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3日 19:50  《中国投资》

  向服务经济转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两翼

  文/本刊记者 袁宏明

  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上海市决策者就已充满了紧迫感,谁都不愿意看见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出现经济衰退,因而必须在世博会之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支撑点。

  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给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上紧了发条。上海经济外向度高达163%,因而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较深。从数字来看,2008年上海GDP增长9.7%,17年来首次低于10%。

  更加令人关切的是,2009年上半年上海市GDP仅增长5.6%,落后于全国7.1%的平均水平,在27个省(区、市)中增幅最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上海市两大经济支柱——进出口和房地产。

  对于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己任的上海市来说,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情况是近年来少有的。自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以来,上海的经济增长快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大城市,平均每年达到12%。上海建设国际性大都市,近的把韩国首尔作为参照,远的把伦敦和巴黎作为参照。

  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来说,结构调整都不轻松,其艰难和复杂程度不亚于一台漫长而复杂的内科手术。

  9月5日,上海市决策者宣布了推进结构改革的强大决心。上海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在第三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指出:上海市委、市政府最近的一个共识就是要牺牲一点经济增长,服从于结构性调整。“只有经济结构调整有效,到位,取得进展,才可以保证上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屠光绍说。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认为,从国际经验看,国际大城市在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增长速度的降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城市有了相应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适当的增长速度降低是可以接受的。

  “上海经济确实到了要转型的时候”,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肖林指出,“金融危机爆发后,上海市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转型更为迫切,调整势在必行,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应该要有更深入的思考。没有金融危机,我们也要转型”。

  肖林指出,上海经济下一步增长的动力就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经济形态向服务经济转变,二是发展模式要向创新驱动转变。上海经济增长空间就是要面向长三角,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环保一体化。

  上海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国家战略,重要载体是在大浦东地区和大虹桥地区。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心就是浦东陆家嘴地区与外滩地区,航运中心的发展要突出三港三区联动和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以及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大虹桥地区也是促进上海向服务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国际贸易中心方面。

  “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的政策突破三五年内要有大的进展,贸易中心建设也要大力推进”,肖林说。

  突破土地瓶颈

  国际金融危机对上海市工业增长影响很深。从统计数据来看,2008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649.6亿元,比上年增长8.3%,增幅比上年回落4.3个百分点。2008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49.77亿元,比上年下降28.9%。而整个2009年上半年,上海市工业增加值一直都是负数。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所所长杨建文指出,上海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尤其是工业增长问题突出,主要原因是投资增速放缓。

  2008年以来上海市投资一直处于低位。对上海来说,并不缺乏资金,项目引进率也不算低,但这两个前提条件并没有转变成现实的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速度。

  究其核心原因,杨建文认为,上海市发展受到的土地约束特别严峻。根据国务院对上海市工业和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到2010年,上海市已经把2020年的用地指标都透支完了。即使有再多的带资金项目,没有土地,还是不能落实。

  上海是一个人口多、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的特大型城市。从长远看,土地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已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刚性约束。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办法就是对土地使用进行“精打细算”。杨建文指出,原来工业开发区搞了很多,基本上是平面开发,大幅度提升工业土地容积率,就可以在有限土地资源上产出更多的工业产值,对经济增长有更大的带动。

  早在2007年8月发布的《上海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十一五”规划》中,就已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除有特殊工艺要求外,工业项目新建厂房容积率要达到0.8以上,都市型工业项目的标准厂房容积率要达到1.2以上。“十一五”期末,全市工业用地平均建筑容积率比现状提高20%左右;进一步提高工业布局集中度,市级以上工业区和六大产业基地的产出占全市工业产出的比例提高到70%左右。

  2008年末,上海市有关部门已着手酝酿“扩大内需、促进投资的土地新政”,核心变化在于,上海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将从1提高到2,同时企业总部大楼用地也可以按工业地块招拍挂方式出让。

  聚焦服务经济转型

  向服务经济转型,是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心。作为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科技相对领先的区域,上海市产业结构是否体现出经济上的引领作用,在科技上的带头作用,关键就在于服务业。

  当前,上海商务成本居高不下,土地约束日趋紧张,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增大,继续依托投资规模扩大和工业外延扩张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久。面对新的形势,上海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城市动力与活力,就必须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将产业发展重点从工业转向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经济。

  过去,上海市服务业比重偏低,长期徘徊在50%-60%之间。相比之下,2007年北京服务业比重已超过71%,香港服务业比重更是超过90%。

  杨建文告诉《中国投资》,目前上海市政府和学界已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十二五”期间,上海市要完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具体发展指标是“166”,也就是说,到“十二五”期末,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在整个经济中要超过60%,就业人口在整个就业结构中超过60%。2008年上海市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万美元。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上海制造业大幅走低,导致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服务业比重上升很快。

  杨建文指出,这只是一个水落石出的短期现象,不能由此判定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我们所要求的60%比重,是在一个常态情况下的60%,而不是在一个特殊时期。对于以建设国际大都市为目标的上海来说,60%应该是一个保底指标,完成难度不大”。

  上海发展服务经济必须从服务价值链的两端突破。一方面要从具有广泛就业带动作用的传统服务业突破,比如餐饮和娱乐业,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抢占制高点,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持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但不管是基础的传统服务业还是高端的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口来源可能都是“新上海人”。传统服务业的从业主体是外来农民工,而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引进优秀人才。一个疑问随之产生:上海本地人口的就业矛盾能否得到缓解?服务业吸纳60%就业人口的指标如何完成?

  杨建文告诉《中国投资》,我国积极扩大内需,国内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有所提升。在国际经济格局调整、中国经济转型大背景下,发展服务业不应仅仅强调生产性服务业,更重要的还有高端的消费性服务业。在上海市本轮产业结构调整中,这已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际金融危机对上海服务业的影响,堪称“微妙”。2009年上半年,服务业吸收外资表现出较强抗跌性,成为上海市引资困境中的一抹亮色。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吸收外资项目1295个,吸收合同外资50.53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市新批外资项目总数、合同外资总额的88.22%和75.83%,均高于去年同期。

  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对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10月,上海市政府首次出台《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试行办法》,对包括软件外包在内的服务贸易重点行业予以政策支持,重点支持国际物流、信息技术、文化教育、专业服务等行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绩效支持、认证补贴和中高级专业人才培训补贴等。

  在10月21日举行的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上,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杨国强宣布了3项鼓励性措施:一是鼓励外商在沪投资软件产业、设立高水平的软件研发中心,鼓励上海软件企业在海外设立营销中心,近距离接触海外合作方;二是利用政府的海外资源,积极组织外包企业参加国内外专项会展并给予相应资金扶持;三是进一步塑造上海承接软件服务外包的城市品牌。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上海制造业受影响较大。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制造业经历了“调整中发展”“发展中调整”“发展调整中提升”3个阶段,汽车、电子信息、成套装备、船舶、钢铁和石化等产业在国内已占据重要地位。

  在制造业“存量”调整方面,上海市大力推进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去年9月1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打破地域和所有制限制,拿出一批有潜力的国有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中央企业、外地企业来上海参与国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

  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上海制造业的“增量”,也是最大亮点。

  当前,上海已到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十一五”时期,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迈入了新阶段,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各类资源要素刚性约束所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上海制造业资本驱动力日趋弱化,产业能级提升、结构调整遇到压力。

  上海市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方向。

  5月16日上海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依据上海现有的产业基础、科研技术水平和人才支撑条件,确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9个重点领域,即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亲自担任上海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导小组组长。上海市委、市政府还专门拿出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新组建的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心,作为市政府面向全社会服务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平台,具体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信息发布、政策咨询、项目受理、技术服务、配套对接、平台聚焦、绩效评估等工作。

  按照规划,到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总产值达到11000亿元,比2008年增加4500亿元左右。在更深层次上,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将对上海市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到2012年,重点领域通过打造自主品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技术引领;通过提高核心设备制造环节的集聚度,实现系统引领;通过融合发展总集成、研发设计等,实现价值链引领。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其核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上海正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成为全球经济网络的重要节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人才荟萃之所,理应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走在全国前列,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上海市社科院副院长左学金认为,真正建立起动态运行、良性互动、自主演进的城市创新体系,应该以观念和文化创新为统领,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以产业基地和开发区建设为依托,以强化创新的法律、金融和组织体制与机制为保障,实现上海在创新要素驱动下的持续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根据国务院要求,2020年对上海是一个时间节点,届时上海“四大中心”和国际大都市都要建成。上海市还有10年时间,两个5年规划。

  杨建文认为,在“十二五”时期,上海市至少要完成任务过半,还要有所提前。“这个提前不仅是指总量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结构概念。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转型,要体现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功能的转变和发展,还要跟全国发展和转型的需要相适应”。

  许多专家认为,“十二五”期间将是上海积累、蓄势、突破的关键期,未来几年内可能都得承受经济增速较低的现实,但这个过程始终必须完成。如果优柔拖延,将加大未来结构转型的难度。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