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冯禹丁
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商爱立信拿出了“土狼精神”,在最后一刻出价11.3亿美元,从诺基亚西门子等手中抢走了北电网络的无线网络业务部,也就是北电的CDMA业务与LTE(长期技术演进)技术,并承诺将提供2500个工作岗位。
就在一个月前,没有人想到这桩竞购会如此戏剧化。6月22日,诺西出价6.5亿美元收购上述资产,一切似乎都只剩下程序问题——北电待出售资产按照破产法进入“掩马”(Stalking Horse)阶段。
半路杀出的第一个程咬金是私人股权基金帕特森(MatlinPatterson),它比诺西多出了0.75亿美元。此时爱立信举着7.3亿美元登场了,它象征性的比帕特森多出了0.05亿美元,但黑莓手机制造商RIM打出震惊四座的11亿美元报价。原本志在必得的诺西放弃了,“我们对于北电资产的出价基于公平合理的价格,并不是要不惜任何代价参与竞购。”
爱立信不这么想。它又比RIM的出价多加了0.3亿美元,意思很明显:无论你出多少,我都会比你高一点点。
除了规模效应,爱立信并购北电资产的意图还有什么?没有多少技术因素在其中,最大的考量是客户资源。北电从事LTE研发的员工有400人,CDMA业务有2100人,爱立信自身已经在LTE技术上居于业界领先,而CDMA属于显然没有前途的技术,未来没有运营商会新建CDMA网络,爱立信不大可能重返2005年就退出了的CDMA领域。如果仅仅维护现有网络,爱立信需要在北美保留2100名员工吗?
显然爱立信是在放长线。业内普遍预计,LTE网络将在2011—2012年开始铺建,AT&T和Verizon无线这两家美国最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正在计划向LTE迁移。2008年2月,爱立信从Verizon手中拿到一份LTE订单,今年7月,爱立信又与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Sprint达成价值40亿—50亿美元的服务合同,而Verizon和Sprint都是北电的客户。
在这样一个运营商纷纷握紧现金准备过冬、同行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产业,在下一次破坏性创新真正到来之前,老牌电信设备商能做的很少,他们只能储备更多粮草和弹药,或者抱团取暖,或者干脆退出了事。
原因很简单,除了局部市场的亮点比如中国,没有运营商会在此时大规模新建网络。但中国是华为和中兴通讯的大本营,近来的3G招标结果已经说明,这顿网络建设大餐,大快朵颐者将是产业的“鲢鱼”——中国本土企业。凭借价格优势和贴身服务能力,华为和中兴已经从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等口中蚕食了不少市场份额,华为的年收入距诺西仅一步之遥。老牌设备商丢不起更多的运营商资源了。
很遗憾,眼下的创新大多发生在与终端相关的行业,因为这里是最终用户进入未来云计算或者3G世界的入口,炙手可热的苹果、Google和诺基亚等正在这里打得不可开交。而在面向运营商的通信设备行业自网络泡沫破灭之后,已经几年听不到有人提技术创新了,除了正被十几只秃鹰环伺的北电。这个行业最近几年赖以取胜的法宝是成本优势和服务能力,而后者归根结底还是源于人力成本的优势。
为什么不转型呢?2005年前摩托罗拉高管扎菲罗夫斯基出任北电CEO,他请来了著名的John Roese出任CTO,启动了名为“未来证明”(future-proof)的计划,试图在“虚拟世界”技术和Web 2.0上有所作为,与思科、Avaya等在企业网市场展开竞争,摆脱依赖运营商业务的困境。北电与微软合作,每年投资20亿美金到研发中,向服务和以网络为平台的软件商转型。Roese高调宣称:“坦率地讲,在我担任CTO以前,我认为北电没有什么创新之处。我们真正到了应该提升企业文化的地步了。”
但最终北电不仅没有把企业网业务做起来,运营商业务也快速下滑,到今年1月Roese离开北电时他发现,Web 2.0不适合北电,29个月很难改变一家公司的文化。相较而言,在各种机会不断涌现的高度不确定性年代,爱立信转型时的视线没有离开自己的传统客户运营商。跟随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提供商转型的方向进行转型,是它收购北电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