电入网的积极性并不高。相比之下,核电站运作起来非常稳定,具有清晰的预测性和可控性。

  作为能量密集度最高的能源,核能发电在碳减排上的表现可谓出色,极少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产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以及粉尘。数据显示,一个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00万吨。即使按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核电站可年减排二氧化碳42亿吨,二氧化硫2亿多吨。

  此外,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几乎同时期起步发展核电的法国目前已独立掌握第三代技术EPR,其全国80%的电力供应来自核电,邻国日本的核能发电占到了电力需求的35%,并计划于2014年提高至41%,世界平均水平也达17%,而我国现在仅占2%不到,若折算成一次能源,则只有0.6%的比例,核能发电的提升空间十分明显。

  内陆核电站有望规模化复制

  核电发展中,核电站的选址对保障其安全性有着关键作用。选址的首要条件是有大量的冷却水,因而核电优先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得到发展,如广东、浙江、江苏等。近两年新批的项目,选址也是在广西防城港、海南昌江、辽宁红沿河、福建福清等沿海地区。

  近年来,由于内地省份的经济加速,能源需求的缺口进一步扩大,用电荒、拉闸限电成为普遍现象。在加强沿海核电发展的同时,科学规划内陆地区核电建设也被提上议程。在中部崛起的政策引导下,一些原煤原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匮乏的中部大省联手各大核工业巨头积极推进核电项目,其中湖北、湖南、江西三地已通过选址安全测评和环保测评,首批获准开展前期准备工作(附表),而安徽、河南、四川等省份也开始积极筹建核电项目。

  第三代技术AP1000的引进及国有化的前景,是内陆核电站获批的技术前提。根据规划,我国在引进AP1000之后,将以此为依托消化、吸收,改进并最终形成自己的CAP1400技术,在与AP1000技术的出口方美国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签署的协议中,只要自主设计的机组电功率超过135万千瓦,中国就将拥有该机组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出口权。届时以国有化技术基础为前提,内陆核电站可望实现批量化、规模化的发展。

  地方政府在建立核电站项目上所呈现的热情,与风能发电并无二致。除了建成后可以有效保障地方能源供应安全、调整供电结构之外,对GDP的拉动也是一大因素。在我国,核电的单位投资约为1.2万元/千瓦,约是火电的2到3倍。一个百万千瓦反应堆的投资额通常在125亿元左右,对GDP的贡献可想而知。据了解,在核电的总成本比例中,设备购置费为59%,建筑工程费为14%,安装工程费为8%,其他费用占19%,其中核岛和常规岛又分别占了设备购置费的54%和31%,随着AP1000的国有化,一些主要设备将实现国内制造,由于核电产业关联度很高,涉及到上下游十几个产业,核电发展加速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冶金、机电、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目前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情景下,囿于GDP考核的地方政府热情推动核电项目,也就不难理解。

  配套资源的缺失

  尽管核电被视作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替代能源,但是切尔诺贝利事件还是令世人心头有着深重的阴影,核电站的安全运作、核燃料的运输及核废料的转移和贮存等过程都需要格外慎重。由于核电的快速发展,我国配套的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也成了不可小觑的问题。

  铀矿资源则有可能成为限制我国核电加速发展的又一个关键瓶颈。在美国能源信息署日前发布的2009版《国际能源展望》中,预计基准情形下,2030年之前核电增长最快的地区将是亚洲非经合组织国家,平均增长率7.8%;印度、中国、俄罗斯将分别以9.9%、8.9%、3.5%的增速列全球前三位。在各国对核电兴趣日益浓厚时,铀矿也将成为稀缺性的战略资源。我国探明的铀储量仅有10万吨,属于贫铀国家,目前已与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签署了铀供应协议,但是否能满足核电大规模扩张后的需求,尚需时间论证。■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