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制造为何未获得相应尊敬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7日 21:50  《首席财务官》

  为何中国制造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并未获得相应的尊敬?中国制造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究竟该怎么办?

  文/陈和午 李明旭

  “中国制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领跑者,也是全球经济产业链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为世界经济提供了丰厚的回馈。然而,近年来“中国威胁论”亦随之悄然登场,中国制造屡屡遭遇多国贸易保护主义壁垒,面临越来越频繁的跨国指控,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尤为突出,这无疑为中国制造敲响了警钟。

  新评价体系

  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就成为遭受打击最严重的重灾区。这一方面是因为各国的经济衰退对国际贸易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有全球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贡献”。而中国作为全球的出口大国,所遭受贸易保护的打击尤为严重。

  近期最为引人注目的贸易保护案例是美国针对中国的轮胎特保案。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9月11日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实施惩罚性关税,即在4%的原有关税基础上,在今后三年分别加征35%、30%和25%的附加关税。轮胎特保案是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发起的首例特保调查,也是案值最大的一起。

  而轮胎特保案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开始在美国和全球各地蔓延。近日的消息称,美国政府正对从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展开“双反”调查。而在稍早前,美国商务部已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部分油管加征10.9%〜30.69%不等的关税。据了解,已有印度、墨西哥等地企业分别向本国政府提出针对中国企业同类产品的诉讼请求。

  这一切,使得中国成为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的受害者。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至8月,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100.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遭受的类似美国对中国产轮胎的制裁似乎永无止境。对此,安邦首席分析师陈功认为,中国目前对所有的这些指控和折磨,都采用的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策略,总体上来说,在理论上没有根本的应对概念,在行动上亦无根本的策略。

  中国向世界各国出口了大量的产品,但中国制造产品的完成,并非仅仅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任何一种终端产品的形成过程,都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其中的相当部分来自中国的进口,还有相当部分虽然不是直接进口,却与国际投资有关。

  客观评价“中国制造”对世界经济的回馈,具体的评估体系应该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构成:1、中国的进口。中国的进口增加了出口国的产业生产、工人就业以及国家财富的增长,因而毫无疑问是中国对世界的回馈。2、外商直接投资(FDI)。国际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投资中国,在中国进行生产加工,享受中国低估的土地、能源、环保、劳工等成本,并一般通过将成品销往国外,从而获得出口收入,并同时实现销售利润;因而,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同样是衡量中国经济对世界回馈的一个重要指标。3、地下金融。地下金融则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中国市场的国际热钱,而国际热钱大量涌进中国的目标显然只有一个,就是要获取高额的回报。对于第2项和第3项,则是通过企业利润和各种利润的形式,回馈给了世界。三者的回报相加,就是中国回馈给这个世界的经济成果。

  当然,有一些观点可能会认为,即使这样,对西方国家的就业还是没有帮助的。但问题是,产业之间是会进行转换的,一个产业的消失,同时会有若干产业的出现。对某些个人来说,就业是困难的,但对西方国家的整体来说,则没有损失。   

  三领域“回馈”估算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加入WTO,中国即取得了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并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获得普惠制等特殊优惠待遇,使我国出口贸易有较大的增加。

  正是有了诸多的优惠政策,以中国加入WTO为标志,中国与世界经济结合度变得更加紧密了。2002年以后,无论是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还是中国实际利用FDI的数量,都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FDI和国内民营制造企业的崛起,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产品的制造基地;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则让“中国制造”开始行销全球各地,在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因此,我们选取2002年为起点,来评估中国对全球其他经济体的进口贡献和所承接的FDI规模。

  首先是进口方面。从2002年以来直到2008年的七年间,中国的累积进出口规模达到10.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的进口累计规模达到4.8万亿美元。事实上,中国的进口规模直接体现了国外厂商因与中国进行贸易而得到的收入,因而可大致作为中国在外贸领域直接回馈给世界经济的一个衡量。值得注意的是,以进口来衡量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回馈”,在某种程度上是倾向于低估的,因为在其中并没有包含中国对外服务贸易进口的计算——按外管局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规模已达到1589亿美元。

  在2006年世界贸易总额达到11.8万亿美元,中国外贸规模占了15%的份额,这体现了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所占的位置;2008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到当年总体贸易规模的48.2%;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到41.1%。由于加工贸易主要指对外加工装配、中小型补偿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因而这部分更是直接体现了中国企业生产对世界的贡献。

  第二个是外商直接投资(FDI)。在FDI方面,从2002年以来的七年间,中国共实际使用FDI达到4640亿美元的规模(见图1)。横向比较下来,在愈演愈烈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中,2008年全球FDI流入量为1.697万亿美元,比2007年的1.979万亿美元下降了14%;而2008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仍达到923.95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23.58%,2008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仍在发展中国家名列首位。简单计算可知,2008年中国实际利用的FDI规模占到全球的5.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工业统计数据,在2004年至2006年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资企业实收资本净利润率达19%。如果按照这一19%的收益计算2002年至2008年外国实业资本投资中国的利润,其收益规模能达到882亿美元。

  无论是投资中国的外商制造企业所获取的利润,还是国外消费者购买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实际上都是中国政府和老百姓在通过生产要素的低价来补贴全球经济。虽然自愿的贸易行为会使双方均获利,但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人员就业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而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外经济则充分享受了中国低廉的要素价格的好处,获得了较高的隐性福利。

  第三方面则是地下金融,即以进入中国的国际热钱规模来衡量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其他“回馈”。虽然目前衡量热钱规模的方法在各界尚无共识,准确甄别热钱数目并不容易,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和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等多重因素驱动下,自2002年以来,大量热钱以各种途径秘密进入中国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且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从近几年中国外汇储备的异常飙升即可窥视。

  一般来说,按照通常的国际标准口径估计,热钱规模大约为GDP的5%。因此,本文也按此进行估算。根据上述估算标准,2002〜2008年间,进入中国的国际热钱规模累计达到了8657亿美元。考虑到流入中国的热钱大多数是为了博取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的高收益,因此热钱在中国市场上获得的利润可想而知。即使按照最保守的10%收益率进行估算,2002〜2008年国际热钱在中国市场所获得的收益也高达866亿美元(见表1)。

  如果将2002〜2008年中国的进口规模,以及实际使用FDI和热钱流入这两个领域的收益简单相加,可以得到:在这七年间,中国制造对世界经济的回馈可能达到近5万亿美元之巨。

  强势捍卫利益

  在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博弈中,中国一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据相关统计,中国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14年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入世以来更是有增无减。这些频发的反倾销给中国制造造成了的难以估量的损失。那么,到底拿什么来捍卫中国制造的利益呢?

  在我们看来,按照上述评估理论,中国制造对世界经济三个领域的“回馈”可谓是十分丰厚,一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制造的制裁,一定会造成西方国家利益的损失,实际上是一种不计经济回馈的制裁方式,也是一种短视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二是中国对世界各国的回馈要多于中国的收入,中国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特殊的巨大贡献,这是因为整体的制造业利润,是在全球范围内分配的,中国拿到的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亚洲最大的服装和纺织品贸易商Li&Fung的董事长William Fung著名的“3美元”论断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形象地诠释了中国制造的稀薄利润。他说“平均来讲,在1美元的出厂价和4美元的零售价之间存在3美元的差价,与其去拼抢已经少得可怜的1美元的制造成本,不如集中去瓜分那3美元的蛋糕”。而不幸的是,中国制造恰恰在为这1美元拼抢。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2009年1月联合国发布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显示,2008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22%,今年将进一步增至50%。倘若没有了中国制造,那么全球生活简直是无法想像的。

  对于已经发生的贸易摩擦,中国政府当然需要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应诉,维护权益,并积极采取国际贸易领域惯用的“礼遇”,以牙还牙。例如,在美国宣布对中国轮胎采取特保措施之后,中国商务部迅速依照中国法律和WTO规则,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也算是高调展示了一种姿态。但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应对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对中国制造的滥用,中国应在战略上全方位的转变认识,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策略,充分捍卫自身的公正利益,用事实和数据为中国制造正名,力图将贸易摩擦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广泛的进行国际宣传,将中国制造频遭的反倾销事件放大到全球经济的范围内考虑,让各国无可辩驳地认识到中国制造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充分突出中国制造在全球经济产业链中所占据的极其重要的角色,制裁中国制造将是一场代价十分巨大的赌博,从而为中国制造赢得公正客观的评价。

  第一,中国要注意利用国外不同利益集团的关系,积极争取国外进口商、下游厂商和消费者等团体的支持。一般来讲,支持对中国制造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基本上是国外对应行业的生产厂商和行业工人,但反对的声音则主要出自于那个国家的进口商、下游厂商和消费者,因为从经济利益角度来讲,有了中国制造,他们的进口、生产和消费成本等可以大幅下降,毕竟反倾销税最终是会向他们转嫁的。

  第二,中国应大力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联系与合作,在制定和修改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全球经济危机之下,“G2”概念应运而生,强调的是美国和中国在应对此次危机过程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目前G2有西方故意抬高中国地位的忽悠之意,但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的日益增强,的确要求中国在制定和修改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中要努力争取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为安邦咨询公司分析师)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