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为光伏调控误伤买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5日 14:34  《浙商》

  对光伏产业严厉的调控手段势必会造成大量“误伤”。用非市场手段促进行业整合,得到的结果未必是市场最需要的结果。

  文/董军

  火热的多晶硅建设正迎来一场狂风骤雨。

  8月26日,在工信部发布的《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中把多晶硅产业列入产能过剩的“黑名单”。

  9月29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示,多晶硅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严重,要求各地严格控制新建多晶硅项目。

  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举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信息发布会,其中一个重点是多晶硅产业。

  来自光伏产业的人士有些抱怨,也有些委屈:光伏产业前几年发展起来的时候,没得到政府任何帮助,完全通过市场化运作,自己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供货商,也曾经制造出中国的首富。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整个产业希望政府出手援助,结果盼来盼去却盼来了如此严厉的调控。

  此次调控提出一系列硬性指标,从各项指标来看,国家调控的目的还是很明确,通过一系列的限制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提高技术含量,调整产业结构。但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举行的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举动使得整个产业进入“休克”状态。如此强硬的手段能否实现最终的调控目的?短期巨大的震荡和负面影响如何解决?

  从口岸的数据来看,多晶硅的进口增长幅度还是很大。目前国内电池组件厂商的订单已经趋于饱和,对多晶硅原材料需求很大。国内严格控制会导致短期内多晶硅进口进一步上升,且价格的快速上升,使得国内数量众多的电池组件厂商处于竞争的劣势。

  如此严厉的调控手段势必会造成大量“误伤”。现在银行是谈“硅”色变,一家已经快完工的多晶硅企业,因为银行的严控而陷于后期技术投入的困局。一家港资企业在境内的多晶硅项目已经开工,现在被迫停止,不知如何收拾残局。某些地方政府为大力扶持光伏产业投入几十亿元配套资金,因为一些项目的叫停,政府的部分投资也打了水漂。“误伤”应该由谁来买单?前期投资的浪费又应该如何合适处置?

  6家企业与信产部的相关领导在一次会议上就确定了3000吨的底限,这个底限的确定是不是有点儿草率?参与的6家企业都是行业内的大企业,3000吨的底线无疑是向大企业倾斜。政府希望借助这样的规定加速行业洗牌,培养一些大而强的企业。但这对于已经投身其中的中小规模企业有失公平,即使你有创新,即使你有人才,也会被一个底限卡死。用非市场手段促进行业整合,得到的结果未必是市场最需要的结果。

  此次对多晶硅的调控来势猛烈,但并非是经过深入调查、科学分析后的一整套行之有效、且令人信服的组合拳。多晶硅对于中国未来新能源战略至关重要,政府在出手之前,是不是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权衡利弊得失,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去“引导”多晶硅这个新兴产业呢?

  (作者为《中国经营报》记者)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