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做强高技术产业 力促经济转型升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3日 20:28  《中国投资》

  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巡视员綦成元

  要努力将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高技术服务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

  积极发展壮大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推动高技术产业实现新一轮飞跃

  文/本刊记者  朱娅琼

  2009年9月21日和22日,温家宝总理召开了3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重点听取了经济、科技专家对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以及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温家宝强调,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是我们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既要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更要引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事实上,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并在后危机时代取得经济竞争优势,世界各国都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加注重发展高成长性、高带动性、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并积极布局现代生物、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巡视员綦成元在接受《中国投资》专访时表示:“经济危机往往成为加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萌发的契机。如果我国抓住新兴产业萌发的契机,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就能够在世界高技术产业新一轮发展中取得主动,实现向高技术产业强国的跨越”。

  他强调:“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已基本具备向高技术产业强国转变的物质基础,应紧紧抓住新的历史机遇,着力自主创新,加快战略转型。要努力将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高技术服务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壮大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推动高技术产业实现新一轮飞跃”。

  发展势头强劲

  《中国投资》:请您谈谈,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

  綦成元: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发展高技术产业,将其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一五”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按照“自主创新、规模发展、产业集聚、国际合作、着力应用”的原则,在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首先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约为2.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8%。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2008年实现总产值58322亿元,2005-2008年年均增长近20%。其中,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是“十五”末的1.6倍。2005-2008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3%。高技术服务业蓬勃发展,2008年软件产业实现收入7573亿元,出口142亿美元,同比增长39%,电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3G通信网络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数字内容产业快速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得到提升。主要表现为:自主发展的高技术产业比重逐步提高,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比重2008年达到13.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中自主发展的比重由2005年的34.5%提高到2008年的37.3%。高技术企业的创新实力在逐步增强,2007年,我国高技术企业发明专利达到13386件,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许多自主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2位CPU、ARJ21新型支线飞机、人用禽流感疫苗等实现产业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正在全面推进,共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再次,高技术产业的结构调整在不断优化,行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亮点。例如说,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网络产业、光伏发电等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而且,我国集聚式发展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加速向高端延伸,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做强,对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企业发展方面,目前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高技术企业已超过40家,华为、联想等高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已突破千亿元,率先做大做强的高技术企业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值得一提的还有,“十一五”以来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许多新进展。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2005-2008年年均增长22%,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4156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比重29.6%。而且,高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2008年高技术产品中一般贸易占13.5%,比2005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近年来,承接国际高技术产业转移出现新趋势,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的重点由加工组装环节向研发、营销、物流等环节拓展。高技术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海外收入比重大幅上升,对外投资的区域和领域不断扩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企业成功在海外上市。

  三大瓶颈  亟待破解

  《中国投资》:您认为我国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哪些差距?还存在哪些问题?

  綦成元: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产业发展中面临着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最突出的一点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强。具有国际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数量少,关键技术受制于人。2007年,我国信息和生物领域PCT专利数分别占全球2.5%和1.4%,远低于美国的35%和40.6%,甚至低于韩国、印度等国。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明显不足,只能依赖国外技术。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经费是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的11.8倍。而与此同时,我国高技术研发创新经费投入不足与使用效率不高并存。高技术产业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54%,与发达国家10%左右的平均水平尚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和压力不足。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仅为0.8%,与跨国公司3%-5%的投入强度相差甚远。

  其次,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目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依旧处于加工装配环节,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占高技术产品全年出口总额的82.4%。产品附加值低,例如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的销售利润率仅3%。再就是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大企业。

  再者,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尚不完善。经济科技“两张皮”问题仍然严重,一方面科研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率低;另一方面产业发展核心技术仍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财政科技经费主要投向大学和科研院所,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充分体现,财政科技投入中企业所占比例偏低,2007年仅为14%。部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没有得到充分落实,激励效果不明显。高技术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高技术企业人才的培养、使用还存在体制性障碍。

  五方面支持  成效显著

  《中国投资》:近年来,为加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出台了哪些具体的支持政策与措施?

  綦成元:首先,在编制实施规划政策方面,我们牵头编制了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生物产业、信息产业、电子商务、高技术产业化等9个“十一五”发展规划。今年年初,由我委牵头、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落实《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规划中均研究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强国际合作、加强集聚发展、加大国家投资、完善投融资环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另外,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我们牵头研究起草了引进消化吸引、企业创新、高技术产业发展、信息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被规划纲要配套政策所采纳。

  其次,在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方面,我们组织实施了卫星应用、下一代互联网、彩电产业战略转型、现代中药、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和微生物制造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加快推动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支持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发展,我们采用集聚发展的方式,推动建设了软件、微电子、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等74个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果明显的高技术产业基地;组织建设了河南超硬材料及制品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四川绵阳军转民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加强国际合作方面,与微软合作建设创新中心,与思科公司加强产品和服务采购、课题研究、项目投资、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推动与空客合作在天津合资总装A320并成功实现首飞,推动与德国、古巴等国际的高技术合作。此外,我们还推动深化电信、航空体制改革;牵头制定了数字电视、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政策;集成电路和软件、高技术服务业等产业政策也正在起草制定中;启动了修订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工作,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再次,在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在深圳开展了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推动全社会形成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组织建设大天区天文望远镜、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上海光源、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存储环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组织实施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为长期发展提供更强的基础能力。围绕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支撑平台建设,组织建设了85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31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36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还有,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工作方面,我们投资支持金盾、金审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应急防灾等规划确定的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政务外网,研究制定电子政务业务外包政策,加快出台信息化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另外,联合商务部在深圳市建设我国首个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积极发挥电子商务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带动内需和就业方面的作用。并且,在信息化装备、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领域建设一批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安排信息安全产品产业化专项,加强信息安全服务和标准制定工作,不断提高信息安全水平。对于大力促进骨干企业信息化,我们支持工业百强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大幅度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开展了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加快农村信息化应用。

  最后,在抓紧完善创业环境方面,我们与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了新兴产业创新计划,第一批联合7个省、市政府组建了20支创业投资基金,专项支持初创期和成长期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还联合制定了产业研发资金试行创业风险投资的若干指导意见,并已完成了对星河亮点等14家创业企业的投资。

  引导支持技术创新

  《中国投资》:您刚才提到“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是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您认为应当从哪些方面来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

  綦成元:我认为以下几点比较重要:一是着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创新,继续提升核心和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促进高技术产业从低成本要素驱动型向技术创新引领型转变。围绕重点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着力加强系统集成能力,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及高端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扭转产业发展严重依赖国外技术的局面。

  二是着眼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技术创新,构筑惠及全民健康的自主创新能力保障体系。应当尽快研发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技术和产品,攻克一批重大疾病防治等关系生命健康的关键技术,着力突破一批动植物育种、重大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等农业生态环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生产安全、健康食品的关键技术,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饮水安全、垃圾处理等重大科技问题。

  三是为未来竞争的主动权提供能力储备的创新,应当加快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前瞻布局。包括在生命、信息、新材料等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前沿领域,加大投入,集中攻关,力争取得原创性突破和重大变革性创新,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在低碳经济、绿色环保、全球气候变化等影响未来竞争格局的关键领域,应当及早谋划,夯实基础,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强技术储备,引领未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