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做好规划大文章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4日 11:27  中国石油石化杂志

  要解决国内天然气供需失衡的矛盾,首先应着力解决好国内天然气的生产;其次,天然气价格改革的宗旨是保证供给,再通过供给创造需求。此外,在优化系统化天然气管网和消费结构的同时,还应加快天然气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软资源”的改革。

  ■文/罗佐县

  一场始料未及的雨雪灾害,再一次重重地撞击了我国天然气产业尚且脆弱的供应、储备与应急三大体系。全国多个城市天然气供应短缺,液化天然气的供应链面临断裂风险,国家紧急调配“西气东输”管道部分天然气,油气公司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应对之策……

  穿越供应紧缺的迷障,我们分明看到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中的种种痼疾,比如“千呼万唤”的天然气价格改革、有待完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亟待优化的系统管网等等。而如何做好天然气产业规划这篇大文章,“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则是对各方智慧的一个考验。

  供需失衡考问产业规划

  作为优质清洁能源之一,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对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做好天然气产业发展规划意义重大。规划就其实质而言,是对天然气的供需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就目前发展形势而言,天然气供需失衡是我国天然气产业化面临的主要矛盾。

  “十五”以来,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迅速,天然气消费量从2000年的245亿立方米增至2008年的780亿立方米左右,而2008年国内的天然气产量仅为600亿立方米。据《BP能源统计2008》预测,到203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达到2380亿立方米。这一数量与OECD太平洋地区国家的总体消费水平相当。中国天然气消费的增长速度将保持世界领先水平,2005-2030年的天然气年均增长速度预计保持在6.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1%,市场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将远远超出了国内天然气生产与供应的增速。

  天然气供需矛盾失衡导致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不和谐现象。2004年冬季,北京市、江苏省、河南省、陕西甚至川渝等天然气主产区,均相继出现过“气荒”现象,而2009年冬天的暴雪让天然气供需的矛盾似乎更加尖锐。衡量一个国家能源保障能力的重要因素是能源供应体系的抗灾能力。天然气供需缺口存在且呈现日益扩大态势的事实再一次证明,科学合理地天然气产业发展规划已迫在眉睫。

  重点:保障国内生产

  发展天然气产业,气源是关键。若气源充足,产业化就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气源充足供应首先需要依靠国内天然气生产。从技术属性看,天然气可以分为常规天然气与非常规天然气两大类。与之相对应的是,未来天然气产业能否取得大突破关键要看上述两类资源的勘探开发状况。

  从资源评价结果看,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较丰富,但探明程度比较低,具有良好的资源潜力。自从1986年第一次全国性资源评价以来,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全国每10年新增天然气资源量大约10万亿立方米,目前常规天然气可采资源量约22万亿立方米。资源量虽大,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国内的天然气储量大多分布在中国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地表条件多为沙漠、黄土塬、山地,地理环境恶劣。多数勘探对象为低孔、低渗、埋藏深、储层复杂、高温高压,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存在许多技术难题。

  除常规天然气外,理论上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是产业化重要的物质基础,但从理论向现实的转变可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目前形势看,煤层气是非常规油气资源中的重要成员,有可能是未来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化道路上的排头兵。新一轮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煤层气总资源量为37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资源前景良好。同常规天然气资源条件类似,煤层气在我国的开采依然面临系列技术难题。我国煤层气普遍存在低渗、低储层压力和低饱和度的“三低”不利条件,勘探起步较晚,基础工作相对薄弱。从具体生产情况来看,国内煤层气项目产量下滑速度较快,多数项目面临如何稳定与提高单井产量的技术难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为做好国内发展规划需要重点强调扩大投入规模和加强科技研究两个方面。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规划当中要有加强矿权登记和流转工作监管的内容,鼓励勘探开发投入。据统计,国内已登记油气矿权区块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现象,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此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需要变革。

  与此同时,科技规划也是重要内容,需要加强科技规划工作的前瞻性。石油工业发展历程一再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常青树,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国内天然气产业既然面临源头上的问题,那么依靠技术进步加快实现资源向储量继而向产量的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总之,若要国内天然气储产量取得增长,加大投资规模、做好科技规划需先行,此乃增强我国天然气供给能力的关键所在。

  难点:攻克价格改革

  由于国内天然气产量增长不及消费增长,所以引进国外天然气乃大势所趋,但当前制约资源引进的关键因素是价格。西气东输管道已经全面贯通并运营,但该管线的输气量远远赶不上国内用气需求,因此西气东输二线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有关资料显示,西气东输二线管道预计2009年底初步建成投产,2011年全线贯通。目前西气东输一线的平均气价为0.79元/立方米,而西气东输二线的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到达中国边境时价格可能超过2元/立方米。这一价格已逼近或高于国内城市的门站价,甚至接近某些地区民用天然气的终端消费价格,例如北京市的居民天然气价格就仅为2.05元/立方米。天然气价格改革迫在眉睫。

  若按照热值当量计算,我国目前的天然气价格不到国际原油价格的50%。相比之下,日本、欧盟和美国的天然气出厂价格或引进的管道天然气到岸价格却相当于国际油价的80%~90%。从价格改革的历程看,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步伐也确实滞后于其他能源价格改革。以成品油价格改革为例,2009年以来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已进行了数次调整,但天然气价格改革始终按兵不动。若此现象长期持续,不仅会打压天然气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也会使天然气引进受到影响,导致天然气供应后劲不足。同时,过低的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涨了天然气盲目消费的热情,导致天然气消费结构不合理,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不能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理顺价格机制是发展天然气产业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非常艰难的一环。但不可否认的是,价格改革若迟滞,天然气产业化则会遥遥无期。加快天然气市场化定价进程,可以考虑以进口LNG和管道气价格为参照,在保证生产经营企业合理利润、兼顾消费者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机制改革。若进口气价与当前国内气价差距过大,可以在参照国内供给与引进天然气权重的基础上,确定政府指导价,并保持一定的调整幅度,给予市场供需双方一定的空间。天然气价格改革需要首先保证供给,供给问题解决了,再通过供给创造需求。另一种价改思路是首先通过提价让国内气价与进口气价持平,然后对提价部分征收类似“特别收益金”的政策,并将其用于对弱势群体的补贴,在一定时期内可以逐步降低补贴标准,增强消费群体对天然气价格的适应性,以此作为过渡性政策。

  打造系统化气网

  管网是天然气产业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上下游的纽带。2000年以来,国内天然气管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国内输气管道的大面积建设及运营,国内逐步形成以西气东输、川气东送、陕京线、忠武线为主的全国性输气干线运输网络。但与世界天然气产业大国相比,我国的管网建设水平还比较滞后,产业化道路依然任重道远。以俄罗斯和美国为例,俄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产区,输气管网十分发达,输气管网与欧洲管网互联互通。美国天然气管网遍及本土48个州,已实现全国管网系统联通,有10多条国际供气管道分别与加拿大和墨西哥互联互通。欧洲几乎所有国家都有相互连接的天然气管网。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起步较晚,无论是管网规模、技术装备水平,还是管网布局、密度、规划及系统可靠性,与国外发达国家完善的供气网络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管网建设须以建设完善的全国性管网为目标。全国性天然气管网建设不仅包括以西气东输、陕京线、川气东送等天然气基干管线,也应包括支线、干线之间的联络线以及消费区域的城市管线网络,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协调好各方管线建设的关系,作到管线网络有效衔接和匹配。同时应加强天然气消费结构、消费数量等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结合全国和地方管网建设规划,加强储气库、储罐等基础储气设施布局与建设力度,积极推动包括气田、长输管网等调节方式在内的天然气调峰体系的建设,以应对天然气供应中断风险。

  优化天然气消费结构

  在雨雪灾害中,南方多个城市的加气出租车一族“粮草”被断。为了供应民用天然气,武汉、杭州等纷纷启动橙色应急预案,暂停车用燃气和多家企业的工业用气。这一现象深刻地反映出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的优化空间之大。

  由于供给相对短缺,因此天然气的消费不能“铺张浪费”,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利用,至少在现阶段是如此。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天然气最有价值的用途是住宅用气,其次是商业用气。近年,美国、荷兰、加拿大和法国等国家的住宅与商业用气分别占其天然气消费量的40%到50%以上。我国当前的发展情况是,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比例快速上升,未来城市住宅和城市商业用气将是天然气消费的重要领域。除此以外,我国现阶段已进入汽车消费快速增长期。在原油对外依存度高、成品油供应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车用天然气燃料将成为未来天然气消费的重要方向之一。用燃气替代石油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而且可以保护环境。因此,在出台或修订相关天然气消费和利用政策时,应明确城市燃气和车用燃料是未来天然气产业的主要消费领域。

  加快“软资源”改革

  石油天然气产业是国家重要的能源产业,世界上绝大多数油气生产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油气事务。我国作为一个世界级石油天然气生产消费大国,以前曾设立过能源部管理石油天然气产业,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国家石油公司重组,能源经济管理体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政府对石油天然气的管理职能由集中走向多元。当前参与天然气管理的中央政府职能部门较多,管理职能交叉重叠现象比较普遍,各种法规条例还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协调,政策执行不力,影响到产业运行效率,需要进一步理顺。笔者并不主张照搬天然气产业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但必须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解决好上述问题。目前,国内对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更多地停留在技术层面,对技术之外的因素,比如制度变革的规划关注较少。在现有管理体制的大背景下,做一些变革,提高天然气产业管理资源的运行效率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近年世界油气储产量的增长有三分之一来自制度的变革,或者说来自“软资源”的贡献。天然气产业的规划不仅仅是立足于资源量基础上的发展规划,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规划除考虑资源自身条件外,还应包括广义的能够推动产业持续平稳发展的制度建设。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