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下半年四大银行生存猜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4日 15:46  《董事会》

  上半年四大上市银行在交出一份亮丽半年报的同时,也暴露出2009年新市场环境下的若干隐忧,若不能妥善解决,恐将影响四大银行业绩的稳定持续发展和我国银行业来之不易的国际地位

  文/金翼

  上市商业银行2009年半年报全部亮相后,引起市场的强烈关注,似乎不乏亮点,但仍让人存疑。透过工行、中行、建行、交行四大上市银行的财务报告,笔者提出几个猜想,希望能够与读者一起解答。

  猜想一:“以量补价”能否应对利差收窄

  对这个问题,一般的解读是银行的净利差、净息差大幅度降低。但笔者同时发现,四大银行上半年贷款新增有5大特点:一是增长率很高,四行平均为23.2%,历史上绝无仅有。二是中行破天荒地坐上贷款新增的头把交椅,半年新增达1万亿元以上,而工行、建行甘居人后,令人诧异。三是各行票据贴现增长较多,大大超过同期贷款总量的增速。到今年6月末,四行票据贴现余额合计1.24万亿元,比2008年末增长77.8%,超过同期贷款总量增速54.6%。四是净利率差(NIS)和净利息收益率(NIM)均创下四行股改上市以来的最低水平,四行平均分别为2.13%和2.24%,平均降幅在80个基点左右。五是“以量补价”未能如愿,贷款规模增长获得的利息收入赶不上因利差收窄减少的利息收入,导致利息净收入四行平均同比下降约12%,由此拖累上半年四行净利润增长率整体下降1.23%。

  从上述五大特点看,净利差收窄是净利润增长下降的主要因素似乎言之成理,但深究其成因却并不像数据表象那样简单和直观。笔者分析,利差收窄的直接原因固然有2008年下半年央行五次下调基准利率对今年上半年的滞后影响,但差距似乎不应该如此之大(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以2009年上半年与2007年数据比较,央行一年期基准利率差只下降了0.27%,降幅为8.1%,但同期四行平均的净利差和净息差却分别降低了0.65%和0.66%,降幅分别达23.4%和22.8%。虽然有两类利差本身的结构、年限不尽一致的原因,但银行净利差和净息差降得这么陡,仍旧让人质疑是否还有其他非利差因素可循。笔者猜想,是否存在以下因素拖累了净利差和净息差的下降。

  一是银行粗放贷款,为拼抢份额而不惜相互压价,进一步降低了银行对某些大企业、大客户本来就不具优势的议价能力。

  有资料表明,上半年部分银行执行基准贷款利率上浮的比例比2008年同期降低了10%以上,而执行基准利率下浮优惠的贷款比例却增长了10%,这一进一出,必然拉动银行贷款平均收益率加速下降。据计算,上半年四行平均贷款收益率同比降低1.56%,差不多是同期生息资产平均利差降幅的2倍,难怪只赚吆喝没赚钱。

  二是贷款新增结构不尽合理,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四多”,即中长期贷款多,大企业贷款多,基础设施(城建)贷款多,票据贴现多;“四少”,即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少,涉农贷款少,县域贷款少,消费贷款少。

  三是有的银行在流动性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仍然吸收了部分高成本的协定存款,抬高了活期存款的付息率。如公司客户活期存款基准利率本应只有0.36%,但部分银行的公司客户活期存款平均付息率却在0.6%以上,该利率仍然让银行有利可图,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抬高了本来可以更低一些的综合付息率。

  笔者建议,下半年四大银行可以在非利差因素方面多做一些工作,进一步加强定价管理,充分挖掘内部增收节支的潜力,或许对提高资产收益率不无裨益。

  猜想二:不良信贷资产还能“双降”多久

  虽然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四大银行在2009年上半年仍然交出了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双降”的成绩单(交行除外)。上半年四大银行不良贷款额净减少220亿元,比2008年同期多降低13亿元。四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已经降低到1.75%的历史最低水平。

  这是否说明,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困扰商业银行多年的不良贷款攀升景象已经远离四大银行?换句话说,四大银行是否已经走出了资产质量的衰减期,而开始进入一个稳定上升的通道?

  对此,笔者还有一些担心和疑问。担心的是,这些数据是否真实可靠,甚至担心在贷款分类标准上是否掌握准确和严格。笔者认为,有几个信息值得高度关注:

  一是从四行情况看,工行、中行、建行不良贷款净下降数十亿至上百亿元,而交行增加了5亿元。

  二是从各行内部看,有的银行的分行出现不良贷款的“双上升”,有的银行仍有部分行业(如电子行业、外贸企业)或贷款品种(如个人贷款)、境外机构出现不良贷款增加。

  三是从历史数据看,有的银行近三年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上升。如交行2006年底不良贷款是180亿元,但2009年上半年增加为260亿元。

  四是有的银行起伏很大,如中国银行2008年全年只减少不良贷款13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就净减少100亿元,一举成为新增贷款最多和不良贷款“双降”效率最高的银行。

  五是用各家银行上半年处置、核销不良贷款数据与同期降低的不良贷款额比较,前者大大高于后者,说明新的不良贷款还在持续暴露和显现。也就是说,不考虑处置核销因素,毛不良贷款生成率还是增加的。

  笔者认为,虽然连续数年有些银行都保持了不良贷款“双降低”的记录,但在经济衰退环境下,某些企业、个人、地方政府的经营状况似乎还不能支撑这种格局的长久维系,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的天量信贷发放相当多地投放于某些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其中地市级、县市级平台融资占了较大比重,这不能不令人对此类长达数年甚至十余年的融资平台贷款的质量是否会随时间延续而发生逆转担忧。

  为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的真实性和未来提高质量的可持续性,建议监管部门组织对四大银行执行贷款分类原则和不良贷款认定标准等进行一次较大范围的重检。尤其对那些贷款周期比较长、数额比较大、与地方政府关联程度比较高、名义上有抵押或担保的融资平台贷款(城建基础设施贷款),以及那些通过重组转换、贷款展期、追加授信、以新还旧和同时取得多家银行高额授信以频繁腾挪、借东家还西家的“贷款常青树”客户,要格外加强贷款风险的持续监测和质量分类评定。

  此外,对延续使用了十年的五级分类标准,也应根据形势的变化补充一些相关内容,调整必要的质量认定参数。例如,对融资平台贷款、小企业贷款、个人贷款等,现行的质量分类办法是否能够全面覆盖和准确反映其真实形态,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笔者认为,与其把目前的不良贷款降低到非常好看的程度,以满足监管部门的“双降”要求和吸引公众眼球而沾沾自喜,不如在贷款大投放后做一次全面的“回头看”健康检查,把贷款资产质量的基础做真、做实、做稳、做厚,居安思危,以防范未来三五年内不良贷款“泥石流”的发生。

  猜想三:银行盈利是否已增长乏力

  上半年尽管四大银行持续努力,抗击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和各类企业的严重干扰,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前几年动辄50%、30%以上的利润高增长相比,四大银行的财务效益指标仍不免有些差强人意。

  据此,有的银行人士认为,四大银行现在已经进入利润增长的平台期,似乎商业银行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再要保持两位数的利润增长率已经没有可能性。至于后续年景的发展走势会出现什么变化,可能谁也不敢打包票,因为不确定性因素确实比较多。但笔者认为,至少从今明两年看,四大上市银行利润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仍是有可能的。笔者的判断主要建立在以下基础上。

  一是宏观经济形势企稳向好,不支持银行利润增长率大幅走低。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不仅国内经济形势企稳向好,国际主要经济体的经济也在逐步复苏向好。据中央电视台财经新闻报道,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可能增长1.6%,日本增长1.1%,欧盟经济体增长0.3%。如预测不谬,这将是近两年多来难得的正增长了。有此转变,我国出口企业的状况也会逐步回暖,近期在广东、浙江等地复现的用工荒现象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证据。

  二是净利差、净息差收窄的影响基本上走到尽头,下半年将逐季恢复上升,没有理由支持银行下调利润增长率。相关数据表明,目前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差仍在3%以上。只要银行控制好自己的信贷成本,合理进行贷款结构的配置,减少不适当的优惠利率贷款的发放,如能按基准存贷款率利率差的80%实现银行的净利差(即2.4%),则银行的净息差有可能达到2.5%左右(通常净息差高于净利差10个BP)。由于上半年的天量贷款大幅度提高了银行生息资产的平均余额,即使下半年新增贷款只保持在上半年25%(新增7500亿元)左右,如净息差恢复到的2.5%左右,在其他条件基本不变(如中间业务收入增势不萎缩等)的前提下,下半年四大银行的净利润总额至少不会低于上半年的总额(1800亿元左右),全年净利润则可达到3600亿元以上,将比2008年增长22%以上。

  三是即使考虑一些特殊因素,如把不良贷款减值拨备率提高到150%左右,上半年应开支的一些合理费用延缓到下半年开支,实现净利润增长10%以上仍有希望。上半年末四行平均不良贷款减值拨备覆盖率为140%,只要维持不良贷款总额不上升(合计2794亿元),增加10%的减值拨备覆盖率意味着将冲减280亿元的利润,在前述3600亿元净利润能实现的前提下,拨备覆盖率达标后的2009年净利润仍有可能达到3320亿元以上,将比2008年增长12.2%。也许有人会说笔者的预计太过乐观或不切实际,但据了解,国内外部分投资银行对国内部分大银行全年的利润增长预测大都超过10%,说明上述猜想并非个人臆想或偏见。

  总之,从相关资产、财务数据的逻辑发展趋势出发,只要各家银行积极努力,不去做人为的随意调整,现在尚得不出下半年不如上半年的结论。而只要相信下半年会好于上半年(或至少与上半年持平)的基本判断,四大银行的年终业绩报告单将不会与笔者的猜想相差甚远,甚至还可能优于笔者的预测。由此看来,目前即做出四大银行利润增长率已经进入平缓期的结论,可能为时尚早。

  猜想四:四大银行资本金是否够用

  由于上半年信贷快速扩张,加上对外投资的一些变化,四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在上半年都有了明显的减少(见表2)。

  数据显示,四行资本充足率虽然仍维持在监管部门要求的幅度内,但其降低幅度之大是惊人的。长此下去,四大银行难免会出现国内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那样资本金“差钱”的局面。这并非危言耸听。现状表明,目前四大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有限,上半年部分银行相继发行了数百亿元的次级债券补充了附属资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充足率下降过快的势头。但今后是否还能大量发放则不好确定。

  最近银监会对银行资本金提出了一些新要求,趋势是收紧而不是放宽对资本金的监管,对资本金比例、构成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要求大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2%,将核心资本充足率监管底线由4%提高到7%,对次级债券的附属资本分年扣除,实行新老区别、划段监管),近期还对部分银行提出了资本监管的预警通知等。

  这些都说明,在监管部门心目中,四大银行目前平均12%左右的资本充足率和9%左右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并非处于宽松局面。事实上,随着部分商业银行资产增长快于资本增长,表外资产进入表内核算,近期还有大量境内外并购事宜和发展境外机构业务的计划即将付诸实施,如果不对现存资本金进行合理分配调度,不做好资本金的开源节流、结构优化调整工作,按现在一年净减少1%—1.5%的速度(上半年四行平均降低核心资本率0.95%),要不了多长时间,四大商业银行就会出现因资本充足率“差钱”而影响业务扩展的尴尬局面。至于四大银行是否需要增资扩股、是否需要降低利润分红比例、是否需要调整海外并购和国际化(综合化)战略、是否需要压缩低资本回报水平的对外投资、如何调整风险资产结构并保持利润适当增长等重大问题,都对四大银行提出了严峻和紧迫的考验。

  为此,建议四大银行及其控股股东未雨绸缪,从长计议,及早谋划对策,做出因势利导、着眼积极发展的长远选择,以利保持和提高四大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在国际银行中来之不易的领先地位。

  作者单位为中国投资学会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