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先行者的转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3日 20:27  《中国投资》

  扩大和发展“北京服务”品牌,从首都功能定位和资源特点出发,坚决走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之路

  文/本刊记者 赵沛楠

  2009年8月6日,位于天宁寺的华电北京热电公司厂区内,2号炉的阀门被永远合上,4台燃油小火电机组正式封签关停,这4台机组曾为中南海等北京核心区域发电供热30载,然而它的关停,将使得首都二氧化硫排放量每年减少500吨,烟尘排放减少400吨,对厂区周边文物保护和环境改善将起到极大作用。这些,都是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海平所看重的,对于北京经济发展的“取”和“舍”。

  与60年前产业基础十分薄弱、迫切上马重工业项目,并成为全国除辽宁省外工业门类最全地区的老北京不同,今天的新北京已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产业结构发展之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北京产业结构的变化也正一步步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

  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1980年,中共中央就对首都建设方针作出了4项指示,要求北京下决心基本上不发展重工业。接下来的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进一步提出,北京不要再发展重工业,而应着重发展高精尖、技术密集型的工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强调指出:“北京不要再发展重工业”。

  1988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原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成立。当时很少有人能预计到,不起眼的中关村科技园会为北京带来如此惊人的变化。

  国务院的高瞻远瞩,使得北京早于全国任何一个省市,走上了探索转型道路,将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主线,学习如何推动经济从以工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转型。

  而从3次产业增加值数字结构来看,北京市经历了4个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65年属于第一阶段。从“一二三”演变为“二一三”,第一产业增加值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高速增加,第三产业增加值则下降明显。从1965-1978年是第二阶段,产业结构格局保持了“二一三”结构,1978-1990年是第三阶段,北京市1990年当年的产业增加值结构为8.76∶52.39∶38.85。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市第三产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1994年,北京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北京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发展格局初步提升为“三、二、一”的发展格局。到2003年,产业增加值结构为2.61∶35.81∶61.58,已经演变为高水平的“三二一”格局。

  依靠第三产业“变身”

  北京原751煤气厂的职工怎么也想不到,耗水耗电又污染的老厂房真能变成动漫园。作为早年间兴建的欧洲特色工业建筑,751厂高耸的烟囱和冷却塔外螺旋式镂空旋梯、迂回曲折的管道廊、还有二三十层楼高的“巨无霸”烟囱,充满厚重的文化气息。厂里的人琢磨着:“要是能学798,利用现有的工业文化特色建个创意产业园多好”。可是,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全新领域,煤气厂根本拿不出所需的改造资金。

  煤气厂的想法却正好符合首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市财政很快投入200万元资金支持萌芽中的北京正东创意产业园建设,用在园区整体规划设计、园区开发建设设施的配套安装和园区局部环境的改造上。现在,“初包装”后的正东创意产业园一露面,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就第一个过来设了会所,还有不少娱乐设计、文艺作品设计公司也跑来“考察”。

  751的变化,只是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中老厂区“旧貌换新颜”的一个缩影。就连如今的CBD,原来也是北人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第一机床厂等老工业企业的“地盘”,通过老企业搬迁、原址改造,这块只占全市0.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3.2%的地区生产总值。

  根据今年1-7月的经济运行数据,北京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4.4亿元,同比增长2.2倍;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78.6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含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220.9亿元,增长27.5%。同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连续3年超过70%。3季度的最新数据显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0.94%、25.4%和73.6%。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超过2008年全国第三产业的比重40.1%近两倍,接近国际水平。继2004年北京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越70%后,第三产业站稳龙头位置。

  2009年10月26日,北京市获得允许,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和“系统集成资质扩展升级”两项试点,这为北京市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再添了两把火。对于这一项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北京市正谋求以中关村为支点,实现后奥运北京产业转型下的“服务外包”突破。

  目前,北京市的服务外包收入已经占到了全国行业收入的13.6%。在北京,专门承揽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达到4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同时,北京的服务外包产业还在以接近30%的速度持续增长。2008年,北京实现服务外包收入6.35亿美元。其中,离岸服务外包收入5.47亿美元,同比增长28.7%。进入2009年,北京市服务外包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速,1—5月实现业务收入2.07亿美元,同比增长28.6%。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地位;到2050年左右,建成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的行列。

  “用一句话来形容之前北京对3次产业的调整,那就是要‘做大三产,做强二产,优化一产’。”北京市发改委产业发展处处长徐智毅认为,北京市正在采取措施,分三大层次提高第三产业的规模。第一个层次是充分发挥北京的资源优势,打造第三产业的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旅游会展、文教卫体等4个“制高点”。第二个层次是使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并重发展,提升制造业延伸到三产服务中。第三个层次是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档次,用现代化管理理念来经营传统服务业。

  内优化+创新

  近7年间,首都产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精彩的一次跨越,北京迈上了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之路。最显著的标志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3年超70%,万元增加值能耗却只占万元GDP能耗的一半。

  但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2008年10月12日代表市政府进行工作报告时仍然指出了北京经济存在的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对首都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工业生产、外贸出口增幅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经济增速回落。

  由于首都经济服务主导型和总部经济的特征,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首都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面对挑战,北京市怎样应对这场硬仗?

  “我们还是要在‘三二一’里做创新”,赵弘告诉《中国投资》,北京市政府已经提出了实施北京服务产业的服务品牌工程。

  对于“北京服务”这个新品牌、新名词,王海平介绍,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之后,世界各国对北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北京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首都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

  他指出,做好“北京服务”,就是要提升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服务中央、服务全国、服务市民、服务企业、服务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功能。扩大和发展“北京服务”这一品牌,必须进一步发展和改善政府公共服务,包括从北京资源特点出发,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教育和卫生事业。此外,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北京服务的品牌刚刚提出,内涵比较丰富,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充实和扩大”,他说,调整北京市产业结构,尤其要促进服务业的升级,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

  而坚持建设创新型城市方向,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也成了北京渡过难关的一项利器。据透露,北京市2009年将进一步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体系,提升高技术产业能级。

  赵弘告诉《中国投资》,北京市正在研究出台鼓励技术期权、扩大风险投资以及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融资服务试点的政策措施。将支持研发环节与支持市场需求环节并重,实施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研究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此外,还将完善中关村自主创新配套政策,激发体制优势。针对瓶颈问题,重点要在向国家争取优惠政策、金融改革创新、技术转移、人才激励、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上取得突破。要研究设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促进技术与资本对接。

  同时,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抢占产业制高点。大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奥运成果产业化。继续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的发展。抓住发放3G牌照的机遇,重点推进TD-SCDMA网建设和商业运营、手机电视技术和产品开发,培育新兴产业。

  在工业领域,2009年北京将加快产业优化升级。重点是加快奔驰与福田合资重卡、康明斯发动机、汽车研究总院、三一重工等项目建设,做好中石油基地、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地铁亦庄线自控系统、燕化扩能改造、首钢搬迁等项目的配套服务。

  王海平指出,这些重大产业项目投资额较大,吸纳就业较多,技术含量较高,附加价值较高,污染排放较少,适合首都功能定位,适合首都资源特点。它们的上马也有利于增强北京市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带来较多的国民生产总值、税收和就业,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和技术构成,推动产业领域的技术进步,使北京经济增长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的支撑。

  “应该说这不仅仅是若干重大项目的上马,而且是推动北京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之路,是强化北京产业发展、提升竞争力的根本之路,也是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重要支撑”,王海平说。北京将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之路,坚决退出与首都功能定位不符的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首都经济制高点

  文/本刊记者 赵沛楠

  《中国投资》:2008年北京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产值占到GDP的73.2%,您如何评价这一数字?

  赵弘:近几年,北京已经率先在全国形成了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资料显示,2008年北京市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358.9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7.6%,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53%。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是产业格局多元化,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超过服务业整体增长速度;2008年分别实现增加值974.1亿元、688.5亿元、424.5亿元和413.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均超过5%,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其次新业态仍不断涌现,成为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新增长点。例如从制造业中分化出来的科技研发、技术交易、咨询、工业设计等服务业新业态以及高技术进一步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的电子银行、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新业态,2008年北京市电子商务(B2B)交易规模就达1271亿元。

  但是,与发达国家,尤其是国际性大都市相比,北京服务业发展规模还相对较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03年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比重就已经超过85%,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达到70%以上,北京与之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且,北京服务业内部结构还不合理,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的服务业比重还相对较高,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知识型服务业刚刚起步,在北京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战略的实施下,相信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投资》:您认为,北京较其他地区相比,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哪些优势?

  赵弘: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最大优势首先在于人才。北京拥有其他省市无可比拟且不可复制的人才资源优势,这对于以高素质人才投入为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二是由北京以及全国工业化进程所产生的巨大需求也进一步支撑了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还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制造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形态。促进制造业由“微笑曲线”低端向两端提升对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更高、更强劲的需求。作为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也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是总部经济产生的巨大需求。目前北京市拥有具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性质的外商投资性公司165家(其中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1家),占跨国公司在华设立投资性公司总数的40%,还有外资研发中心约350家;北京集中了中国3/4的央企总部,在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136家大型企业集团中,有104家企业总部设在北京,还有非央属企业集团(总部型企业)188家;2009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大陆34家入选,26家总部在北京;北京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总部在北京的有96家。各类型企业总部的聚集,产生了大量的金融、会计审计、法律、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这也成为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一大动力。

  四是北京市政府对自身发展的清醒认识。北京因其较为特殊的经济社会地位,市委市政府特别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服务经济结构,国家以及北京市相关政策的实施也进一步优化了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