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祖国的直升机事业再绘锦绣画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7日 22:25  《企业文明》

  中航工业昌飞公司建业四十周年纪实

  文  余建华 卞荣祺  崔连君  陈迪波

  闻名遐迩的景德镇,其厚重的陶瓷文化底蕴赋予了这座城市生生不熄的千年窑火。然而,如今的景德镇已不再是仅有“陶瓷”这一块值得荣耀的金字招牌,随着一架架直升机腾空而起,翱翔蓝天,一个现代化的航空产品研发基地,正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迅速崛起,茁壮成长。

  跨越沧桑

  1969年,一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创业者,满怀着建设三线、献身航空的豪情壮志,在瓷都景德镇东郊扎下了根。

  工厂筹建之初,生产和生活条件普遍较差。人们白天工作在简易的厂房里,晚上住在潮湿阴暗的低矮房屋内。为了早日建成直升机生产基地,昌飞的首批创业者们凭着一腔热血,用勤劳的双手顽强地在这片红土地上拼搏,创造着发展我国直升机事业的崭新希望

  1970年春节后,广大职工开始边搬迁、边投产,进行首架直6型机的零件加工。当年9月29日,工厂总装的首架直6型直升机试飞成功。1971年8月至1979年12月,工厂完成了4架超黄蜂舰载直升机的改装及5架船用系统装置。到1982年,工厂已累计完成直5备件1 171项,旋翼49付,自动倾斜仪98台,主起落架84付,歼六伞舱1 530架。

  从1973年起,工厂开始仿制测绘直8型机。

  为克服军品任务不饱满的现状,工厂先后于1973年3月和1975年1月,开始改装大客车和试制旅行车,拓宽了工厂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道路。1982年12月26日,首辆CH730轻型客货两用样车总装成功。工厂成为我国第一家能够生产微型汽车的工厂。至1982年底,工厂正式形成“一机两车”的科研生产格局。

  1980年,直8型机研制被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研制工作全面展开。因政策原因,研制几经放缓。工厂在国家拨给少量研制费的情况下,将民品生产的赢利用于贴补直8研制。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工厂名称从建厂初期的昌河机械厂,更名为昌河飞机制造厂和昌河飞机工业公司,1999年更名为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至此,公司在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壮大,于是,便有了随后与日本合资组建昌铃汽车公司以及成立江西昌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并创造了年产销昌河汽车15万辆的辉煌业绩。

  2004年11月19日,昌河直升机和汽车两个产业正式分业经营,独立运行。

  经过40个春秋的辛勤耕耘,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昌飞公司先后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较好地形成了直升机产业化的发展态势,公司的航空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产品结构军机、民机并驾,市场拓展国际、国内齐驱。最终实现了由仿制生产、改进改型、合作开发到自行研制的重大跨越。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贾庆林、郭伯雄、孟建柱、李鹏、乔石、曾庆红、吴官正、曾培炎、刘华清、曹刚川、邹家华、李铁映及各军兵种领导先后到昌飞视察,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昌飞人发展企业、富裕职工、回报社会的工作热情和干劲。

  40年来,公司始终把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作为扫除各种障碍、引领企业不断高飞的重要法宝。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创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积极支持群团组织开展活动,为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组织保证、精神动力和理论文化支持。

  蓝天交响      

  造出我国自己的直升机,一直是几代昌飞人的光荣与梦想。

  1985年12月11日,昌飞自行生产的我国第一架大吨位直8型机诞生,标志着我国直升机研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从1974年开始测绘“超黄蜂”直升机,启动直8型机的工程设计,到1980年直8研制正式被列入国家新机研制计划,再到实现首飞,共经历了长达11年的艰辛探索。随着直8型机的横空出世,昌飞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直升机生产企业。

  此后,直8型机又先后完成了各项调整试飞和技术鉴定,实现了三大动部件国产化,并于1994年8月正式通过了国家设计定型评审。在2008年“5?12”汶川抗震救灾中,直8型机多次圆满完成救灾任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

  直11型机研制从1993年7月起步,到1994年12月实现首飞,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这在我国直升机研制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随后,直11型机于1996年通过技术鉴定;1997年,直11型机首次进行了自转下滑着陆的一级风险科目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昌飞公司在直11型机的研制和生产能力上已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

  迄今为止,昌飞公司已累计向用户交付了多批次直11型机,其中,中央电视台于2001年购置了一架作为中继航拍机,首开了该型机走向民用市场的先河。多年来,昌飞公司对直8、直11系列直升机的产品平台不断进行升级换代。通过利用新技术,使直8和直11平台在系列化发展和市场开拓上有了长足的进步,除了在陆海空三军得到了广泛应用外,还在民用型的开发方面取得了不少新的突破。

  随着直8和直11的相继研制成功,昌飞人的梦想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国际航空市场。1995年9月21日,昌飞开始与世界直升机工业的领军企业——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合作生产S-92型直升机。由此开辟了公司在直升机领域对外合作的新纪元。

  在首批5架份尾斜梁的研制中,昌飞成为了美国西科斯基公司6个合作伙伴中第一个完成交付的厂家,被评为优秀团队,并一直位居综合评分最高的优秀供应商行列,之后又通过了美国联邦航空局严格的全面质量审核和检查。

  正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余枫在第100架S-92尾斜梁下架庆典仪式上讲话中所指出的:“该合作项目现已步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我们为公司在全球整个S-92团队的供应商中保持产品交付最及时的荣誉而感到自豪。”

  近年来,公司对外合作进入到了高速发展时期,其中,除与意大利阿古斯特公司合作生产及销售CA109 直升机外,又开展了相关转包生产业务,还与西科斯基公司签订了S300、S300CBI的合作生产协议以及S-76转包生产和部装合作协议,2008年,又被美国波音公司正式确认为长期供应商。

  至此,昌飞已从建业初期仅有的一个产品机型,发展到已拥有了9个平台23种机型,形成了从1吨级到14吨级的多品种、系列化产品格局。公司产品结构正向着日趋丰富与合理的发展目标迈进,年产各类直升机达到100余架。

  技术攀越

  技术上的不断创新超越铸就了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引领昌飞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相继在公司挂牌,为昌飞搭建了技术创新的坚实平台。

  技术创新带动了公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初步解决了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实现结构优化、节约成本资源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技术创新成为昌飞发展的牵引力,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了直升机产业的产品转型升级。

  在一个又一个新课题、新任务、新挑战面前,昌飞人励志航空、自强不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堡垒,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挑战。自1969年11月成立至今,先后研制生产出了直8型、直11型及系列改型机、重点型号等,多个型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

  公司积极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先后牵手美国西科斯基、意大利阿古斯特、波音公司等世界一流航空企业,实施合作研制转包生产,形成了军民结合、内外结合、产品系列化、用户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发展、国际化开拓之路。

  昌飞瞄准直升机先进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立项攻关,紧紧围绕科研生产主线,重点发展数字化制造技术、高效数控制造技术、复合材料制造与检测技术、总装一体化集成技术和试飞、测试技术,以技术创新推动直升机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通过开展对外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航空制造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紧跟世界直升机先进制造技术步伐,公司全面加速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高,极大地增强了拓展新研型号、参与国际合作、赢得市场的竞争实力。

  近年来,昌飞全面应用自动编程及数控加工仿真技术,实现了CAD、CAPP、PDM技术的应用与集成,加工效率提高1.9~2.8倍,产品合格率由40%提高到90%以上。2008年,国防科技工业高效数控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在公司建立,加速了数控加工技术研究成果向企业推广转化。大型复杂钛合金桨毂制造、复合材料桨叶共固化、电沉积镍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使公司具备了大型复合材料成型和钛合金球柔性桨毂加工能力。

  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丰满了公司技术创新的羽翼。昌飞自主开发了适应国内航空制造业需求的PDM系统,实现了工艺协调从模拟量传递向数字量传递的转变;国防技术基础重点支撑项目“直升机制造并行工程技术研究”的高效完成,有效支持了国家高新工程项目的研制;CAPP、条码管理系统、科研计划管理系统的广泛推广应用,使公司在新技术的快速应用上实现重大突破。

  先进软硬件设备的投入,奠定了昌飞技术创新的厚实基础。公司引进了一流的科研开发设备和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建立技术开发体系;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相继兴建了现代化直升机厂房,引进了五坐标数控加工中心、复合材料数控下料机床、钣金数控下料铣、大吨位橡皮囊钣金成形机、蒙皮拉伸机等系列高、精、尖设备,有效提高了综合技术竞争力。

  技术要创新,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公司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人员引进、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引进技术人才、吸收大中专毕业生等方式,引来技术创新源头活水;另一方面,着力培养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重点培养关键技术、高精技术人才,造就了一支综合素质高、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戮力同心

  经过40年的艰苦创业与发展,昌飞公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是处于哪个时期和年代,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根本宗旨却从未曾有过改变。

  多年来,公司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全年科研生产经营目标安排、住房分配、医疗制度改革、职工调资晋级等涉及企业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通过职代会审议审定,充分体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正是由于公司始终坚持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指导方针,从而为广大职工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切实的组织制度保证。

  公司深知人才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为鼓励职工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公司制定出了一整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把企业发展、个人成才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有效地促使了各类技术和管理英才的脱颖而出。

  坚持开展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十佳青年、优秀青年等各类典型的评选活动,一大批昌飞精英脱颖而出,发挥着榜样的示范作用。公司设立了科技奖,专门重奖那些对昌飞发展和推动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2004年,时任数控编程室负责人的林东,就因在参与《基于切削过程仿真的数控加工工艺优化技术应用研究》的课题攻关中取得了突出贡献,而获得了4.8万元的重奖。

  公司不仅在工作上有意识地给青年人交任务、压担子,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还对那些素质优良、作风扎实、具有开拓精神的优秀骨干予以破格重用,真正做到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针对一些关键岗位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公司积极开展富有成效的拜师学技术的传帮带活动。如今,在昌飞已基本形成了一个能够适应改革发展需要且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由于昌飞公司地处三线,经济环境相对落后,如何稳定职工队伍,努力营造出一个有利于职工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

  多年来,公司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大力改善职工的生活福利设施。仅以安居工程为例,职工人均居住面积就已从1980年时的人均不到6平方米,增加到如今的35平方米。

  如今的昌河社区,楼房林立,街道整洁,既有教育条件齐备的幼教中心和中小学,也有医疗设施完善的职工医院;既有为职工家属娱乐休闲的昌河广场、如心湖、昌河公园,又有可供人们健身游艺的游泳馆、灯光球场和文化活动中心等。

  40年来,尽管公司党政领导班子已先后经历了数届更换,但每届的班子成员都有着深厚的“群众情结”。在他们看来,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基于这一认识,公司在不断提高职工收入的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全体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衣食住行与生活福利待遇问题。此外,还在有关职工大病医疗、困难补助、开展送温暖活动等方面,都不遗余力地体现出一片真诚关爱之心。

  以心换心聚人心。生活上的关心与政治上的信赖,极大地激发起了全体干部职工加倍努力工作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劳动热情,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以谢应煌、李军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各种岗位技术能手的竞相涌现,公司广大职工同心协力,奋发进取,以发展直升机事业为己任,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

  史诗壮美,征程无限。我们坚信,已经站在新起点上的昌飞,一定能够凭借40年所炼就的优秀品质,唱响主旋律,赢得主动权,再创新佳绩,勇攀新高峰,为祖国的蓝天事业再绘浓墨重彩的美好画卷!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