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忧患在于经济增长减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3日 16:07  《首席财务官》

  从居民消费、投资以及贸易顺差多个因素来看,需要忧患的是经济增长减缓,而非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升。

  文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任若恩

  最近很多人在谈论通货膨胀预期,如果通货膨胀预期存在,就需要考虑管理,甚至治理通货膨胀的问题,通常的解释是过剩流动性存在使得通胀压力逐步积累。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角度的观察。以下主要从保证经济增长持续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三季度数据发布之后,更多的宏观分析人员表达了比较乐观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经济有望步入新一轮较快增长,明年经济回升趋势有望延续。这主要是分析统计局公布的GDP年同比数据后得到的结论。如果对于所公布的数据做消除季节波动的统计处理,我们发现,一季度的GDP环比增长1.51%,二季度的GDP环比增长4.13%,三季度的GDP环比增长2.36%。也就是说从环比的角度看问题,经济增长正在减缓。二季度的环比高增长很好理解,因为2008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受到外部的巨大冲击,经济出现垂直落体式的下滑,随后两个季度经济是从一个很低的水平开始恢复,因此速度很快。但是一旦回到一个相对高的水平,这种恢复性上升的速度开始减缓,就出现目前这样的格局。

  我们的态度能否乐观关键取决于今年四季度和2010年一季度的环比增长情况。如果2009年三季度的环比增长可以持续,则2009年的经济增长在8%以上是没有问题的,2010年继续维持8%以上的经济增长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未来的时期再次出现环比减缓的现象,则经济增长的问题将再次成为问题,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在此应用也不无道理。

  此外,可以分析一下经济得以复苏的主要因素。人们喜欢说出口推动经济增长,但实际上是贸易顺差(出口减去进口)推动经济增长,今年以来贸易顺差比2008年有大幅度的下降,可以明确的判断这一部分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完全是负贡献,需要内部需求来平衡。具体来说,内部需求的增长需要首先平衡外部需求的负贡献,然后才能推动GDP的增长。内需主要由居民消费和投资组成,居民消费的增长实际上是相对稳定的,因为居民消费的增长完全决定于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居民收入是不可能出现加速增长的,因此居民消费在未来如果不有所减缓已经是很好的结果,难以期望能够加速增长。

  剩下就只有投资这个推动因素了。从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来看,投资整体同比增长33.4%,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2.6%,包括铁路运输业增长87.5%,道路运输业增长50.7%。很明显,目前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财政刺激和货币发行支持下的“铁公基”领域的投资,这三项的增速都高于整体增速,因此其他部分的增速必然低于整体增速,例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为17.7%。财政刺激投资的特点是不考虑商业利益(投资回报),因此主要投资于具有社会效益但商业利益不高的行业。而企业的投资需要考虑商业利益,但是目前这样的投资还没有真正启动,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制造业,因为很多制造业部门目前是产能过剩,继续投资的理由显然不存在。那么一旦财政刺激的力度减弱,货币发行的速度减弱了,投资的增长还可能减缓,这完全是有可能发生的。

  财政投资方面,2009年初中央计划的投资是1.18万亿元(4万亿元是一个不准确,含义不清楚的数字),2009年大致已经将1.18万亿元的一半支出,即使2010年把1.18万亿元中央投资的另一半实现,由于经济规模增加了,刺激的力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再看货币发行,2009年的上半年新增贷款有7万多亿元之多,平均每个月都在1万亿元以上,而7、8、9月的新增贷款平均在4000亿元左右,如果这个新增贷款的规模持续(这是过去多年的常态),2010年的货币发行就会是下降的,上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将是,投资的推动力量很可能是减弱的。

  而我们对于居民消费价格(CPI)的分析显示,八大类商品三涨五落,消除季节波动后,居民消费价格环比9月份上涨0.2%,还略低于8月份的环比增长,2009年11~12月份CPI年同比可能出现正的增长,2010年的CPI上涨幅度可能维持在3%左右。目前已经公布的10月份的一些旬报和周报价格指数都在下跌。因此实际上,目前物价的上行压力要小于物价的下行压力。如果上述的分析成立,则我们的结论也就自然得出:需要忧患的是经济增长减缓而不是物价上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