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A股国际板驶入快车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3日 20:52  《中国投资》

  国际板已被管理层列入正式工作议程,但短期内仍有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很可能以试点方式推出

  文/本刊记者 杨海霞

  种种迹象显示,一度搁置数年的“国际板”筹备工作已再度启动,境外企业在A股发行上市不再遥远。这些企业在A股上市后因其“境外”性质被划分为“国际板”。

  9月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厦门的中国投资洽谈会上表示,中国将允许具备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上市。9月14日,上海金融办主任方星海在伦敦表示,明年初将会有一两家外国公司在上交所上市。国际板的设立已无悬念,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国际板市场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需要。早期,为了能在国际市场融资,中国不少大型国有企业在国外或香港注册外资子公司,并以此登陆国际资本市场,这些公司被称为“红筹公司”。

  但是,这些公司再次回到内地A股市场直接上市便遇到了法律障碍。按照《公司法》规定,在内地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必须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而红筹股公司的注册地多在香港、百慕大或者开曼群岛等地。因此,虽然近年来不少红筹公司希望能够回归国内市场,但苦于法律障碍均未能成行。

  早在2007年5月,中国证监会就曾向部分券商下发《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点办法(草案)》,为红筹公司回归确定了初步的门槛和规范。

  之后红筹公司回归计划依然裹步不前。再次重提该计划时在今年3月,央行公布《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将进一步研究红筹企业回归A股市场以及推进国际板建设的相关问题,增强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2009年3月25日,上海建设“两个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规划获得了国务院批准,其中设立国际板也在其列。之后,证监会、上交所已经相继将国际板建设进程纳入了正式的工作日程。中国证监会专门成立了以副主席姚刚为首的工作小组,研究国际板的筹备工作。

  此时,国际板的意义已经不再限于红筹回归,而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香港上市的约100家红筹当中,符合回归条件的红筹公司分别为中国移动、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海外发展、华润创业、华润电力、粤海投资、上海实业控股、骏威汽车以及中国电信。其中,率先回归的大热门是中国移动、中海油和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9月10日在达沃斯2009新领军者年会上透露,中国移动已经启动了在内地IPO的工作,将通过“国际板”的方式实现回归A股。

  之后,汇丰控股、淡水河谷、通用电气等跨国公司纷纷表示要在上海国际板挂牌,而汇丰控股据称融资规模将在30亿美元以上。

  资本市场国际化是主调

  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朱武祥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国际板的推出是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布局的一步,作为国家战略意图,它的推出是必然的。

  对于国际板,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境外企业都充满了期待。在河南郑州举办的2009全球商报经济论坛上,香港南华集团董事张赛娥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对国际板表示了很大的兴趣。“对于在国内有生意的境外企业来说,在国内上市对扩大他们在内地的知名度有好处,同时在寻找合作伙伴、招聘员工方面也有好处。而且作为上市公司,有助于提高公众的信任度,这对银行的融资也是有帮助的。”因此,很多境外企业会很有兴趣来中国上市。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红筹公司们在国内市场的融资需求也在增加。中国市场的市盈率一般都比境外市场高,意味着股价较高,国外公司企业会更愿意到股价较高的中国证券市场来上市。

  同时,朱武祥认为,境外公司以及红筹公司在国内上市也有助于国内的投资者拥有更多的选择,参与分享优质公司的增长。

  然而,中国资本市场吸引境外企业上市的国际化的举措,也同时对香港的资本市场发起了挑战。有人担心,中国建立国际板,吸引国外企业上市可能会形成上海与香港的竞争,有猜测认为,2007年推出国际板的计划搁置,就是因为遭到了香港的激烈反对。

  张赛娥认为,二者之间应该不会出现恶性竞争。“尽管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在发展历史上、发展基础上、规模上各有不同,但是走向国际化是内地与香港近来的主调。市场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要有比较优势,上海的定位可以是为国内企业服务,面向国外,而香港作为亚洲金融的国际中心,抗风险能力强,可以作为桥头堡,内地出台金融制度可以先在香港试点”。

  可能以试点方式推出

  尽管国际板已经被管理层列入正式工作议程,但是不少专家认为,短期内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国际板不会全面推出,而是会以试点方式推出。

  在2009全球商报经济论坛上,交银施罗德基金副董事长雷贤达对《中国投资》表示,“国际板有不同的问题要解决,估计国际板会逐步推出,并且先以试点形式推出。”他认为,金融危机使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改革面临挑战,但同时也为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正如创业板的推出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一个制度创新的机会一样,国际板的推出也将推动整个资本市场制度的完善。张赛娥指出,国际板的开通需要在配套制度方面做好准备,如会计、审计、评级、信息发布等,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已经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剩下的都只是技术问题。

  这些技术问题首先就是以何种形式发行上市。之前,中国移动曾计划以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的形式回归A股,但监管机构认为,发行CDR会在现行A股市场再创造一种新的证券类别,恐怕会引起市场混乱,因此不鼓励中国移动以CDR形式回归。

  接下来的问题是,究竟单独开辟一个国际板,还是与主板合并。如果单独开辟一个国际板,可能的风险是重蹈日本东京的国际板覆辙。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开设国际板,在1991年高峰期,有多达131家海外大型企业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随后由于日本经济进入长期低迷,国内投资者对外资上市企业的投资热度骤降,国际板股票交易十分沉闷,股价长期低迷,这些企业纷纷申请退市。至2003年底,东京国际板只剩32家挂牌公司。2004年4月,东京证券交易所取消了外国部,对外国上市公司与国内上市公司一视同仁。

  针对这个问题,朱武祥指出,当前还没有条件对外国公司和国内公司实行完全相同的制度,因此有必要开辟一个国际板。

  但也有专家表示,国际板大部分交易准则可能会和A股主板公司相一致。预计推出初期,国际板在A股募集的人民币将用于该企业在中国境内的投资。这样就不会涉及货币兑换的问题,且境外公司在境内的业务拓展也能得以规避外汇风险。受制于其他制度方面的因素,国际板的推出可能较快,但肯定不会是个完全意义的国际化市场,计划性的发行管理还将会起主导作用。

  张赛娥认为,资本市场要实现真正国际化的条件有两个关键,一个是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开放资本账户,解除资金出入境限制,让国际资金可以自由投资国内的证券。二是开通股指期货,提供避险通道。这两个关键条件,都是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不具备的。

  而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吴晓求教授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也表示,资本市场国际化目前应该首先把重点放在引入境外投资者上,引入境外的上市公司可以考虑,但目前还不是最重要的。

  “汇率制度是个很大的问题,汇率制度不改,外资进不来,二者是匹配的。因此推国际板时机还不成熟”,吴晓求说。

  全球前三的“量”与“质”

  “金融危机给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也给中国金融崛起提供了机会”,吴晓求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

  他指出,金融崛起需要两个途径来完成,一是人民币成为世界多元货币体系中的一员。金融危机给人民币提供了成为继美元之后的第二大货币一个很好的机会,这是中国金融崛起的一个重要条件。二是要依赖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除了规模要发展,还要不断开放,成为全球金融市场最重要的财富管理场所。

  金融崛起需要资本市场的开放,而国际板的推出是中国资本市场向全球资本市场前3名进军的重要一步。

  从总市值来看,目前A股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交易市场之一。截至今年7月底,沪深股市总市值达23.57万亿元,流通市值11.67万亿元,排名全球第三位。经过18年快速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已初步实现与国民经济地位的匹配。截至目前,中国金融、电力、石油、石化等各领域的骨干国有企业都已经上市,国有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大都成为各行业的领军企业。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资产定价交易市场化,原来国有股的资产增值效应明显。同时,投资者的规模日益壮大,截至今年7月底,股票投资者开户数近1.33亿户,基金投资账户超过1.78亿户。

  “总体看,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绩有目共睹,极大地改善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和效率,加快了其现代化的进程,给投资者提供了参与机会,给中国企业合理的定价,资本市场在推动经济增长、推动全社会财富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吴晓求说。

  虽然总市值已经达到全球第三,但中国资本市场与美国股市、伦敦股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这个差距体现在上市公司地域性上有着很强的局限,而国际板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吴晓求指出,未来中国资本市场还需要做大规模、结构、品种,制度设计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而开放度方面也应加快,要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意味着投资者是国际性的,企业也是国际化的,这方面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此外,法制以及信息披露制度也需要完善。如果不跟进,也很难成为国际性的市场。“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大股东可以卖股票,要谨防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行为,此外透明度的建设也是个永恒的话题。这些都是下一步制度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吴晓求说。

  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全球市场前三不会有太大问题,中国资本市场将是全球最重要的财富管理市场。当然这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相关链接

  计划登陆国际板的明星企业

  中移动——9月12日,中移动(00941.HK)董事长兼CEO王建宙表示,中移动将以“全新的方式”回归内地,既不是CDR(中国预托凭证)形式,也不是普通的A股形式。据悉,中移动目前市值约为2100亿美元,是中国在境外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

  中海油——今年8月26日,中海油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成玉在香港举办的年中业绩发布会上透露,中海油有望借上海国际板回归内地资本市场。这意味着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回归A股步伐加速。中海油一直被列为红筹股回归的第一梯队。2007年,中海油曾计划以直接发行A股的形式回归内地上市,但由于法律和技术原因,最终未能如愿。

  汇丰银行——8月初,一位接近汇丰A股IPO的国际投行人士透露,称汇丰已选定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作为A股IPO的财务顾问,但预计的筹资金额尚未确定。此前有外电报道汇丰将在A股筹资30亿到50亿美元。而汇丰方面只确认了聘请财务顾问的事实,不愿透露具体名单。该国际投行人士称,汇丰在A股“国际板”IPO上市方向已定,但尚未有计划确定筹资金额。另外,究竟是汇丰银行整体还是仅汇丰中国登陆“国际板”,目前仍未有分晓。

  纽交所——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首席执行官邓肯·尼德奥尔,今年5月谈及上海希望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规划,他建议中国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并希望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能够在上交所上市。他表示,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非常支持上交所筹建国际板,也希望能成为在其中上市的第一家美国公司。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