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临淄:周至汉时期全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9日 15:07  《中国商界》杂志

  文/姜健

  周至汉时期,齐都临淄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手工业方面,临淄是周至汉时期全国最重要的冶金、纺织、制车、制陶、漆器制作、铸镜、手工业科技中心之一;商业方面,临淄是周至汉时期海盐贸易和丝绸贸易的核心区域。

  众所周知,先秦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齐国是工商业最发达、人民最富裕的国家(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到西汉,作为诸侯王国的齐国更是最大、最强盛、最富裕(汉武帝语:“关东之国无大于齐者,??天下膏腴地莫盛于齐者矣”)。作为周至汉齐都长达1300多年的临淄,更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战国时期“民众殷富”,海内称最;西汉时期更是“市租千金”、“巨于长安”,“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盛极一时。可以说,临淄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晚期(姜太公封其建国之后),到东汉末年曹操除国,无论从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工商业繁荣程度、市民文化质量,均一直雄踞全国各城市特别是工商业城市之首。从这个角度讲,“东方古罗马”的美誉不仅不言过其实,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工盖天下,器盖天下

  —周至汉全国手工业中心之一临淄

  1.冶金(主要是炼铜、炼铁)业中心

  齐地是我国较早开始铸铜的地区之一。传说早在东夷时期,“铜头铁额”的蚩尤就已经掌握了炼铜技术,并制作了 “兵杖、刀、戟、大弩” 等当时最先进的五种青铜兵器;胶东长岛店子村、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早期黄铜,比欧洲最早出现的黄铜要早二三千年;西周时期齐国制铜业相当发达,临淄齐都镇河崖头村出土的山东最大青铜器、重达71斤的大铜盂,为此时期的精品;春秋时期齐国制铜业进一步发展,《国语?齐语》载,齐国有让犯人用铜兵器、铠甲赎罪来减轻刑罚的制度,《管子?地数篇》载齐地“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都表明当时铜器的冶炼、使用相当广泛。临淄敬仲镇白兔丘村出土的高子戈,为这一时期的代表铜器;战国时期齐国制铜业更加繁荣,青铜器的使用范围扩展到整个齐地,作坊规模扩大,出现了分铸法和金银错等高超技术。临淄闻韶街道办事处商王村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镶嵌铜牺尊,说明战国时齐的制铜业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齐国是先秦诸国中最早生产和使用铁器的国家。在春秋管仲执政时期,齐国已用铁器耕作了。《国语?齐语》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钻钼夷斤试诸壤土。”所谓“恶金”就是铁。这是我国关于使用铁制农具最早的文字记载。春秋中期,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制农具的使用逐渐得到推广。齐灵公时期的《叔夷钟》铭文中有“造徒四千”之句,表明齐国的冶铁业规模已相当庞大。春秋晚期,《管子?海王篇》说,齐国“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足以证明那时铁制农具在齐国已经得到相当广泛的使用。战国时,齐国出现了铸铁柔化、快炼钢以及淬火工艺,冶铁作坊的规模很大;西汉时,武帝在全国设置铁官48处,齐地就有18处。

  2.纺织业中心

  齐地的纺织业自远古时代就异常发达。《尚书?高贡》载青州的贡赋里有“”,即夏布;还提到莱夷“厥篚丝”,植桑养柞蚕。西周时期姜太公“劝以女工,极技巧”,把发展纺织业作为基本国策;春秋时期纺织业已成为齐国主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战国时期齐国的丝织品更是“冠带衣履天下”,其中最精良的丝织品当属“齐纨”和“阿锡”;齐纨是临淄出产的细绢;阿锡是齐地东阿出产的细缯;西周时期即为名贵产品,不仅贡与宫廷,还成为赠赐、贸易的重要商品。汉朝,临淄是全国纺织中心之一。中央政府在临淄设三服官,专做天子之服;齐三服官每年进衣物十笥,但“作工各数千人”,齐国纺织业达到鼎盛。汉代开通的“丝稠之路”外运之丝绸,据推测三分之二产于齐地;故而齐都临淄成为汉代“丝稠之路”最东端的重要源头之一。

  3.制车业中心

  因为西周、春秋时期战争形式为车战,所以一个国家所拥有战车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众所周知,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千乘之国”、“万乘之国”,车辆的数量和质量在先秦诸国中都遥遥领先,与之相应的,齐国的制车业也是中原各国中技术水平最高、产量最大的。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后李春秋殉车马坑,位于临淄齐陵镇后李官村。1号坑全长32米,宽5米,殉车10辆,马32匹。车马配套,摆放整齐,马在车前,马首向西。车辆木头已朽,但痕迹清晰,马骨架保存完好。其中6辆车前每车4匹马,另4辆车前每车2匹马。车分战车、辎重车两类,战车车舆、车轮较小,4号战车前有铜戈、矛出土。车辆有铜构件,马身、马头有铜、角、骨、贝质饰件,马饰精美,各具特色;2号坑长8米,宽3米,殉车3辆,马6匹,葬式与1号坑不同,车、马上下分葬,   马上、车下。根据出土器物及地层推断,当为春秋中期或略早,国王或贵族之殉葬坑。后李春秋殉车马坑其规模之大,时代之早,配套之齐全,马饰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国内之罕见。 

  4.制陶业中心

  齐地是我国古代陶器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北辛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分段手制、夹砂褐陶为主的陶器;大汶口文化时期,开始使用先进的轮制法,以褐陶为主;龙山文化时期,以黑陶为主,其代表作品是黑色蛋壳陶;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制陶技术方面,是当时各国技艺最高的国家之一,陶器产量高,制作精美,陶窑规模大,陶器使用广泛。临淄郎家庄1号墓中出土的陶俑,齐国故城内出土的大量的钱范、瓮棺、瓦当、陶管,充分证明齐国陶器向娱乐品、规范物、葬器、建筑构件、农田水利设施等发展,这在诸侯各国中也是不多见的。现在,我们从临淄出土的数以万计、近千余种、纹饰多以树木纹为主的齐瓦当上面,仍可约略看到当年临淄制陶业的辉煌。

  5.漆器制造中心

  齐国的漆器生产起源较早,最迟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将漆器生产运用到制车方面。春秋战国之际,齐国漆器业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墓出土地的一批珍贵的春秋时期齐国的漆木器残片,图案严谨规矩,有几何形和写实形两类九种,用笔一丝不苟,线条纯熟流畅,描绘生动活泼,充分显示了齐国漆器制作工艺的精湛。最近,2000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济南章丘洛庄汉墓,发现了几百件北方地区比较罕见的、色彩鲜艳的漆器,这些漆器都是临淄制造的。此前人们知道,成都是长江流域漆器制造中心,但洛庄汉墓发掘的资料表明,临淄是漆器制造的东方中心。 

  6.铸币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铸造的流通货币是齐刀币。据考证,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已开始在国都临淄或其他重要的城市由官方铸造货币。临淄地区目前已出土六种面文不同的刀币,即齐之法化、节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谭邦之法化(春秋时期姜齐的铸币)和齐法化、齐建邦伥法化(战国时期田齐的铸币)。这些刀币做工精细,铸造难度大,没有相当成熟的技术是无能为力的。据考古发现,齐故城内有铸钱遗址两处:其一安合村南,曾出土过“齐法化”刀币和铸范;其二阚家寨村南,为西汉“半两”钱铸址,可见当时的铸钱规模是很大,临淄作为齐都,当为齐国境内最大的铸币中心。

  7.手工业科技中心

  齐地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地区。先齐时期,东夷人就较早发明了制陶术、冶铜术、农耕种作、原始建筑术。春秋管仲时期,齐国已具有了明确的手工业专业分工和父子相袭的手工业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周至汉,齐国的冶铁、冶铜术、建筑术、制车术、制陶术、纺织术、煮盐术都在诸侯列国中独占鳌头,处于领先和优势地位。齐都临淄是当时中国当之无愧的科技特别是手工业科技中心。仅举诞生于临淄的我国古代第一部手工业科技巨著《周礼?考工记》即可证明。

  据《考工记》记载,当时齐国手工业包括三十项专门的生产部门,涉及运输和生产工具、兵器、乐器、容器、玉器、皮革、染色、建筑等项目。每一项目还有更细的分工。这种生产专门化的分工,说明当时齐国手工业的水平和规模已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考工记》对车辆制造、弓箭和乐器制作、染色及皮革加工、金属冶炼、城市和宫室的规划设计等,都作了详细的记述。比欧洲同样的内容的论述文字要早1500年;《考工记》中还提到了当时工艺活动中所使用的数学知识,涉及分数、角度、标准量器容积的计算等等,反映了春秋时代应用数学发展的一个侧面。

  商贾归齐若流水,临淄自古繁华

  ——周至汉全国商业中心之一临淄

  1. 三大商贸中心之一、东方最大的鱼盐集散地

  《史记?货殖列传》说:“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齐太公世家》说战国时齐国的疆界是“南有泰山,东有瑯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因为齐地依山傍海,土壤肥沃,宜种桑麻,所以纺织品、铁器和鱼盐的产量很大。早在东夷时期,齐地人就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卓越的智慧,大力发展商业。太公封齐建国后,因地制宜,制定了农工商并举的政策,使齐国的鱼盐贸易、纺织品贸易得以迅速发展。至春秋桓公首霸时,高度重视商业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而且还将士农工商皆列“国之石民”;并专门设了“商工之乡六”、“勿使杂处”,大大提高了商人社会地位,促进了齐国商业的繁荣;战国威宣之时,齐国强盛于天下,为七雄之一,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临淄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大都市,与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并称为全国三大商品集散地。

  齐国商业繁盛发达,主要依靠的是海盐贸易。管仲曾说:“阴王之国有三,而齐与在焉。齐有渠展之盐此阴王之国也。”不仅把海盐贸易看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还把它当成争霸天下的独特优势。齐国的海盐贸易历史悠久,自东夷时期,齐地人就已经掌握煮盐技术,向全国各地销售海盐了,夏王为了控制齐地,曾征收青州的盐作为贡品。春秋桓管时期,齐国实行“官山海”,对盐业资源实行专卖,在盐业生产上以官制为主,民制为辅;在盐业贸易上实行官收官运官销。    管仲一方面在国内寓税于盐,加价出售于民,运用“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的原则,来丰裕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还“因人山海以假之”,大力发展海盐的出口、转口贸易,常常用控制产量的办法,人为地造成海盐外贸市场的供需紧张,待盐价猛涨后再把盐销往梁、赵、宋、卫等内陆缺盐诸国,从中牟取丰厚的利润并控制别国经济。春秋末年,景公仍实行严格的盐专卖制度,后来晏子建议景公放弃了盐专卖。陈氏为笼络民心,利用海盐运销贸易,以低价售盐于民,获得了齐国百姓的拥护,“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齐国政权最终归于陈氏,恐与齐国公室放弃盐专卖有关。

  2.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

  齐地先民很早就进行丝绸贸易,他们不仅把齐地精美的丝绸运往全国各地进行销售,还开辟了海外丝绸贸易通道,把丝绸销往朝鲜半岛和日本。据考证,早在战国以前,齐国就已经有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具有开放性和分散性特点的商路是由齐地商民或移民自发开辟而成的,经齐都临淄到芝罘(烟台)、蓬莱、海阳、崂山(青岛)、琅琊(胶南县)、海阳、斥山(石岛)等港口,然后北渡长山列岛至大连,再转向东南,沿带方(朝鲜)西海岸南下,过济州海峡到达倭奴(日本)。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是存在的。日本在公元前3~4世纪时,还处于绳文化时期(日本的新石器时代),没有铜、铁和纺织品,然而在左贺县高来郡三会树景化园的墓葬中,却发掘出了纺织品随葬物,经测定为日本弥生文化时期(相当于我国战国末年)的产物,而且经纬线与齐地所产丝绢极为相似。据专家推断,这可能是齐国商民为中日文化交流留下的原始记录。

  临淄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还是汉代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时期的临淄是“三服官”(专为皇室宫廷织造高级丝织品用于春夏冬服装)所在地,生产规模很大,“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产品异常精美,有纨素、轻绡、绮绣、冰纨、方空觳、吹絮纶等最高级丝绸品种,代表了国家最高水平。因而西汉中央政府常常把临淄生产的丝绸赠与匈奴和西域诸国,还通过西域把这些丝绸销售到中亚和西欧。临淄的丝绸一般要由汉政府的主管部门“少府”统一调拨,先从临淄经定陶、济渎,洛阳、函谷关这条秦汉时期的经济大动脉运到京师长安,然后从长安走上丝绸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丝绸之路可以说是这条经济大动脉向西转运贸易的进一步延伸,临淄可以称得上是整个丝绸之路的最东端。

  如前所述,周至汉时期的齐都临淄,是当时全国手工业方面的八个中心和海盐、丝绸两大商品集散地,作为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确实久负盛名,享誉海内。此外,临淄还是全国思想学术中心(稷下学宫)、音乐之都(韶乐、齐地歌舞)和东方奥林匹亚(足球、射箭、武术、赛马、赛车、棋类起源地),也从侧面证明临淄工商业的繁荣。

  (作者单位:临淄齐文化研究中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