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当前几个经济问题的看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3日 07:06  《中国金融》

  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力争科学、准确地把握形势,使宏观调控向着更加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实现结构改善的目标发展

  牛 犁 张令奇

  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是经济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存在着外贸出口形势严峻,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部分地区出现重复建设苗头等问题。由于当前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社会上对于货币政策调整时机、通货膨胀能否出现、下一轮投资接力棒如何传递、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焦点问题的看法出现分歧。因此,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力争科学、准确地把握形势,使宏观调控向着更加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实现结构改善的目标发展。

  货币政策调整时机问题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力地支持了保增长的目标,但与此同时,现实中也出现了股市、楼市等市场资产价格上涨现象。据此,有部分人认为目前应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方向。

  笔者认为,对于货币政策效果与调整时机问题应予以客观分析。首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得以缓解,市场信心提振,有效遏止了宏观经济过快下滑的势头。可以说这是在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之策,政策的积极作用必须肯定。其次,货币政策的重点主要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对冲通货紧缩,衡量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调整的主要依据是GDP和CPI增长水平。资产价格涨落是货币政策关注的内容之一,但不是政策调整的主要依据。第二季度我国GDP增速虽然回升至7.9%,但仍然低于30年来平均经济增长率近2个百分点,尚未达到宏观经济景气绿灯区的下沿;而我国CPI已连续多月同比下降,事实上处于轻度通缩之中。据此判断,货币政策不具备改变方向的条件,下半年必须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三,随着经济运行逐步向正常化方向发展,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力度也需要从前期的“非常之策”向正常化方向变化,但信贷规模的调整不应出现“急转弯”,以免人为造成国家刺激经济的投资项目因缺乏后续资金而出现半截子工程,进而产生新的呆坏账。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国内外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即使是动态微调,也必须时时观察经济运行的新变化而相机抉择,留有余地。下半年,一方面信贷增幅本身有季度性回落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回升使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增加,资本市场IPO加速和创业板的推出对流动性提出了新的需求;经济好转会吸纳更多流动性投入实体经济,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健康发展可以提高货币等资源的配置效率,支持结构调整。动态地看,只有支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才是避免银行呆坏账的根本之策。

  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的关系问题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的利率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同时,美联储等主要国家央行普遍实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投入了巨量货币。这种超常规政策在刺激经济恢复的同时,使全球通胀预期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由于信贷规模高速增长,资产价格加速上扬,也形成了较强的通胀预期,如果处理不好,未来可能转化为实际通胀。但事实上,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仍存在一定距离,应根据当前形势,辩证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目前我国没有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主要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估计。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今年1~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2%,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2%,处于轻微通缩之中,短期内没有通货膨胀问题。

  第二,通胀预期可以部分抵消通缩压力。根据历史经验,经济危机必然伴随有效需求不足,导致通货紧缩发生。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紧缩,这主要归功于各国政府及时果断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由此产生的通胀预期。危机爆发之初,通胀预期便已经形成,一方面,它对冲了通货紧缩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人们为避免未来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失,预先进行了各种防范措施。这些心理因素与实际行为可以使经济运行中的通缩程度减轻,时间缩短。

  第三,通胀预期可以预防未来通胀的发生。各国央行在推出“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便已经预计到未来通胀爆发的可能性。通胀预期有利于警示与约束各国货币当局,使其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未来实际通胀的发生。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在认真研究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机制和相关预案,对通货膨胀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这将有助于遏制实际通胀的发生。

  第四,由于我国储蓄资源丰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政府发行国债全部是运用储蓄资源而不是中国人民银行发钞,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释放的流动性也是动员储蓄资源,因此,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西方国家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有所不同。我国粮食储备和外汇储备充裕,未来稳定价格水平的基础条件较好。未来我国可能更多面临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货币政策需要就应对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早作预案。

  下一步投资接力棒传递问题

  目前,投资是拉动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力量,其对GDP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消费与净出口,尤其是政府投资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投资启动的第一棒。一方面,中国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双加速发展时期,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领域存在较大投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储蓄率较高,在经济危机背景下,这部分国民财富与其用于购买其他国家的国债等资产,不如用于增加国内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基于机会成本角度考虑,目前政府投资的有效启动是合理的、成功的。

  然而,由于政府投资难以保持长期高速增长,要保持经济增长动力、增强投资发展活力,必须实现由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的转换。笔者认为,房地产投资将成为下一步投资接力棒的承接者。房地产行业既是投资涉及的重点领域,也是居民消费的主要市场;既是城市化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实现消费升级的重要方面;既是短期保增长的中坚力量,也是长期促发展的核心要素,因而房地产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目前商品房销售面积大幅增加,表明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下一步,房地产投资将凭借其特有的地位与作用,有望从政府手中接过投资增长的接力棒,成为未来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房地产投资有效启动,不仅可以提高民间投资的活跃程度,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而且可以为将来投资增长的第三棒——新的投资增长点的培育赢得时间。政府投资可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从基础建设领域转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等高科技领域,并通过政策引导,带动民间投资向新领域集中,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从而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当前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根据工业与信息产业部数据,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而今年年初以来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20%左右;水泥产能过剩近3亿吨,而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条,将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铝冶炼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5%左右,在建氧化铝、电解铝产能仍达560万吨和200万吨;此外,造船、化工、平板玻璃等行业也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首先,2003~2007年我国经济持续五年平均11%的高增长形成了大量生产能力,而国际金融危机导致需求急剧放缓。其次,外需严重不足导致部分外向型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异常突出。再次,也有来自于新增的项目产能。此外,目前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不仅带有全球性,而且具有复杂性;不仅落后产能存在过剩,部分先进产能也存在过剩,给“去产能化”增加了难度。

  应当正确处理好保增长和抑制产能过剩的关系。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国家果断出台抑制产能过剩的相关政策,这表明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增长的结构和质量。在目前实行刺激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进行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促成发展方式的转变,决不能为了“保增长”而“饮鸩止渴”,把那些已经或准备淘汰的落后产能再重新扶持上马。要严防一些地方不顾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市场条件等乱上项目的倾向。对地方政府来说,有些项目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可较快地、大幅度地拉动经济增长。但如果不能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关系,不能用“调结构”有效规范“保增长”的合理方向和合理区间,就很有可能演变成新一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新的产能过剩,为今后的发展设置新障碍。■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中国人民银行定西市中心支行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