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大公司国际化再造 中交重装出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2日 13:14  《英才》
中国大公司国际化再造中交重装出海
英才杂志12期封面图。

  实力角逐不仅仅在产业层面、资本层面,软实力的较量也拉开大幕。中交自上市第一天,其市值就在全球建筑公司前三名上下浮动,但中交面临的问题是国内其他企业所面临的同样问题,规模上的全球大公司,国际化指数并不高。中交是央企海外战略的先行者,他们的海外战略思考也不断地拷问着中国其他大公司领导人的商业理性与智慧。

  文|本刊记者 朱雪尘   

  它是中国国企史上目前绝无仅有的一家,将两家总公司解散后合并在一起的;它合并一年后,就成功在香港实现整体上市;它上市两年,即闯入世界500强;它上市三年,体量已是四年前合并时的三个,利润则膨胀了8倍。

  作为资产超过2600亿的巨无霸企业,4岁的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不仅在产业界炙手可热,在资本市场上也备受追捧。

  中国4万亿元投资的宠儿,光环笼罩下的中交,似乎更加焦虑。虽然政府计划中有超过1.8万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但是在中交董事长周纪昌眼里,今年从中获得的3500亿元订单只是政策刺激下的短期增量,并不足以支持可持续的业绩增长。

  前车之鉴,触目惊心。在1995年的世界500强中,建筑类公司共有14家,而当时有一个国家的建筑公司占到10家,中国无一家进入。然而13年之后,即2008年的世界500强排名中,建筑类公司依然有14家,中国占到5家,而上述这个国家的建筑类公司却全部被淘汰出局,无一幸存。

  当中国公众大公司一个个悄然崛起,也意味着企业与资本市场共舞的时代来临。传统估值方式开始谢幕,每一个企业的经营者都在用市场的标准重新估量自己当前和未来的价值。“上市之后,投资人把钱放在你这,是要分红的,如果你搞不好,就会面对股东的谴责,特别是小股东的谴责。”上市之后,周纪昌不讳言每天都会关注中交的股价,他认为股价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公司行为的认可程度。

  实力角逐不仅仅在产业层面、资本层面,软实力的较量也拉开大幕。中交自上市第一天,其市值就在全球建筑公司前三名上下浮动,但中交面临的问题是国内其他企业所面临的同样问题,规模上的全球大公司,国际化指数并不高。周纪昌坦言“特别是我们的软实力不强,包括管理营运能力和人均劳动生产率都偏低,在国际范围内的资源整合能力不强。”中交是央企海外战略的先行者,他们的海外战略思考也不断地拷问着中国其他大公司领导人的商业理性与智慧。

  在采访中,《英才》记者发现,作为中国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商,中交的“大海外战略”有五大线索:以资本市场为最初驱动,以对标国际知名公司寻找差距,以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均衡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持续动力,以国家支持为市场依托。

  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培育30—50家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毫无疑问,未来央企越来越多的重大商业事件将在国际舞台上演绎,也唯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才能检验出自身综合素质的优劣。

  一个大公司成长的故事有多种讲法,而《英才》要讲述的,是一个全球性的中国大公司,如何重新认识自己、如何再造自己、又如何冲破自己的故事。而如你所知,中交的历史还是崭新的,它尚未被讲完。

  大考 持续增长

  在2008年的世界500强排名中,某国的建筑企业会全部被淘汰出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际化指数不高。

  不去涉足海外市场行不行?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在未上市之前,周纪昌可以不去理会,因为那时候并没有人要求中交非要出海,在“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舒服。

  但是,自从中国路桥和中国港湾合并为中交集团,并在香港整体上市之后,中交的答案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走出去。

  资本市场对于中交来说就像一个紧箍咒,怎样才能持续、稳定、健康成为战略的边界,而资本市场的严苛也成为中交海外扩张最初的驱动力。

  其实,整体上市以来,中交的业绩显著提升。2006年12月,中国交通建设(1800.HK)的股价随业绩一路攀升,上市仅一年的中交便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建筑公司,2008年则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名426位。而在今年的500强排名中,中交跃升85位,以259.82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341位。虽然遭遇经济危机,但是中交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根据公司半年报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交实现当期营收968亿元,同比增长27.8%,新签合同1554亿元,同比增长20.5%。

  不过,业绩的背后是对管理层持续的压力,内部几乎都达成一种共识“营业收入基数的扩大,其实是对中交更大的挑战,因为基数越大增长越难”。虽然近两三年之内,中交因为可以分食国内基建领域的投资而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如果要是未来基建投资缩减了呢?我们又该如何对股东交代?”

  或许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刻背景下,眼前的周纪昌与两年前《英才》记者专访时不同,思虑更多的是中交怎样能持续增长,中交应怎样调整以适应国际化发展,这也是摆在中交团队面前一道严峻的课题。

  在详细对标了500强中建设类企业之后,中交的管理团队发现,之所以在2008年的世界500强排名中,某国的建筑企业会全部被淘汰出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际化指数(国际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不高。

  周纪昌告诉《英才》记者:这些被挤出500强的公司都存在同样的原因,即在本国内基建高速扩张时期,建筑企业可以快速发展,一旦国内基建市场萎缩,则会非常明显的影响公司业绩,而那时再去拓展海外市场,却为时已晚。

  对于中交来说,除去对竞争对手的研究之外,基于自身的情况,如果仅仅依靠国内市场,也很难满足中交对于股东持续快速发展的承诺。

  根据中交2008年年报显示,作为国内领先的交通基建企业,中交的四项核心业务——基建建设、基建设计、疏浚和港口机械制造业务均为国内的领先者,目前中交是中国最大的港口设计及建设企业,中国领先的公路、桥梁设计及建设企业,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疏浚企业,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商。

  在国内,中交所能涉及的业务,市场份额已经接近饱和,国内增长的空间只能随着整体市场份额的增加而增加,经济复苏之后,一旦基建项目缩减,中交的业绩无疑将面临严峻的大考。

  基于以上的逻辑,自上市以来,中交便开始制订以“大海外战略”为核心的战略调整,而中交的管理团队为自己提出的硬指标便是在未来3—5年内海外业务占总业务的比重从现在的20%提升为40%。

  登陆资本市场之后,中交就开始逐步开拓海外市场。在2008年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 N R)公布的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名中,中交跃居中国企业第一位,并且在亚洲企业范围内首次超越JGC、Chiyoda两家日本公司,成为亚洲国际承包商之首;而在2009年度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 N R)再次公布的排名中,中交名列第16位,又比2008年上升2位。

  敬畏 资本市场

  多场路演下来,周纪昌发现一个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很多基金经理都在质疑,中交有没有做金融衍生品?

  资本市场让中交改变了很多,也让经营者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资本市场让我们在很多方面改变着自己,要求我们不能按照原来的模式去做。上市以后,你的钱有一部分是私人投资基金和个人的钱,他们把钱放在你的公司,是要回报的,你的责任就比过去更大了。”

  有一次,周纪昌正在国外出差,中交股票一天大跌9%,因为当天没有重大的资产并购重组的消息披露,于是周纪昌马上打电话询问原因,而后得知是一些传言所致,于是赶紧发布公告澄清。

  对于资本市场的严酷,周纪昌更多的认为是一种鞭策,因为涉足海外市场,对于缺少磨练的中国公司来说有很大风险,而向资本市场学习,其实是最直接的办法。因为有时候资本市场会更敏感,能使企业回避很多风险。

  周纪昌给《英才》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每次年报及半年报的路演,周纪昌都要亲自参加,感知资本市场。在去年,包括中信泰富这种国际老手都遭到金融衍生品沉重打击的时候,周纪昌因路演时注意到一个问题,让中交避免了一次浩劫。

  在2008年中报发布的时候,周纪昌和以前一样,亲自到路演现场回答投资者的问题。而多场路演下来,周纪昌发现一个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很多基金经理都在质疑,中交有没有做金融衍生品?

  “一两个人问可能没什么,但是为什么人人都关心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事情大了。我们对资本市场的敏感性不如基金经理,他们首先感觉到金融衍生品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灾难。”

  于是,周纪昌下令彻查公司旗下的金融衍生品业务。经过彻查,中交为了避免汇率损失涉足了数额较大的外汇业务,而在经过谨慎的分析之后,中交决定对没有交割的项目采取了对冲的办法以求保本。而正是这种及时的防范,化解了这次外汇套期保值的危机,而这一及时的防范措施,让中交不仅避免了大约十几亿元的损失,反而盈利7.83亿元。

  成功逃脱大劫,并且小有斩获,让周纪昌更对资本市场心有敬畏:“此后我就要求降低金融衍生品的投资,我只要求别赔钱,因为我们是做实业的,不是做金融的,第一我们缺乏经验,第二我们缺乏人才。”在很多企业家希望通过资本运作,通过并购整合实现快速发展的时候,周纪昌却显得有些保守,他告诉《英才》记者:“企业首先要稳健,你不稳健就没有机会。”

  当初,中交上市之前,高盛希望进入中交,因价格没有谈拢而未果。但是高盛在整个购买股权谈判中对于风险防范的严谨与周密给周纪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也让他在选择并购作为发展手段的时候更多了一份谨慎。

  虽然资本市场对于中交业绩有很大的压力,周纪昌也曾研究过众多的海外并购案例,特别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案例,强调了海外并购的谨慎性原则。“并购能否带来规模特别效益的增量,并购对象是否和自己的主营业务息息相关;你对并购对象是否十分了解,并购以后的管理和发展是否有成熟方案。一句话,并购,我准备好了。如果不是这样,虽然表面上看着很便宜,但是可能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并购之前我们无法了解的原因,最终发现买回来的是个包袱。”周纪昌说。

  通过稳步实施“大海外战略”,中交选择了一种稳健的扩张方式,选择这种发展方式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中交将在国际市场面临国际顶尖建筑企业的挑战。而在与国际顶尖企业对比分析之后,周纪昌把重点放在了补足自身的短板上。

  调整 廓清战略

  “三大结构调整,不但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即使没有经济危机也要进行这种结构调整,这样公司才能不管发生什么变化都能健康发展。”

  对标国际顶尖建筑企业,中交的“大海外战略”逐渐廓清。从表面上来看是海外业务比重占整体业务比重的提升,而实际上其核心是要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采访中,周纪昌告诉《英才》记者:在2005年中国路桥和中国港湾合并之后,中交就开始着手分析与国际顶尖企业的差距,通过与国际顶尖建筑企业的定量对比发现中国企业存在很多不足,而除去财务数据的不足之外,中国建筑企业与世界顶尖建筑企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业务结构、资产结构、市场结构单一,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以及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能力不足。

  刚合并之时,中交的资产结构十分简单,基建建设板块占了绝大多数,用业内的话说就是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了。于是中交首先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加大对资产规模小,未来增长潜力较大的板块的投入,比如疏浚板块,中交刚成立之时只有20多亿元的净资产,而现在疏浚板块的净资产超过100亿元。

  利润来源,决定未来的输赢。在调查研究世界排名第一的建筑企业法国万喜集团(Vinci Group)之后,中交发现,万喜60%以上的利润不是来自主营业务施工,而是来自于与主营业务相关或其它类投资收益。比如:停车场、高速公路、机场等收费项目。

  这一发现对于周纪昌触动很大,“一家企业的领导者不是考虑企业现在怎么样,而是考虑10年以后、20年以后这个公司应该怎么样,这才叫企业家,企业家第一要对长远考虑,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字号,要尽社会责任,这是必须的。”

  根据中交股份“以主营业务及相关业务领域为主进行项目投资及运营,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总体发展规划(2007-2010年),投资业务作为一个独立的业务板块进行管理。这是继中交股份在香港整体上市后,公司领导为谋求集团长远发展的又一项重大举措。对于中交股份防范经营风险,适时战略转型,不断做强做大企业,切实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中交的投资业务正在稳健推进。

  除了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之外,中交还对业务结构进行了调整。

  中交以前的传统业务主要涉及港口、公路、桥梁,但是随着中国港口、高速公路建设的日益完善,其传统业务板块受到严峻的挑战。针对自身特点,中交从2006年开始拓展新兴业务,比如向铁路延伸。据周纪昌介绍:过去传统业务占到整个基建建设板块的90%,未来将降到70%,而未来包括铁路在内的新兴业务将占到30%。市场结构的调整,为中交出海铺路。中交要逐渐扩大海外业务比重,提出未来国际市场业务占到40%,国内业务从90%降低到60%。

  周纪昌向《英才》记者透露:“这三大结构调整,不但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即使没有经济危机也要进行这种结构调整,这样公司才能不管发生什么变化都能健康发展。”

  在中交集团的三大板块中,除了资本结构的调整相对容易之外,业务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难度较大。

  而振华港机变身为振华重工(600320. S H),拓展海工板块,则是中交集团力图进行业务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原来振华港机主要涉及港口起重机制造,振华的集装箱起重机2008年占到全球市场78%的份额,但是整个市场容量有限,全球市场每年的容量不过30亿美元。

  在结构调整的大思路下,振华港机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向海上重型装备发展,特别是与海洋石油相关的海工设备由于技术难度较大,门槛较高,成为振华重工重点的突破方向。

  对于振华重工的转型,资本市场有期待,也有疑虑。

  安信证券分析师张仲杰认为:“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间互相压价现象严重,同时由于原先储备钢材价格较高,目前尚未完全消化,导致成本较高影响了振华的毛利率水平。而振华能否走出目前的困境,经营目标能否实现,主要看海工业务的增长情况。”

  而瑞银证券分析师黄翔认为:“振华港机要想重振旗鼓、再现强劲增长,在新市场的成功至关重要。对于公司以往在渗透新市场方面的表现,我们持正面态度。但是,考虑到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国际贸易融资有限、单张订单的规模之大,与传统起重机相比,新市场的确定性较低。”

  2009年9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旗下的上海振华重工日前与西班牙ADHK公司签订22亿美元海工产品销售合同。这是当前我国最大一宗海工出口产品销售合同,包括10台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7台陆上钻机和2艘浮吊。该订单是振华重工向世界海工市场进军迈出的第一步,也是迄今为止国内装备制造业最大的出口合同,并创造了一次订购10台大型平台的出口订单纪录。

  而随着中交结构调整的顺利推进,也为其“大海外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这种结构调整更是集中于内部范畴,而中交进军海外,与跨国公司竞争还需要技术上的抗衡,这也成为“大海外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输出 中国标准

  单独某一个项目的高水平设计,并不足以推动中交整个海外战略的推进。只有推进中国标准的国际认可度,才能让中交乃至中国企业得到更多的海外市场分额。

  “以前在海外施工,都是执行英国的标准、美国的标准,可提到中国的标准总会遇到尴尬,因为中国标准根本就没有英文译本。而印尼泗马大桥的建成,就是执行中国标准的海外项目。”说这话时,周纪昌很有底气。

  中交的前身其实很早就涉及海外业务,但是由于当初技术实力不强,也没有大型机械装备,只能接手低端的业务,利润薄,往往一年忙到头还要赔钱,用中交人自己的话说就是“背井离乡到国外,上不能孝敬父母,下不能照顾妻儿,最后还没有赚到钱。”

  而经过十余年的摸爬滚打和持续的技术投入,中交目前已经跻身世界桥梁设计最高水平,在目前全球跨度超千米的26座桥梁中,中交股份参与设计承建监理了其中的10座。

  中交现拥有10家大型设计院、2个国家级技术中心、7个省级技术中心、6个重点实验室(其中4个被认定为交通运输部行业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3位国家级勘察设计大师;拥有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资料显示,中交现在每年的研发投入超十几亿元。

  而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攀升,周纪昌意识到只是单独某一个项目的高水平设计,并不足以推动中交整个海外战略的推进。只有推进中国标准的国际认可度,才能让中交乃至中国企业得到更多的海外市场分额。

  2009年6月10日,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设计、施工总承包的东南亚最大跨海大桥——印度尼西亚泗水一马都拉大桥,经过3年多的建设,建成通车。泗马大桥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是连接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和马都拉岛的第一座跨海大桥。总长5438米,由主跨434米的斜拉桥、引桥和堤岸桥组成,其中主桥长818米,引桥长1344米,桥宽30米。

  泗马大桥是中国公司“走出去”较早签约和初见成效的国际工程项目之一。大桥设计、施工完全采用中国标准规范,是中国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输出国门的第一个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项目,不仅带动了中国技术输出,而且带动了国产材料和设备出口。同时,通过使用中国规范和技术合作,也为当地培养了技术人才,促进了当地桥梁施工技术进步,提高了中国技术在印尼的影响力,成为中印尼经济技术合作的典范。

  继泗马大桥这个项目之后,中交集团已经拿到不少大的项目,最典型的是正在建设的马来西亚槟城第二跨海大桥,全长22.5公里。除此之外,集团目前已在65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和办事处,海外业务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由交通部牵头,中国进出口银行大力支持,中交集团承办,投巨资用于中文标准的翻译和国际推广正在进行。“所以‘走出去’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的,你光说好不行,要有东西让人家看到,无论是硬件,还是像技术标准这种软件。”周纪昌说。

  而中交的“大海外战略”除了体现在基建建设板块的国际化之外,更重要的是中交整体的国际化指数的提升。据中交副总裁朱碧新介绍:“整个集团都要参与海外经营,提升海外业务的比例,这作为集团考核下属公司的一个指标,每一个业务板块都要积极的参与海外竞争。只有如此,‘大海外战略’才能实现。”

  除了桥梁建设之外,随着技术能力的提升,中交的机械装备制造板块也开始承接各种高附加值项目。2009年5月22日,上海振华港机公司为英国海上风电主桩项目制作的钢桩装船发运,标志着我国成功打开了国际海上风力发电市场。英国海上风电主桩项目总造价2亿多欧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也是振华港机承接的首个海上风电钢构项目。

  朱碧新介绍,不仅基建建设、装备制造板块正在提升国际化指数,疏浚板块也已经拿下很多东亚、南美、非洲等国家港口的疏浚订单。

  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中交在海外市场逆风飞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体现了中国企业正在发生的转变,“现在中国谈‘走出去’和过去‘走出去’,已经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是质量更高的‘走出去’。现在我们在做技术‘走出去’,资金‘走出去’,人才‘走出去’,而不是就只有价格低一个优势。”中交“大海外战略”定位于更高层次的海外市场拓展,而并非只是拿到工程。

  谈到未来发展,周纪昌很清醒地认识到,中交的“大海外战略”能否顺利拓展,关键在于人才。

  “中交目前的人力资源配备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但是如果要实现‘大海外战略’,要实现海外业务份额到达40%,国际化指数翻倍提升,中交的人才缺口还很大。”朱碧新说。

  衡量一家公司是否是真正国际化的公司,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否在全球配置资源,而能否在全球配置资源关键在于能否有国际化的管理团队。

  “就像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做的那样,可以利用中国的人力、资金、土地,只是派几个管理者,就可以在全球扩张,达到这样的水平才是真正的跨国公司。”正如周纪昌所言,只有中国企业“走出去”,在世界同类企业竞争都是强者,那时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

  独家高端对话

  周纪昌 让内地股民分享收益

  《英才》:2009年,国家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基建板块迅猛增长,你估计今年中交的营业额会达到多少?

  周纪昌:我估计今年大体是2200亿左右。

  《英才》:中交旗下的五大板块业务,哪块增长比较好?哪块较弱?

  周纪昌:增长比较好的是基建,疏浚也还可以。装备制造有所放缓,主要是进出口贸易下滑比较厉害,港口吞吐量就严重不足,那么港口的机械装备就不需要购买,同时港口效益不好购买能力也下降,我们港口机械1—6月港口合同是5.4亿美元,同比下滑70%,正常的话至少在12亿—15亿美元之间,7月以后开始有一些回升,这跟世界经济回暖有一定的关系,到7月订单开始增长。

  《英才》:中交的投资业务是不是也放缓了?

  周纪昌:投资业务我们采取了谨慎的投资,当然是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资本项下的开支2008年大体是173亿,投资者认为对资本项下支出偏大,应该控制,所以我们考虑2009年资本投资是100亿,我们上半年资本开支大概八九十亿,下半年开始控制资本支出,对于好的投资项目还是去做。因为投资主要考虑你有没有投资能力,如果负债水平不断增加,经营性现金流不太好,这种情况下,资本投资应该慎重,因为会带来财务风险,我们还是从多个指标来分析。

  《英才》:最近你去香港,投资者最关心中交的问题是什么?

  周纪昌:上市以后基本上每年我都会亲自面对投资者,一个是对投资者的尊重,让他们增加对我们公司的信任;另外,我们也想了解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因为人家把钱给你了,希望你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提供更好的回报。

  不同年份有不同关注的问题,今年关注是资本项下的开支,希望不要太大;他们还很关心毛利率的问题。你的规模扩大了,毛利率水平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那么这种规模的扩大和毛利率下降,市场投资者是比较忧虑的。扩大规模需要投入,投入以后毛利率不提高,投入产出就不相匹配。在没有上市之前,我们最关心的是规模,是当年总利润,对毛利率不是很关心,但境外投资者不这么看公司,当然不光是毛利率,他还看经营性的现金流,如果资本项下开支很大,但是经营性现金流是负数,这个风险就很大。这也是我们现在比较关注的。

  《英才》:振华为何要向海工方向发展,资本市场都很关心你们的业务调整?

  周纪昌:主要是振华的市场份额接近饱和,由于海上石油装备技术含量较高,有一定门槛,利润较高,而我们的装备制造能力还不错,所以打算向这方面发展。目前振华的装备制造能力、焊接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现在有4000焊工,有些焊工都是有美国焊工协会证书的,不是一般的焊工。因为我们港口机械本身就是比较细的活,包括风力发电设备也是我们做的,振华的制造基础比较好。

  《英才》:有人对振华吸收上海港机表示质疑,认为这拖累了振华今年的业绩,你怎么看?

  周纪昌:这个主要因为存在同业竞争的问题,按照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规则,证监会希望我们把同业竞争的问题消除掉,而且上海港机份额很小,与振华还有内部竞争,也影响到振华的业绩,我认为股价下来的原因还是大气候的影响,经济不景气导致订单减少。

  《英才》:路桥从今年8月17日开始停牌,有人说是为回归A股做铺垫,能否讲一下你的考虑?

  周纪昌:我们有重大事项的发展,正如公告披露的,正在筹划的与公司相关的重大事项牵涉面广,方案复杂,相关方案仍在向有关部门进行政策咨询中,尚未最终确定。我们也想回归A股市场。因为我们现在70%业务还是在国内,对国内资本市场我们也更了解;还有,在基建公司中,我们的利润水平等数据还是相对比较好的,回归让中国内地股民也能分享到收益。

  《英才》:招商证券上市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收益吧?你怎么看待股权投资?

  周纪昌:(招商证券)我们是很早之前进入的,后来招商证券配股的时候我们没有进,股份也缩小了。不熟悉的行业我们不会做,只是财务性的投资。

  国家实力的竞争

  走出去的幕后推手

  纵观中交的整个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交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紧密相连。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才带动了大量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也正是在承接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过程中,中交、中建等一批中国的建筑企业才得以高速成长。

  而对于中交未来的海外扩张,虽然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竞争,但是在商业利益的背后,也依托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

  “泗马大桥,我从马哈蒂尔谈到巴达维,当初是路桥和港湾两家在竞争这个项目,而后合并,我又代表中交去谈,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没有中国影响力的增强是很难持续下去的。”周纪昌告诉《英才》记者,中交的海外工程得到了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大力支持,而正是资本的输出,让中交在得到国外项目上增添了一份获胜的筹码。

  其实,通过资本输出带动中交等企业进行海外拓展并非是中国企业的发明,也并非中国特色。这种模式日本以前一直在采用。

  当年,日本通过软贷款的方式,获得了很多国际工程项目。但由于近年来,日本经济一直增长乏力,对外资本输出也日渐减少。而现在,中交这样的中国企业能够获得国际项目,也与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中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有很大关系。

  利用资本输出,获得海外项目不仅使中交“大海外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同时中交的海外拓展模式也带动了中国其他产业的发展。

  因为采用中国的标准设计、施工,就带动了中国相关工程材料、装备、甚至包括劳务的出口。而在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的大背景下,仅仅依靠出口退税政策会遭到他国的反对,依靠贷款等形式的资本输出,不仅带动了中国工程公司的发展,也带动了钢材、水泥等国内相对过剩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中国标准的出口也让中国扩大了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力。

  在国际市场上,依托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交得到很多国际工程项目,但是在周纪昌看来,国际大企业间更多的不是竞争,而是合作。

  “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往,你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和大家一起考虑在一个舞台上怎么联手的问题。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之间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至关重要,这样你才能更多地驾驭市场,所以我总说以合作代替竞争是最好的。”周纪昌告诉《英才》记者,中交的海外项目很多都是与国际公司合作,包括英吉利海峡的风电项目在内,很多都是各自发挥所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