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绿城大举拿地:豪赌的轮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9日 14:37  《当代经理人》

  房地产企业豪赌的勇气来自哪里——土地是政府的,开发资金主要来自银行,当房地产出现危机的时候,银行和政府的危机最为严重

  文/夕曦

  败走上海长风地块的绿城集团,不久后便在董事长宋卫平亲临督阵下,以61亿元总价连拿苏州两幅地王,并造就中国土地出让史上单价最高的住宅用地。而从2009年7月以来,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绿城通过公开招拍挂和合作拿地的方式,已经在土地上投入181.3亿元。这一数字,或是全国房地产企业的“第一”。

  刚刚度过了2008年生死劫的绿城,似乎完全有理由如此阔绰。得益于2009年二季度以后,房地产业出人意料的全面复苏的大好形势,销售上的不俗表现使得绿城迅速获得充裕的现金流。据绿城方面的统计,2009年1至8月,绿城集团51个在售项目销售额(合同加协议)达到315亿元,仅次于万科。此外,2009年初,绿城中国曾对外宣布,获得200亿元银行授信。2009年9月19日,继绿城与平安信托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之后(涉及资金约150亿元),绿城又获得农行100亿元的授信额度。

  正是在宽裕的弹药保障下,绿城一扫过去一年的灰暗阴霾,对未来的预期也开始乐观起来。绿城董事长宋卫平表示:房地产市场上升期起码要持续2~3年;乐观一点,会是7年时间,也就是下一个周期。“因为涉及到下一届政府的交接,要保证交接时业绩不会很难看,那政策方面仍会对房地产业有支持。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政策的市场,并不是房产商主导的。另外,市场本身有刚性需求。”在老板乐观思想的指引下,绿城的战略也乐观起来,公司明年定的销售额目标是400亿~500亿元,2011年的销售额目标是500亿~600亿元。要完成这样的战略目标,绿城大举拿地也就不稀奇了。

  只是,绿城的战略一向乐观和激进,眼前的情景,与其上一次的历险的情景也颇为相似。2008年,万科董事长王石的“拐点论”风起之时,作为最为彻底的反对者,宋卫平非但宣布绿城不降价,甚至坚持自己2007年的作风,继续在土地市场上获取高价土地储备,表现出对王石“拐点论”与万科大肆降价的不屑。随后一年,因为错过了最佳调整时期,在房市调整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下,绿城一度濒临生死边缘。

  大多数曾经面临生死劫的房地产公司,战略大多相同:就是从地方市场急速向全国市场扩张,对未来的预判大多乐观。绿城亦然如此。尽管,乐于冒险豪赌的大型开发商鲜有破产的先例,尤其是在本轮调整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有投行资深人士曾向媒体表示,在房地产公司出现流动性危机时,地方政府与银行比房地产开发商更焦急,往往主动要求延迟缴纳贷款或土地出让金。道理很简单:土地是政府的,开发资金主要来自银行,当房地产出现危机的时候,银行和政府的危机最为严重。也许,这也是开发商们能够“不差钱”大举扩张的最大保险屏障。

  但是形势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房地产市场复苏的同时,自用性购房比例下降,投资性购房比例上升,房地产业泡沫在逐步加重。据统计,中国中心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平均高达23:1,远远超过7:1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房地产行业经历了3~7月的楼市回暖后,8月陷入价升量跌的局面,9月更遭遇了价量齐跌的尴尬。有“香港地产教父”之称的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认为:“长远来说,一旦经济比较好的时候,政府不需要房地产去支撑经济复苏的时候,它就会掉回来,可能就要打压,宏观调控。”

  伴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上述判断正在应验。9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一则《关于集约用地的通知》,该通知针对开发商首次明确规定了相对严格的“闲置”费用标准,并指出将会很快对“闲置”土地征收增值地价。在这一政策下,囤积土地以期升值的利润将大大减少。

  在此形势下,绿城如果继续沿用之前惯性扩张的思维,只怕历史上的危急局面,或会再次上演。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