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温州富二代培训真实纪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4日 13:46  《富》

  连叶恺自己也没想到的是,8天的课程之后,他对接班萌生出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现在我反过来怪自己接班接得太晚了。”叶恺说。

  文︱张华 徐文钊 姜章 等  

  在短短8天的培训后,33岁的叶恺终于决定接班了,他要接手的是自己的家族企业——温州华润物资供应公司与浙江冈本钢铁公司。按照时下的定义,叶恺正是标准的“富二代”。他的父亲叶会昌白手起家创下了亿万身家。这8天培训,就是温州市政府牵头组织,众多当地民营企业参与的“温州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高级研修班”——富二代培训班。从叛逆者到接班人

  “‘富二代’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娇气。”提到这个当下热词,叶恺尴尬地笑了笑。他开了一家网吧,从没想过要到老爸的公司中任职,“我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

  2008年7月,一份出自温州人事局课题组的报告称:“未来10年是温州第一代和第二代企业家交接班高峰——民营企业家队伍隐含着断层的危机”。一个月后,一项“秘密行动”开始实施——政府牵头为民营企业培养人才。巧合的是,几乎同一时间,温州市人事局局长王益祺到由方太集团创始人茅理翔于2006年底创办的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家族企业接班人的学校——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参观,双方气味相投、一拍即合,由后者作为培训内容输出方到温州推进富二代项目。

  温州市的富二代培训项目名称最终确定为“温州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高级研修班”。不过,温州人事局起初很长一短时间里门可罗雀。无奈之下,温州人事局向温州各行业协会请求“支援”,最终响应的有十家协会。

  叶会昌是温州金属行业协会会长,研修班为叶会昌对儿子不愿接班的焦虑找到了一个游说的通道。叶恺就像一位“驰援者”,他的到来对温州市人事局而言犹如雪中送炭。不过,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8天的课程之后,他对接班萌生出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现在我反过来怪自己接班接得太晚了。”叶恺说。这一天是2009年9月6日,“我正式接班10个月了”。

  八天里的江湖

  改革开放30年,作为二线城市的温州市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400倍,“炒X团”风格之凌厉世人皆知,平均生活成本之高令人生畏。于是温州人习惯了小步快跑、拼命追赶的生存方式,似乎没有人会相信,他们愿意停下来充充电、思考一下自己在知识尤其是管理知识方面的不足与欠缺。

  2008年11月,叶恺进入第一期研修班时,发现加上自己共有16位学员,且大多数为小自己几岁的“80后”。不过也有年龄大一些的,甚至第一代企业家,如出生于1960年代的温州华亭文化产业公司总经理林锦萍。“我是第一期学员中年龄最大的,他们要推举我做班长,我觉得不合适。”林锦萍说。16个人的短期培训班,还有班长?事实正是如此。不但有班长,还有副班长、学习委员,甚至生活委员。而在网上,他们同时创建的QQ群里,又有着另外一套“管理班子”。

  叶恺堪称班上最勤奋的学员,从领导力、接班术、人力资源管理,到公司过冬之道,每堂课的内容他都精心做了笔记,“未雨绸缪嘛”。林锦萍则是班上最活跃者,不同于她的晚辈——“80后”富二代们对在课堂上说出自家企业缺陷有所顾忌的是,她喜欢直来直去,不惧任何人知道她自己以及企业的短处和迷茫——事实上她所在的华亭公司已是行业龙头之一。

  8天的培训效果出乎温州人事局之意料。叶恺们从研修班上收获了接班的信念,也反过来给了人事局以信心——温州民企特别是中小民企的欲求在慢慢“解冻”。一个月后的2009年初,当地政府部门悄然进行了另一项动作,“温州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高级研修班”被列入了“瓯江人才计划”(温州古称瓯),并与家业长青学院续签了合作协议,拨付的财政资金为45万元,即2009年再举办两期研修班(3月和6月各一期),每期人数控制在25人以内。

  “搞关系” 富二代找政二代整体而言,由于年轻的富二代们与父辈相比,知识储备和结构、眼界等都要胜出一筹,所以他们更善于利用区位优势来推动家族财富的累积。

  不过一部分富二代对于老一辈人送钱送礼、觥筹交错的风格很反感,他们不愿意也懒得在打通繁冗而复杂的政府关系上浪费青春年华,不过,对于像叶恺一样处于钢铁等资源性行业,且父亲年事已高的富二代们来说,政商关系显然已是他们不得不关注的对象。“与我同行业的一些民企的富二代们,已开始‘动手’了。”

  事实上,抛开富二代自己在政商关系上“搭积木”的游戏不说,全世界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豪门家族无一不希望家族的资产、人力和人脉都能传承下去。譬如6年前包括李嘉诚和李泽钜、李泽楷,李兆基与李家杰等人在内的近百名香港超级富豪及其子女集体探访北京高层,目的之一即为父辈希望子女人脉永旺

  首届“少帅班”无人继承父业

  其实,富二代培训早在2004年就已经初见雏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业人才孵化班”应时而生,“精选”出29名在读的大三本科生进行额外的培训,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有家族企业背景,其中26人的家庭资产在百万元以上,高的近亿元,该班因此也被称做“少帅班”,其中来自温州的民企老板子女就占了全班学生人数的一半。

  可是,曾被冀望“带领家族企业走向新繁荣”的首届“少帅班”学生,竟无一人回家进驻家族企业,少帅们为何不回家继业?在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就职的“少帅班”毕业生王伟晓,家里有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五金企业,“我不是‘拿来主义’者,不愿意直接接受父亲的事业。”他说,父亲很希望他回去打理企业,并给他挂上“副总经理”的职位,但他仍委婉地拒绝了。王伟晓说,不愿回家的另一个原因是觉得“家族企业太压抑”。

  (据《南方周末》《东方早报》等)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