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阅兵:我们看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9日 21:11  《环球财经》杂志

  中国武器装备业走过的“引进—制造—创造”之路,对于已获得“世界工厂”称号,并正踌躇满志寻找未来发展模式的中国来说,其赋予我们的自信与经验,或许是这次阅兵将展现的最大精神财富

  ■ 本刊记者  鲍迪克  刘艳涛

  进入1941年冬天,德国的报纸每天都会至少会预留一个版面,准备用于德军攻克莫斯科的消息。此时,德军前线总指挥博克元帅已经从望远镜里看到了克里姆林宫尖顶。

  可惜德军只能看到尖顶,却无法看到尖顶下面发生的事情:兵临城下之时,苏联人居然在克里姆林宫前的红场举行了一场阅兵式!

  现场目击者称之为一场最“不入目”的阅兵,却被公认为是史上最重要的阅兵。部队在前往红场的路上,满脸灰尘、衣着邋遢,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受阅的徒步方阵也极不整齐,因为不可能有任何集训和彩排。但在屡战屡败、德兵压境之际,这次阅兵极大地扭转了守城兵民与盟友的信心。阅兵后不到两个月,德国的报纸就再也不需要预留版面了。

  这次阅兵,显然超越了孙子兵法中“能而不能而示之以不能,不能而示之以能”的谋略范畴,而是将战局从看似“不能”转化为了“能”,通过“示”而达到了“变”。

  变化,也因为一场阅兵而发生在了一群澳大利亚人身上。10年前,新南威尔士的一位华人农场主购买了中国50周年国庆阅兵的录像,送给了很多邻居,“能够感觉到,他们看完以后对中国人的态度有了明显不同”,一位农场主看完后更是直言,他需要对中国人刮目相看了。

  68年前,并没有几个外国人能够看到那场阅兵,澳洲的农场主们也没有几个是军迷,他们看懂的是中国人而不是武器。这从某种角度上意味着,尽管有人将阅兵式称为最大的“国家秀”,但它首先需要展示的并非是武器,而是附着在被阅者身上的精神气质。

  不过,正如史书记载,“桓公六年八月,曾举行‘大阅’????大阅者何?阅兵车也”,对于即将举行的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阅兵,人们目前最关注的仍然是中国将展示出哪些武器装备。而当我们重新回顾建国以来的历次阅兵,可以发现一个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中国的武器装备业所走过的“引进—制造—创造”之路。

  对于已经获得“世界工厂”称号,并正踌躇满志却疑惑重重地寻找未来发展模式的中国来说,军事装备业赋予我们的自信与经验,或许正是这次阅兵将展现的最大精神财富。

  空中转型嬗变路

  凝重氛围贯穿全片的电影《开国大典》中,有一个镜头显得特别突兀:在开国的阅兵式中,当看到飞机飞过时,观礼台上的几位嘉宾竟然如儿童般兴奋,其中包括对现代装备早已熟识的张治中。

  这一情节耐人寻味:其一,空军已经成为当时军事力量的最尖端;其次,之前中共的空军力量从未成建制地亮相,只是在土地革命期间,四方面军曾短暂拥有过一架缴获来的飞机——瑞金号。

  据参加过开国大典的飞行员阎磊回忆:一开始只安排了9架“野马式”战斗机参加大典。朱德在南苑机场观看完预演后,用祈盼的口吻说:“能不能再多几架飞机?”后来,又有两架美式“蚊式”轰炸机等26架,这是当时人民空军的全部家底。

  一开始的这些飞机,无论是缴获或起义来的,都是100%的舶来品;另外一个100%,就是这些当时最锐利的攻击利器,防空几乎是当时唯一的任务,“主要是为陆海军提供空中掩护。在朝鲜战场,空军的任务主要是保卫重要地面目标和交通线。”

  中国的空军从26架和“双百”,开始了向歼10和歼11B“三代战机”的巨大嬗变。

  上世纪60年代,大规模空中和地面战争的威胁,促使空军装备有了较大发展。其标志是歼-6歼击机的出现,原型为苏联米格-19歼击机。

  80年代的中国空军依旧沿用“注重防空”的作战方针。当时中国空军没有能力摆开架子和强敌在空中决战。这一时期的代表是号称“飞豹”的第二代战机——歼-8。

  10年前的国庆阅兵,飞豹战斗机是当时的空中明星。空中阅兵梯队其实还有歼-8某型空中受油战斗机、轰油-6空中加油机这样的新装备。但“飞豹”当时之所以引发的强烈关注,因为它完全由中国独立研制。

  海湾战争以后多次高技术局部战争,使我们感到巨大的差距,并开始第三代战机的研制。最终歼-10让中国空军彻底进入第三代战斗机时代。一些飞行员都表示,歼-10的操纵和作战性能,有脱胎换骨的改变。在航电和武器系统方面,甚至超过了国外某些第三代战机。

  毋庸置疑,2009年空中阅兵的明星绝对是歼-10战斗机。原因很简单,歼-10是完全由我国自行研制并生产的第一种第三代战斗机。

  坦克:钢铁雄狮换代路

  比起我军第一驾飞机,坦克晚入伍了十几年。1945年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部高克从敌人手中夺来一辆日本97式坦克,我军有了第一辆坦克。但作为建制力量,坦克部队却比空军更幸运地赶上了解放战争的末班车,得以参加了攻打锦州和天津。

  我军对锦州和天津的总攻,分别只用了31和29个小时。解放战争后期进行了另外三次大城市攻坚战,打济南用了8天,打长春用了7个月,解放太原更是用了将近一年时间。与锦州、天津比较,这些城市的设防坚固程度相似,防守兵力也均为一个兵团,敌我力量对比也基本类似,最明显的区别,是我军没有用坦克。

  1949年第一次阅兵,坦克的国籍比飞机更复杂。全部410辆战车,包括日制95、97、100式,美制M3、M4,以及“水牛”式装甲输送车。

  如果说,战争是矛与盾相生相克的最好体现,坦克无疑是矛与盾的最集中结合体,因此成为更新换代最频繁的武器。它在和平年代更新频率明显降低,从反面印证了这一点。

  从“二战“期间到“冷战”结束前,平均15年就有一代新型坦克出现。但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却已经有30年没有出现新一代坦克了。

  我国生产的的第一代坦克是1959年国庆受阅的59式中型坦克,仿自苏联的T-54A型。

  为实现由仿制到研制的转变,中国决定自行研制第二代主战坦克。由于受到“极左”思想影响,研制目标过高,加之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坦克制造业刚刚起步就失去了技术支持。直到1974年,以二代主战坦克为目标的69式坦克才正式定型。69式各项指标与苏T55式相当,明显优于日本61式。但由于研制时间过长,使原本比较先进的性能随着时间跨度增大逊色很多。这种坦克总只生产了100辆,到部队后发现问题过多,被全部退回。

  1969年,珍宝岛反击战爆发。中国从乌苏里江中打捞出一辆被击毁的苏军T62坦克,发现其主炮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线膛炮,而是改装了的滑膛炮。这个发现令人震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坦克上应用滑膛炮。专家们发现,我国坦克技术有了较大落后。

  “文革”结束后部队马上对69式进行改进。这就是80/88式主战坦克。88B和88C是中国二代坦克的代表。

  80/88式定型后,我国随即开始转入第三代坦克研发。1999年第三代ZTZ99坦克正式定型。60年国庆ZTZ99将可能单独组成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这将是坦克部队的最大看点。

  第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王哲荣认为,99式主战坦克就整体水平而言,可以排进世界前三名。就火力而言,99式是最强的,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50毫米的均质装甲,其防护水平也不输于西方主流水准。

  99式的成功意味着一套工业、信息技术的整体突破。北方车辆研究所的所长毛明说:“通过对ZTZ99式的研制,我们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主战坦克研制方法,一旦国家需要,能迅速开发出比ZTZ99更先进的主战坦克。”

  这个“一旦国家需要”可谓是话里有话。因为在我国,更多的努力存在于研究所中,如大功率发动机、车体轻量化,新型电磁炮、炮射导弹的研究等。只是在必要时,这些研究成果才会迅速投入应用。

  如前所述,坦克的大规模更新往往与战争形势联系在一起。毕竟在和平年代,把造价几十万美元的钢铁雄狮当玩具就太奢侈了。

  因此,在这次阅兵式上,战车粉丝们可能难以获得太多惊喜。

  “战争之神”不怒自威

  尽管25年过去了,当年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官孙国桢回忆起1984年阅兵式上,依然激动不已。

  国庆35周年,中国第一次亮出了导弹部队,虽然相对落后,但对孙国桢来说,震撼是由“从无到有”带来的。他看见在最前面的是由汽车牵引的16枚海军导弹。4枚被西方称为“中国飞鱼”的“鹰击8号”C801舰舰导弹。该导弹有效射程达40公里,只要命中一发,就可以击毁或重创一艘3000吨的驱逐舰。居中的空军防空导弹方队,由“红旗号”地空导弹编成。该部队曾多次击落来U-2侦察机。

  英国《泰晤士报》撰文称,中国第一次将他的导弹家族展示在世界面前,足以证明他有覆盖地球每个角落的能力。作为远程投射武力的代表,战略导弹是判断一个国家威慑力的根本标准。

  1999年阅兵,二炮有4个导弹方阵亮相,第四方队是洲际导弹方队,当时展示的是最先研制成的地地远程核导弹,已经是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的第二次海湾战争,使世界各国的导弹战略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射程长的性能在战争中占据主动位置的地位被剥夺。

  1999年还发生了一件使中国军队对打击精度极其重视的事情,就是南斯拉夫的中国大使馆被炸。

  “如果这两件事属于外在刺激,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则从内部对打击精度提出了更深要求”,一位解放军上校告诉记者。据了解,常规导弹很大部分是针对美台导弹的战略防御系统发展的,“我们已经具备了自卫和突防能力,常规威慑和打击能力也显著提高。”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的一位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如今我国的空空导弹已研发至第四代,去年在珠海航展上展出的SD-10A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整体技术已达到世界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其性能与美军AIM-120的一些型号处于同一档次。

  老枪新传

  我们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鬼子。这句话只表示枪没有飞机坦克厉害,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枪这个环节技不如人。

  不过,从清末到民国,各式各样的中国造,其实都是仿造,比如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仿造日本6.5毫米步枪,蒋介石用仿德国7.9毫米毛瑟枪的“中正”式统一了中央军用枪,之后又改为美制7.62毫米步枪。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从苏联购买了100个师的装备,用于全军统一换装。当时,苏联已开始装备AK-47-7.62毫米突击步枪,便把已淘汰的1891年式纳甘步枪和1943年式波波沙冲锋枪半价卖给了中国,中国的对应仿制品为53式步枪和50式冲锋枪。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就是用这些枪对抗美军的。这些枪的威力不如美制步枪,但在可靠性方面还是值得赞赏的。

  1955年,中国同苏联签订协议,引进苏制AK-47突击步枪和C-41半自动步枪技术,在国内自制,分别定名为56式冲锋枪和56式半自动步枪。1964年,中国完成了第二代步枪换装,接着又向外援助了数百万支56式。

  越南战争中,有大批美军扔掉手中的M16,去使用56式冲锋枪,56式性能之优良可见一斑。由于一些老同志保留着“不见鬼子不扣弦”的珍惜弹药的观念,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军队中仅正副班才配56式冲锋枪,普通战士一般都用56式半自动步枪。

  1979年的对越作战证明,56式半自动步枪已经落伍,因为在丛林地带,大多在50米内发现敌人,瞄准射击是来不及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一梭子扫过去。中国随即将56式半自动步枪淘汰,对56式冲锋枪作了改进,定名为81式自动步枪并装备全军。这是中国军队步枪的第三代换装。

  相比AK-47,中国81式的基本结构无太大变化,但在射击精度方面却更高,故深受广大官兵喜爱。苏联武器设计大师卡拉什尼科夫曾称:81式步枪是世界上对AK-47最成功的改型。

  20世纪60年代后,美苏步枪又向小口径方向发展。分别出现了美式M16-5.56毫米步枪、苏联AK74-5.45毫米步枪。中国在多年努力之后,推出了自己的5.8毫米口径,于1987年定型了87式并继续改进,推出了95式5.8毫米。

  凡用过美制5.56毫米及苏联5.45毫米步枪的人,在试用中国95式后,普遍感觉持枪舒适,后坐力小,并易携带,尤其是在乘车作战或特种作战方面更为出色。如中国派往阿富汗、伊拉克执行保护大使馆任务的武警,95式步枪是他们的主要装备。

  然而,一些野战部队却感到不大习惯。许多陆战经验丰富者反映,95式步枪适合于那些短兵相接、狭路相逢时的端枪扫射,而在野战中便相形见绌 。另一个缺点在于5.8毫米子弹不同于北约和苏联的两种口径标准,在国际通用化方面不是很佳。

  在经过一番讨论后,中国将95式步枪的枪管改为西方通用的5.56毫米,定名为97式步枪,,并推向国际市场,但由于无价格优势,销售业绩不及只有100多美元的56式冲锋枪。

  这使得中国从1997年以后又从95式步枪起步,努力研制适合野战部队的新主战步枪。2003年,新型5.8毫米自动步枪终于定型,并被命名为03式5.8毫米自动步枪。中国将用它来完成第四代步兵换装。

  从1983年下决心研究小口径步枪,到最后定型的03式,整整经历了20年,可谓历经磨难。究其原因,一是56式冲锋枪的辉煌变成大包袱不易卸下,二是没有大战急需,三是中国军工企业锻炼出自主开发能力还需要较长时间。这些致使中国全军装备的三代枪械都是对苏制品的模仿,只有5.8毫米系列才是地道的国产货。 

  据中国军工部门对5.8毫米系列枪支的不同设计思想,95式和03式将在今后同时生产。具体情况可能是野战部队的单兵将普遍装备03式。一些不利于以正常体位使用步枪的人员,如特种兵、内勤和保卫人员等还会装备95式。

  总体而言,中国的小口径步枪虽然比起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同类产品还有些差距,但已跻身世界先进步枪之列。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