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诸建芳:从实地看出口进一步复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6日 14:39  《新财富》

  作者:诸建芳

  关键词:新财富;出口;复苏

  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需急剧收缩,出口大幅下降,经济陷入“冰点”。今年4、5月,中信证券宏观研究组对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进行了第一轮出口实地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出口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低端产品出口受危机影响小,“土豆效应”明显。时隔三月,在内需复苏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再次对长三角地区(上海和浙江宁波、新昌)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出口复苏的最新进展,以及出口领域的国际产业转移状况。我们拜访了当地政府部门—北仑区政府、北仑区港务局、北仑区海关、新昌统计局,调研了14家企业(包括部分上市公司),这些企业涵盖电机、电子(集成电路)、汽车零配件、机械、造船、造纸、服装、家电、文具等行业。

  出口进一步复苏

  调研企业普遍反映,出口最差的时期在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2009年3、4月开始有所恢复,目前处于进一步复苏的通道中。这也证实了我们上一轮(4、5月)出口调研的结论,“出口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全球经济即将进入复苏通道,外需出现企稳回升迹象,有利于我国出口进一步回暖。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出口复苏主要表现在:首先,订单开始增加。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订单普遍增多,以小订单和短订单偏多,出口出现回暖迹象。其次,询价现象增多。再次,北仑港货物吞吐量明显恢复。2009年7月货物吞吐量为3400万吨,环比大幅增长。

  出口复苏取决于全球经济复苏。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口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截至7月底,我国出口已经连续8个月出现负增长,单月最大跌幅达到26.5%,负增长持续的时间和跌幅均创下历史纪录。造成出口大幅下降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衰退、外需急剧萎缩,以及2008年人民币加速升值、出口退税政策取消等。出口的根本性复苏,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复苏,目前来看出口正在进一步复苏,但全面复苏尚待时日。

  金融危机加速

  部分行业国际产业转移

  金融危机加速国际产业转移的现象,在部分行业中有所体现。近几年,国际产业转移一直在进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产业加速转移在部分行业中有所体现,诸如汽车零配件、电子等行业。发达国家汽车零配件、电子等产业陷入低谷,很多产能永久性关闭,部分产能转移到中国,使得中国主动或被动地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

  出口复苏具有显著的行业差异

  在出口整体复苏趋势下,各个行业由于其在上下游属性、产品周期和出口市场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复苏态势。

  第一,低端消费品行业:受冲击较小、出口持续复苏。低端消费品行业由于需求刚性大、国内生产成本优势明显等原因,在此次危机中出口受冲击较小。2009年二季度开始,由于外需逐渐企稳、原材料价格降低、运输费用下降、竞争中市场份额拓展等因素共同作用,这类行业的出口量快速恢复,并持续转好。

  第二,电子、造纸和机械零配件制造业:受冲击较大,但已走出谷底,进入复苏阶段。电子、造纸、机械制造和汽车零配件等行业由于对外需下降的敏感性强,出口受到明显冲击,下降幅度大。2008年4季度到2009年1季度是最为严重的时期。今年2季度以来,由于成本下降和外需企稳等积极因素的出现,这些行业的出口增速逐步企稳并部分转正,环比数据出现显著好转。但要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长水平,还有赖于国外经济的进一步转暖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三,造船业:受冲击较大,未来仍有隐忧。危机中,造船业受到强烈的冲击。2季度之后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航运需求逐渐放大,使造船业景气略有回升。生产周期长和产能过剩可能给造船业未来复苏的进程带来隐忧。因为造船生产周期一般是3年,目前主要依赖前年订单维持生产,如果出现后续订单不能及时跟上的情况,明后年生产可能再次下滑。同时,由于造船业前两年投资增幅过快,超过了合理水平。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入仍有550亿元,并以低端加工业为主,产能过剩状况明显(需求5000万吨小于供给6600万吨)。这一状况给造船企业带来巨大压力,预计船厂生产在2010至2011年间再次下降。2010年产能利用率将变成50%,2011可能还会更差。

  出口企业面临的难点

  出口企业普遍面临的难点是,原材料价格和汇率的大幅波动。首先,2008年底至2009年初的一段时间里,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企业在这段时期购进的低价原材料,提升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部分企业处于高毛利的“黄金阶段”。但是随着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其次,2008年四季度至2009年一季度,贸易伙伴国汇率急剧波动对我国出口企业经营造成了极大冲击。最近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连续4个月出现下跌,有利于出口,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但是对于未来汇率的变化,企业感到还是难以把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