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中国投资建设6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1日 17:45  《中国投资》

  60年中,我国的投资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但在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方面也付出了可观的代价;投资资源由市场优化配置还没有完全实现,在法治管理方面还有一定的缺陷,投资规模、投资结构的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约束,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投资建设中的腐败和浪费现象还大量存在

  文/中国投资协会会长 张汉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尽快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投资建设,60年以来,在建设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对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壮大国家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60年的建设成绩

  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建设,使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52-2008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改革开放之后30年的年均增长达到9.8%,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7万亿元人民币,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三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698元人民币,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超过3200美元,增长32.4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761元。我国由低收入国家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2008年的全社会投资数量达到172291亿元人民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其中,货物出口14285亿美元,货物进口11331亿美元,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2955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量在世界上处于第三位。

  经过60年的建设,我国各行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农业:生产设施和生产资料的供给不断增加,2008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8472万公顷,农机总动力达到82190万千瓦;粮食产量达到52871万吨,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5337万吨;使农产品的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

  工业: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遍布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是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2008年的粗钢产量5.01亿吨,钢材产量5.85亿吨,生产发电设备1.33亿千瓦,汽车934.55万辆,其中:轿车503.7万辆,大中型拖拉机21.7万台,化肥6012.7万吨,乙烯998.3万吨,集成电路417.1亿块。轻工产品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成为许多轻工商品的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重要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包括钢铁、煤炭、家用电器在内的1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家用电器、皮革、家具、羽绒制品、陶瓷、自行车等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的50%以上。

  基础设施:2008年的原煤产量27.93亿吨,原油产量1.90亿吨,天然气760.8亿立方米,发电机组装机容量7.93亿千瓦,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输电网络;铁路通车里程7.97万公里, 公路通车里程373.02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6.03万公里,沿海和远洋运输船舶超过1.5万艘,港口货物吞吐量42.96亿吨,民用航空航线264.18万公里,输油(气)管道5.83万公里,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和管道组成的综合运输网;固定电话容量5.08亿门,用户3.41亿,移动电话容量11.44亿门,用户6.41亿,邮电局、所6.91万处,互联网上网人数3.0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2.7亿人。互联网络用户的数量初步形成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

  教育:2008年高等教育机构超过3400所(包括民办院校和机构),中等教育机构超过9万所,普通小学超过30万所;全国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3.3%,高中毛入学率74%,初中毛入学率98.5%,小学净入学率达99.5%,文盲率降至6.67%。

  医疗卫生:2008年医疗卫生机构达到27.8万个,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2.83张;多层次、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岁。

  科学技术: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原子弹和氢弹,成功发射多种性能人造卫星、能够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之一。

  其他服务业:不仅基本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对服务业的需求,还在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良性互动中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

  城镇发展:1979-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以平均每年4.3%的速度增长,在上世纪末提出城镇化的目标之后,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以平均每年1个百分点增长。2008年末,我国城镇总人口达到60667万,城镇化率达到45.7%。城市和城镇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总数达到669个,还有1.9万多个城镇,城市建成区的面积超过3.5万平方公里。

  新中国60年的投资建设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就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恢复被多年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并开始为新中国的发展筹划新的建设。1950-1952年,国家把铁路、水利和包括能源工业在内的重工业作为建设的重点行业,3年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共78.4亿元人民币,3年的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6.9%。在短短的3年之中,我们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不但迅速地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许多被破坏甚至瘫痪的基础设施重新发挥作用,而且建成了成渝铁路、天兰铁路等一些基础设施,使我国各种生产能力获得了较快发展(见表1)。这个时期的建设也为“一五”时期的全面建设打下了基础,在即将开始建设的苏联帮助建设的156项工程中,有17个在1950-1952年开始建设,并开始建设康藏公路,山西、两淮、东北和内蒙煤炭基地,新疆油田,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的火电重点建设,黄河中下游、淮河的治理工程等等。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从1953年开始的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了把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作为建设的目标,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基本建设。国家5年共投资611.6亿元,建设并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如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宝成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兰新铁路黄河铁桥、官厅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玉门油矿,有40多套发电设备先后投产,168个煤矿采掘单位建成或投入建设,这些项目的建成使基础设施的生产和运行能力获得快速的增长(见表2)。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和拖拉机的历史;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的出厂,表明我国具有了大型武器装备的制造能力;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实现了天堑变通途。“一五”时期的建设为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第二个五年计划与调整时期(1958-1965)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鼓舞了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信心,也使领导者头脑发热。在1958年开始了“超英赶美”的大跃进,年度和五年计划的指标不断加码,在“以钢为纲”的口号指导下,提出了1070万吨钢的指标,其他经济指标也不断增加。为完成这些指标,竭尽全力进行了投资建设。1958年的投资比1957年增长86.3%,1959年又比1958年增长29.1%。说假话也随之盛行,1960年初公布到1959年已提前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但从6月份开始,经济形势的发展已到了几乎无法维持的地步,粮食供应全面告急,不得不降温,8月15日原国家计委和国家建委提出缩短1960年基本建设战线的具体意见,建议未开工的限额以上项目一般不再开工,已开工项目除确保一批增产原材料和支援农业的项目外,其余停建或推迟;党中央同意了这个意见,并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生产和建设方针。在这个时期建成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有北京热电站等一批能源项目,包兰铁路等一批交通项目,著名的大庆油田从1959年开始建设并在60年代初投产,改变了我国“贫油”的历史(见表3)。

  “二五”的后两年,我国的经济处于调整时期,也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农业和工业都变“跃进”为“跃退”,投资建设的速度也急剧下降,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被停建或缓建。投资规模从1961年开始负增长,当年全国的建设投资123.37亿元,只是1960年的32%,1962年又下降为67.62亿元,比上年下降45.2%,比1953年的80.01亿元还少12.39亿元。“二五”时期的投资数量合计为1307亿元。

  1963-1965年我国继续进行经济调整。随着农业形势的逐渐好转,工业和其他行业的状况也都不断改善,经济实现全面好转。1964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批准并下达的1965年国民经济计划基本指导思想是:争取时间,大力建设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从此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一些在前几年停缓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开始恢复建设,国家用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逐年增加,3年投资403.74亿元。这个时期开始建设的有胜利油田等项目,1964年成功爆破了第一颗原子弹。1963-1965年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情况见表3。

  4.第三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5)

  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我国确定“三五”时期的基本建设任务是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基础工业,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到年底确定“三线”建设的方针后,把建设的重点转到了“三线”地区。增加了成昆铁路等5条铁路干线的建设;确定从1966年开始煤炭工业要重点建设贵州的六枝等12个矿区,电力工业建设水电站和火电站99个,石油工业重点开发四川的天然气,继续进行华北和大庆油田的建设。

  1966年6月以后,我国进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混乱局面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指挥失灵、生产停滞的现象不断出现,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各部门忙于应付,连国民经济的年度计划也不能按时制定。到1969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过之后,全国形势逐渐平稳,但各种运动不断,难以恢复正常秩序。

  1970年初制定的“四五”计划纲要草案,提出到1975年,石油、天然气和水电在我国燃料动力工业中所占比重,要从1969年的17%上升到31%-38%,1975年煤炭产量要达到4-4.3亿吨,要求各个协作区(当时把全国划分为10个经济协作区:西南、西北、中原、华北、华南、华东、东北、山东、闽赣、新疆)要建设比较发达的交通运输业。1973年底邓小平出来工作后,经济建设有所起色,但从1974年的“批林批孔”到1975年底开始的“反右倾翻案风”,使经济建设的秩序难以稳定。

  即使在困难的局面下,我国的大多数经济领导干部和职工仍然能够坚持生产,特别是基本建设战线的广大职工,排除干扰,坚持建设,在混乱的10年中完成了众多的建设项目,为我国增添了数量可观的生产能力(见表5),并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三五”“四五”时期的建设投资总量分别为1209亿元和2276亿元。

  5.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

  1975年底开始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使1976年的经济建设从年初就面临严重考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相继去世,唐山大地震和“四人帮”的猖狂使人们无法静下心来搞建设。10月份“四人帮”的垮台使中国人民精神振奋,经济主管部门从11月份开始认真研究经济问题,经济建设开始逐渐走上轨道。1977年提出了“要有十来个大庆”,到1985年,钢产量要达到6000万吨,原油产量达到2.5亿吨,为此拟定了基本建设的庞大计划,全国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建30个大电站、8个大型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6条铁路干线和几个大港口。于是,在1978年开始了建设规模的大扩展,当年的基本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31.0%,我国的钢产量突破3000吨、原煤产量超过6亿吨,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发电量达到2500亿度。但基本建设出现了过热的现象,使当时的经济实力难以支持,出现了经济发展失调的局面。

  1978年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方针、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经济上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确定基本建设要在清理建设项目的基础上,调整结构,改革管理体制,为将来的大发展做好准备,并从1979年开始进行投资体制改革的试点。

  “五五”时期的经济建设虽然经历了曲折, 但经济建设仍获得较快的发展(见表5),5年投资3351.2亿元。建成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主要有第一座现代化10万吨级深水油港——大连新港、滇藏公路、第一个数字制卫星地面站等等。

  6. 第六和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90)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投资重点向轻工业、加工制造业倾斜。第六个五年计划是在1982年10月确定的,计划提出5年内基本建设施工的大中型项目共有890个,有400个要在1985年底之前建成;投资的重点是能源、交通,这方面的投资比重要达到38.5%。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迅猛增长,使各方面的经济都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六五”时期的投资比“五五”时期增长1.39倍,达到7997.6亿元。

  虽然能源、交通、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部门的投资也快速增长,但赶不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整体经济突飞猛进的增长,使我国从1983年开始出现了能源、交通紧张的局面,许多工厂由于能源供应不足,不能全面开工,每周只能“停三开四”甚至“停四开三”;铁路、内河码头和海港都出现货物大量积压的现象。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使得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已存在的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矛盾更加尖锐。因此,国家从1983年开始注意加大对能源、交通的投资,确定从1983年1月1日开始征集“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用于能源交通的重点建设。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发展,尽快解决港口压船的现象,国家又在1985年决定对进出沿海26个港口的货物征收“港口建设费”,用于港口的建设。为了开发海洋石油资源,我国在1982年成立了海洋石油总公司,并开始大规模的海洋石油开发。在“六五”时期建成的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有葛州坝水电站一期、霍林河露天煤矿、引滦入津等工程,使能源、交通和电信的生产能力都获得较快增长(见表6)。

  1986年3月公布的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要求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加大了能源、交通、通信业的投资比重。在国家和各类投资主体的努力之下,“七五”时期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之一,对能源工业的投资比“六五”时期增长1.92倍,交通运输的投资增长了1.05倍,邮电的投资增长了1.71倍。

  “七五”时期的投资总量达到20593.5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1.57倍,有一大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原煤产量超过10万吨,原油产量接近1.4亿吨,发电机组容量超过1亿千瓦;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0万公里,沈(阳)大(连)高速公路的建成使我国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1990年的电话装机容量超过500万门,用户数量比1985年增长145.9%;钢的产量超过6000万吨(见表6)。

  7. 第八和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1991-2000)

  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我国掀起了经济建设的新热潮。当时各地区都制定了宏伟的经济发展规划,纷纷设立经济开发区进行招商引资;国家、各地政府、企业和各类民间投资者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建设,使“八五”时期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最快的时期,总量达到63808.3亿元,比“七五”时期增长了2.1倍,年均增长高达36.9%,其中增长最为显著的是交通运输和邮电,“八五”的投资分别比“七五”时期增长3.2倍和6.5倍;能源工业的投资比“七五”增长1.8倍。

  大量的投资使我国各方面的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年发电能力超过了1万亿度;石油工业摆脱了前几年的徘徊局面,产量超过了1.5亿吨;净增公路里程12.9万公里,民航新建或迁建了19个机场, 改建和扩建了15个机场,增加商用运输飞机210架,通航航线达到790条;沿海各主要港口都进行了扩建, 新增吞吐能力1.38亿吨;铺设输油(气)管道1300多公里;电信业新增电话装机6003万门,用户增加3744万户, 新建省际长途通信光缆干线22条、3.5万公里;新增邮电局所9294处, 干线邮路8.4万公里。水利建成7项重点工程,增加总库容60多亿立方米,新增土地灌溉面积1.2亿亩,水土保持面积2.5万平方公里。这些都是前几个五年计划所不可比拟的(见表7)。

  “九五”时期是在“八五”大规模经济建设之后“适度从紧”的经济政策环境下开始的。由于连续几年的宏观调控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投资在“九五”出现拐点。投资增长与前些年相比放缓,“九五”时期的投资总量为139033.2亿元,年均增长只有11.2%,是改革开放之后增长最慢的时期。为改变经济增长下降的趋势,国家在1998年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国债1000亿元人民币并配套1000亿元银行贷款投入6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出了要在我国推行城市化,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颁布了取消福利分房、全面实行住房商品化等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使“九五”后期的投资建设加快了速度,铁路、输油(气)管道和天然气生产等基础设施的增长速度超过“八五”时期的增速,钢的产量超过亿吨大关(见表7),房地产开发投资开始快速增长,2000年达到498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达到15.14%,比房改前的1997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建成的主要建设项目有:二滩水电站、陕京天然气管道、南昆铁路、秦皇岛煤码头四期工程、京呼银兰光缆通信干线、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一期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等等。

  8. 第十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时期(2001-2008)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在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发展更加向国际化迈进。针对“九五”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的状况,国家继续贯彻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为目的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2000年之后,又连续3年增发1500亿元建设国债;并提出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促进地区全面均衡发展的战略。200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扩大了社会投资的决策自主权,使各方面的投资热情再次高涨。虽然受到“非典”的冲击,以及国家从2004年出台了一系列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调控措施,把积极的财政政策改为稳健的财政政策,逐年减少了建设国债的发放数量,但“十五”时期后3年的投资增长都达到26%以上,使“十五”时期的投资总量达到295531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13倍,200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15909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上升到17.92%。快速增长的投资使我国各方面的生产能力都获得较大提高(见表8),到2005年,原煤产量超过22亿吨,原油产量上升到1.8亿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5亿千瓦,公路通车里程超过了33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4.1万公里,固定电话的容量达到4.72亿门,移动电话容量达到4.82亿门,电话普及率达到57.2%,5年中商品房竣工面积20.22亿平方米。

  进入“十一五”时期之后,国家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等作为投资建设的指导方针。针对前几年投资增长较快的态势,提出了要合理控制投资规模。要求严守“环境”和“土地”两个闸门,“提高严管准入标准”,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并在2007年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入2008年之后,我国经历了南方雪灾和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下半年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出现快速下滑的局面。国家在第四季度提出了包括增加4万亿元政府投资规划在内的一揽子“扩内需,促增长”的政策措施,再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重点支持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铁路、公里、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城市电网改造,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灾后恢复重建等5个方面的建设。对我国经济在2009年迅速恢复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虽然投资在2008年的增速有所下滑,但“十一五”前3年的投资总量达到41.96万亿元,比“十五”前3年的投资增长2.08倍,比“十一五”时期增长41.99%。主要建设成就包括:青藏铁路2006年正式通车,三峡大坝在2006年完成建设,配套的输变电工程2007年全部建成等等。各种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见表8),3年中商品房竣工面积17.49亿平方米。

  60年中,我国的投资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但我们在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方面也付出了可观的代价;投资资源由市场优化配置还没有完全实现,在法治管理方面还有一定的缺陷,投资规模、投资结构的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和约束,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投资建设中的腐败和浪费现象还大量存在。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几年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并采取了许多措施,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和认真落实,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会使我国的投资建设更加规范地发展,为建设强大富裕的共和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