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拓普轧机:中国装备制造业之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8日 18:37  《中国商界》杂志

  文/ 本刊特约记者 洪文

  随着国务院《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式颁布,全国部分省市区和相关行业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中国装备制造业迎来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的良好发展机遇。然而就在这时候,郑州拓普公司郑红专董事长却对外宣称:郑州拓普已决定放弃轧机制造,进行生产转型,公司初步确定转向风能发电设备领域谋求发展。

  郑州拓普公司这“独辟蹊径”的一招,并非是主动性的战略转移或蓄意的逆势而动,而是轧机制造业务处于山穷水尽的无奈之举。如同专家学者们经常概括叙述的那样: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拓普轧机从曾经广受赞誉到如今饱受诟病,以至于不得不黯然退出市场,教训是沉痛的,应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之鉴。

  《尚书》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现在观察,郑州拓普轧制技术有限公司当年快速崛起,其过程看上去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子游戏。郑红专和赵林珍夫妇凭借一个概念化的轧钢技术方案,先以发明专利之名获得转化资金,做出样机后拉来专家进行鉴定,又截取专家们的只言片语向政府部门报喜,争取到政府立项和财政支持,再以夸大成果和数据进行高频宣传,从而骗取用户信任并获得大量轧机订单。一份出自拓普公司的“XGK轧机的使用情况”显示,从1992年到2005年底,共有25台设备投产、调试或安装,销售总额超过10亿元。

  然而骗局是不可能长久的。用户们很快发现,所谓“国际上三五十年之内不可逾越的技术”,“会在世界范围内将所有规格的轧机更新换代”的拓普XGK专利轧机,实际使用中存在产量低下、事故不断、零件损毁、马达烧焦、严重漏油、大量废品等严重质量问题。从始至终,装备拓普轧机的企业没有一家能够正常生产,达到合同约定的产能要求,有的甚至没能生产出一圈合格钢板,多数用户出现严重亏损。

  拓普公司的恶劣行径遭到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专家、用户企业、媒体记者等社会各界的强烈谴责。在强烈的舆论压力下,国家质检总局先后两次组织调查组,对拓普轧机引发的群体性质量事件进行了调研。虽然拓普公司几经挣扎,暂时逃脱了国家司法和行政处罚,但终究逃脱不了市场的惩罚。在国内冷轧设备市场持续走热的情况下,XGK专利轧机的销售已连续两年出现停滞,同时各界要求赔偿损失、伏法认罪的声音此起彼伏,浮华散尽,拓普轧机名声在业内臭不可闻。眼见公司“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郑红专只得谋求“转型”。

  郑州拓普轧机所暴露的绝不是简单的质量问题。回顾郑红专从“成功的发明者”到产业化的失败者,拓普轧机从不可一世到走向穷途末路,不免让人心生诸多感慨,其中有很多教训值得吸取,诸多反常值得思考。

  其一,谁来监督企业自我宣传的真实性?

  现在对虚假广告造成的危害性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对类似拓普公司非广告形式或称“正面报道”的自我宣传却没有任何监督,完全是听之任之,甚至一些政府机构和媒体推波助澜,以为抓到了一个“时代典型”,结果成为了拓普公司制造骗局的帮凶。而郑州拓普公司利用许多人对轧钢专业技术及相应指标不甚了了、又对国产设备创新寄于厚望的心理,采取了偷换概念、甚至是明目张胆地欺骗行径。譬如,郑州拓普一再宣扬其“专利轧机以及由它轧制的高精度带钢和超薄带钢产品均达到了世界本学科领域的最高水平”,“国际上三、五十年之内不可逾越的技术”,并称:“困扰全世界上百年的无焊缝船板、航母板,整体轿车外壳、整体飞机外壳用铝合金板等的宽钢板将变为现实”。

  事实当然绝非如此,但这也足以误导一些客户。很多客户正是在这样的宣传诱骗下,花重金购买了拓普轧机,以致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时间上的极大浪费。

  对此,我们的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和媒体人员必须反思。实际上,国家知识产权局早就出台了《专利广告暂行管理办法》,规定涉及专利产品或者专利方法的广告要进行审查;同时《广告法》也对种种广告行为有明确界定。如果监管到位的话,拓普轧机就不会出现那么多虚假和夸大宣传,就不会有那么多用户上当受骗。而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媒体记者,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只有本地和本位视角,对拓普公司的自吹自擂完全轻信,甚至还帮助其无限拔高,完全不知道中国之大、世界之大,这是个深刻的教训。

  其二,如何加强科技成果鉴定的科学性、公正性?

  郑红专、赵林珍夫妇起家的“原始资本”,是1993年由原冶金工业部科技司组织的“技术鉴定”。专家们虽然提出应进一步完善设计,优化轧机的自动控制,提高装机配套水平等改进意见,但在书面意见中,出于对国产设备的鼓励和扶持,专家们还是使用了一些听上去比较提气的词句,如“国内外独创”、“产品板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现在看来,拓普公司对专家意见进行选择性地引用,缺点问题只字不提,说好的一面却被无限放大并大张旗鼓地广为宣传,成为向政府部门报捷的重要依据。

  作为一项创新产品,在真正投入市场运行之前,都需要有一个试验的阶段,通过实际生产考验进行改进和完善,这在国内、国外都是惯例。用户购置的生产设备只有按一定质量和规格达到一定的产能,才可能有盈利,所以卖方应该提供的是工艺技术成熟、运行可靠的生产设备。而进行技术鉴定的所谓专利轧机,还是一个需要不断就暴露问题进行改进的“中间试验”设备。有专家回忆,当时在现场虽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表明轧机并没有像郑州拓普所提供的数据那样好,但一来时间紧,在现场只呆了10来分钟,就被工作人员催着到会场了;二来也不怀疑郑州拓普会弄虚作假,因此就签字通过。岂料想郑、赵夫妇竟在鉴定基础上不断进行吹嘘、夸大,一些新闻媒体又发挥“倍加效应”,进一步夸大其词,从而骗取得了从中央部门到地方政府的多种荣誉和实惠。

  这种鉴定会的方式,确实存在诸多弊端。如何改进鉴定制度,加强其科学性、公正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其三,政府、司法等权力机关能否客观对待新生事物?

  应该说,在郑州拓普轧机事件中,不少政府部门的行为是起了负面作用的,这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轧钢行业内不少同志多次提出质疑:拓普公司多年来的工程项目都不成功,但有关部委和省市仍然一次次地给予其政策和资金支持,还替他们进行放大宣传,这不是负责任的态度,官员和企业有没有不正常的操作,非常值得怀疑。

  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眼里,郑州拓普拥有“目前中国获得国际专利最多、在轧钢领域震动最大的系列发明”,是“我国在自主创新领域当之无愧的民族骄傲”。而用户们在投诉拓普轧机质量问题时强调,他们之所以选择拓普轧机,正是因为轻信了有关政府部门有关拓普轧机“国内首创”、“自主知识产权”等宣传。

  同样针对郑州拓普这样一个企业,某些政府部门和用户迥然不同的评价,源于双方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观察视角:政府注重专利数量、“重大”创新发明,而用户则以实践效果来检验技术乃至供应商的人品。这些政府部门出于对“创新发展、快速成长”企业的关爱予以支持是可以理解的,但当大量的质量问题暴露后,却仍然偏听偏信,不作实地考察,不听取各方意见,就断定是诸多客户为赖账而有意丑化轧机质量,是同行企业为实施专利侵权而挑动客户对郑州拓普的挑衅行为,这在客观上只能是纵容郑州拓普沿着错误的道路下滑。

  舆论普遍认为,当政府部门领导发现树起的是一个假典型,支持了一个骗子企业,却羞于承认这种过失,没有勇气改正错误,于是只能冒险用更大的错误来掩盖已犯的错误。换句话说,是郑州拓普公司劫持了公权,绑架了政府,迫使政府部门不得不与处于风口浪尖的企业同舟共济。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副会长郭若虚先生为此感慨:“我感到很奇怪,一方面,拓普轧机的用户很少有人觉得这个产品是非常之好;但是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势力为它在吹捧,为它歌功颂德。到底哪一个是真实的?”这一奇怪现象的存在并大行其道,不仅需要全社会引起警觉,更应引起各纪检机关的高度重视!

  其四,对创新产品的质量监管亟待规范

  表面上看,拓普轧机质量纠纷之所以导致僵局,在于郑州拓普对待质量问题的态度、特别是对待客户投诉的横蛮态度。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全国人大、工信部、公安部与河南省对拓普轧机进行调查后,郑州拓普公司领导层虽然态度有所缓和,但依旧将一切问题的发生归咎于客户,或者是对方人员素质问题,或者是原材料问题,基本上听不到自我批评。

  但从深层原因分析,则明显反映出政府质量监管部门对创新产品的管理的不到位甚至失职。虽然事情在民间一方已经真相大白,国家质检总局也就各界反映强烈的拓普轧机质量问题两次组织了专项调查,但迄今没有拿出一份调查报告,没有做出一个“一锤定音”权威结论。有消息称,质检总局认为拓普轧机属专利设备、创新产品,目前尚无强制性技术标准可依,而“质检总局只监管有强制性标准的产品”。这样的托辞让人哭笑不得,原国家奶粉标准中就没有三聚氰胺的规定,难道质检总局也可以不监管吗?

  《国家标准化法》和《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专利产品也应当符合标准化要求,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并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否则就属于非法产品。拓普公司生产出售轧机设备多年,也应该有自己的企业标准,质检部门对比过他们的标准和产品实物吗?就算专利设备不涉及国家或行业强制性标准,有现成的部颁20辊轧机技术标准,还有多位业界专家对这个标准的解读,为什么不采用呢?

  正是由于对创新产品的质量监管缺失,结果就出现郑州拓普公司成为“技术创新的成功者”,多次受到政府部门表彰,同时又是专利产业化的失败者,遭到市场各方的无情谴责。不仅导致巨额社会财富损失,还引发了相关政府、企业、行业专家、媒体之间的矛盾和观点对峙。那么在技术创新行为与专利转化之间,究竟有没有共同的规范可循?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依?也许,此案终将会成为我国规范专利转化行为、完善自主创新政策的一个经典案例。

  纵观郑州拓普营造十几年的“专利骗局”,确实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相关部门推进技术创新的愿望是好的,但把关不严、管理松懈,确实给一些人提供了浑水摸鱼的机会。现在,劣质的拓普轧机已经酿成具有行业和社会影响的公共事件,围绕拓普公司轧机质量问题,近年来形成了媒体不相信当事人,当事人不相信专家,专家不相信政府,而政府又不相信权威的科研机构,科研机构更不相信当事人这样一种恶性循环。而事件头绪在政府主管部门和司法机构得不到伸展反而更加混乱的演变过程,更让人感觉到政府的公信力脆弱和社会诚信的无奈。

  只有郑红专依然潇洒,在给全社会出了一个难题,给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下一个怪胎,给众多用户企业留下永难抚平的伤痕后,他一个漂亮的转型,又将杀向新的江湖。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