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引导信贷适度增长与结构调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31日 18:47  《中国金融》

  当前监管部门应该主要聚焦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使银行信贷重新恢复到适度增长的轨道,并努力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符合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要求的行业和产业上来

  引导信贷适度增长与结构调整

  ■       郭田勇 郭宏坚

  2009年上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人民币新增贷款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比2008年全年新增贷款还多2.5万亿元。贷款增长速度和新增额双双创出近年来最高纪录。在信贷资金超常增长的背景之下,2008年底国务院制定实施的高达4万亿元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其政策效果也逐渐显现出来,我国经济自今年第一季度以来逐渐显现出回暖的迹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GDP累计增长7.1%,第二季度当季GDP同比增长7.9%,与上季度6.1%的增长速度相比明显提升。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国内投资需求强劲反弹,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股市更是一度连续走强,日益逼近2007年经济高涨时期的“历史之巅”。

  然而,超常规的信贷增长速度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历史经验表明,信贷的超常增长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等问题。虽然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仍然是产能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但是我们无法忽视的是,伴随着信贷资金的大量投放,一部分银行贷款实际上并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而是流入了股市以及部分热门区域的房地产市场。退而言之,即使是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的信贷资金对于我国经济实现长期均衡增长的效果仍然有待于时间的检验,况且以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大规模的投资热潮所裹挟的银行信贷资金的质量也令人忧心,毕竟这些以银行信贷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铁公基”项目本身的盈利性有待观察。如果任由信贷规模继续扩张,未来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极有可能会迅速上升。因此,在宏观经济逐步走向复苏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应该主要聚焦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使银行信贷重新恢复到适度增长的轨道,并努力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符合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要求的行业和产业上来。

  超常的信贷增长速度

  助力我国经济提早实现复苏

  2008年下半年以来,伴随着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结束以及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双重冲击,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进一步显现。由于过度依赖外部市场,我国的内部需求,尤其是居民的消费需求增长长期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我国经济的结构失衡问题日趋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市场深度调整导致我国出口严重下滑,国内服务于出口市场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大面积亏损倒闭,出现了农民工的“返乡潮”。同时,我国经济景气周期登顶回落,大中型企业效益下滑,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

  客观来看,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为宏观经济走出低谷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通缩预期的形成。在经济低谷时期,由于经济增长前景暗淡,市场风险水平高企,商业信贷严重萎缩,而商业银行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往往大幅压缩信贷规模,使企业普遍面临着流动资金短缺、融资难的困境,企业在投资甚至正常资金支付方面更加趋于保守,从而造成市场经济活动日趋低迷。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通货紧缩的形成。从以上分析同时可以看出,通货紧缩往往具有自我实现和循环加速的特点。因此,在通缩预期尚未形成之际,利用各种政策工具迅速扭转预期就成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毫无疑问,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冲顶回落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事实上就处于通缩预期形成阶段。为了及时有效扭转预期,我国政府一方面及时推出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扩大政府投资规模,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央行通过大幅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鼓励商业银行扩张信贷,从根本上为实体经济面临的融资难题解困。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当中的通缩预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扭转,经济领域也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回暖迹象,从这个角度来讲,央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信贷增长过快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

  首先,信贷高速扩张下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水平可能在未来有所上升。人民银行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09年上半年,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同比增长37%,增速比2008年同期高24.4个百分点,同比多增4.3万亿元,这其中主要是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长较快。而从中长期贷款的行业分布来看,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6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的比例高达51.6%。不可否认,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领域不但在短期内有助于拉动市场终端需求,推动我国工业企业去库存化进程大大加快,进而实现企业生产的恢复,从长期来看也有助于为长期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与上世纪末的情况大大不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国的基础设施领域,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日趋饱和。我国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场化程度低,其预期收益往往建立在地方政府的保证和承诺之上,但是地方财政的压力在经济增长减速的背景下越来越大,地方政府的这种保证和承诺缺乏稳固的财政支撑。另外,中长期贷款回收期较长,不可预测因素多,这就难以保证企业未来有足够的现金流来还本付息。如果我国经济能够在不久的将来重新踏上相对高速的发展道路,上述消极因素或将逐渐消失;但是一旦经济增长本身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那么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很可能导致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问题更加严重,从而给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的稳健经营带来较大风险。

  其次,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在信贷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当前的金融危机正在改变着发达经济体长期以来过度透支内部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也必将改变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外部消费市场的大幅下滑导致我国出口负增长,而活跃在出口市场上的正是我国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由于生产订单数量急剧下降,再加上长期以来融资困难的局面得不到有效的改善,我国中小企业大面积停产倒闭。虽然央行在2008年下半年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取向,大幅降低利率水平和存款准备金率,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固有的缺陷再加上对于风险的考虑,我国银行业的大部分信贷资金仍然投入到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牵头的“铁公基”项目当中。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果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那么我国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

  再次,部分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造成我国资产市场的风险快速攀升。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上半年实现大幅增长,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仍然保持着相对快速的增长势头:自年初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和成交价格双双大幅回升,北京、上海等热门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水平甚至重新逼近2007年经济高涨时期的房价水平;而在股市,上证指数自年初以来的上涨幅度一度超过80%。再考虑到我国工业生产领域的投资机会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仍然稀少,那么工业企业获得的部分信贷资金很可能通过各种渠道部分流入到房地产市场和股市。这显然是我国银行业信贷资金安全的一大隐忧。

  最后,信贷规模的大幅增长造成市场主体对于通胀的忧虑逐渐增强。虽然在短期来看,对于通胀的担心仍然显得遥远,但是对于通胀的担心事实上已经导致大量的资金不断流入到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当中,从而造成我国宏观经济局部风险的快速攀升,同时也使得我国经济复苏的道路上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微调是下半年货币政策操作的常态

  历史经验表明,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往往伴随着银行不良贷款的攀升以及通货膨胀的高企。尽管当前信贷的快速扩张在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具有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但是,应该认识到,信贷的大规模扩张在促使我国经济短期回暖的同时并没有对解决我国经济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发挥应有的作用。换言之,信贷飙升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意义有限。更何况信贷飙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市场主体对于未来通胀的忧虑。综合考虑,下半年央行应该在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市场化手段对我国银行业信贷增长进行引导,促使银行业信贷在适度均衡增长的基础上投向与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优化相关的产业和行业当中,为我国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监管部门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对信贷增长进行微调。近期来看,央行不但重启了1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而且也频繁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甚至对部分贷款规模增长过快的商业银行发行了惩罚性的定向央行票据;银监会也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方面作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因此,从审慎性的监管视角出发,央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应该主要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回收部分流动性,并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给信贷市场降温,实现信贷规模的适度增长;与此同时,银监会应该进一步强化对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检查和控制,切实防范商业银行在不理性的市场竞争中盲目放贷。

  其次,监管部门应该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流入有利于结构调整的行业当中。只有将信贷资金更多地引导到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优化的行业当中,才能从根本上为经济的长期均衡增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和收益。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政府出台更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也需要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和相关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而从当前来看,加强政策扶持和监管部门的引导无疑显得更加重要。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通过出台更加明细、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规范我国银行业的信贷投放,切实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而近期银监会出台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就明显从贷款业务流程规范的角度对银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显然是出于加强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考虑,它将有利于降低由于信贷大量投放带来的未来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