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塑银行业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5日 17:56  融资中国

  文|本刊记者 励京娜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使银行业遭受重创。虽然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程度不高、监管相对保守,受创较小,但金融海啸却提前暴露出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问题,调整迫在眉睫。中国传统银行业于是立刻要面对配合调整经济结构和经营模式、重塑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的大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将何去何从?最新一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银行家高峰论坛”提出了若干银行业的深层问题,并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

  牺牲GDP,保证结构调整

  当保8%的经济增长目标喧嚣尘上,当2008年底上海政府的保增长的工作目标还言犹在耳时,中国金融中心上海市悄悄发出了颇有勇气的信号:2009年9月5日,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这位被中央赋予建设上海金融中心重任的“实干家”在该论坛上对上海市的未来作了这样的阐述:“我们最近的一个共识就是要牺牲一点增长,但是要服务于结构性调整,这是国务院对上海的要求”。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面对的是重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单纯的扩大信贷规模只能是短期行为,而更有战略意义的则是经济结构的增长和银行服务业的改进。以上海市为例,经济发展的重点被确定为先进制造业和科技产业化,如何为科技产品转化进行金融支持、如何为人民币国际贸易跨境结算,如何支持企业重组与并购,这些实际上对银行业服务提出了很高的原则和操作细则的双要求。

  对此,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先锋,屠光绍提出了非常实际的、可操作的三方面工作,他认为,首先要把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打造好,因为这个生态决定了银行愿不愿意来。这就涉及了银行作为现代服务业的营业税等诸多体制等问题。第二要完善中介服务,这是重要的钮带和桥梁。最后,就是地方政府如何利用好财政资源,形成杠杆效应,有效撬动社会资金,比如PE、VC。 屠光绍透露,上海政府准备拿出100亿来撬动科技产业成果化,这100个亿被赋予可撬动数十倍、百倍于其资金量的杠杆引导资金。通过引导PE等进入后,企业带动银行的贷款,这被视为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

  银行如何把握新机会

  金融危机后,银行业的业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业之前很普遍的贷款证券化的经营模式重新回归到最基础的表内借贷模式,同时,混业经营和监管的体制也被广为诟病,那么,银行业将向何处去、如何解决危机中暴露出来的新问题呢?

  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博士认为:全球的银行业正在面临一个根本性的结构调整,这个调整有三个方面:一是大规模和漫长的去杠杆化。二是去杠杆化刚刚开始,随着去杠杆化,银行规模不可避免的缩小。三是监管的改革,这一次危机毫无疑义的证明了美国混业监管模式的失败,宣布了欧洲主要是法国、意大利的功能性监管的失败,这次危机当然也指出像英国这样的统一监管存在不可避免的弱点。当然,这次危机也表明像中国这样的机构性监管也是不够的,所以全球在寻找未来监管模式的时候,毫无疑问会影响到银行业未来的服务模式。因为这三重力量,银行会发生巨大的结构变化:首先银行规模变小,第二是区域性模式会变化,第三是服务模式会发生变化。可以说全世界银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战国时期,谁是未来的赢家,今天还不能下判断。所以这对银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既是一个痛苦的消息也是一个愉快的消息。因为我们都会在未来的混战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对于广泛受到关注的金融业特别是核心的银行业监管问题,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位副行长表示,因为此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风险之间的复杂而广泛的关系,对传统的防范手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此,央行认为在以下四个方面需要加强:一是除了加强对单个机构的金融风险研究外,还要强调关联性。二是加强市场透明性,由于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现在监管部门已经难以准确掌握风险情况。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是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要使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充分了解金融产品风险。三是要完善评级机构。四是不能因循守旧,过度拘泥于避免道德风险,必要时还是需要大胆创新。

  对于央行的此番表态,我们发现,关联性、投资者知情、第三方评价及创新成为关键词,从中可以看到监管系统的口径已经有了新的变化。

  银监会作为银行业监督管理的核心部门,对监管的理解更加深刻。针对现在跨国银行在权限上的某些超越,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认为:监管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是系统性;第二是复杂性;第三是信息不对称;第四是关联性;第五是互动性;第六是透明度;第七是激励机制;第八是全球没有一个超越银行的监管机构,要靠母国和东道国监管分工,而监管者本身也存在竞争,如果一方监管太严,则业务会转向另一个中心。因此当前的危机实际上就是一个网络危机,而这里面又有非常大的、不可倒闭的跨国金融机构,他大于银行,一个倒闭就变成连串的,有着同步性和互动性。这次危机之后,很多模型都失效了,我们的问题是全球市场,全球管理风险已经从垂直的管理到一个矩阵管理。

  对于如何加强管理,沈联涛先生认为:风险管理已经是一个核心业务,我们要看清楚不同种类风险的管理,不同以往的是,提出的要求非常高,不再是割裂的,而是要从董事会、高管层、员工各个层次全面负责风险管理,懂得整个业务链的风险。而工具和模型也是要人用的,风险管理已经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最后还是行为跟激励机制,也就是银行文化的问题。

  他最后借用一句话来形容眼下银行业管理——“路漫漫其修远兮”。

  重新定位银行业风险

  如上所述,银行业风险的管理成为目前业内非常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不良资产、资产充足率、坏帐核销等,对此,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教授表示:银行的拨备制度和核销制度其实对银行的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银行是有经营风险的企业,良好的贷款拨备制度和核销制度是有效提高银行抗风险的保障。近年来国际小额信贷发展很快,其最主要原则就是利率覆盖风险,其实这就是良好的拨备制度和核销制度。

  她认为,在监管部门风险控制指引下给商业银行贷款损失认定自主权和核销自主权是改进拨备制度和核销制度的方向。在统一的会计准则基础上,由监管部门制订贷款分类和损失认定的原则,由商业银行制订具体的标准和程序,自行认定损失符合市场的经济原则,有利于处理银行自身的利润目标和社会安全目标的关系。

  在《新资本协议》实施在即的今天,以拨备覆盖率、风险管理能力和提高资本充足率为目标的银行业改造即将遭遇制度性的课题,但是,无论如何,中国银行业确实是要脚踏实地干活,走出危机。银行业道德、价值观和监管的建设也绝非一日之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