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文科特色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机遇与实践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7日 22:41  中国科技财富

  “文化+科技”点燃经济新亮点

  ——文科特色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机遇与实践思考

  文/彭翊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作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势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的均衡发展,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文科特色大学科技园建设进入机遇期

  自1988年东北大学科技园启动建设,我国大学科技园经历了20余年的建设历程。但直到2000年两部委发布《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才进入快速发展期。2000年以后,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经历了3个高峰期,2006年以后,在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文科特色大学科技园蓬勃发展起来。

  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3个高峰期

  首先是以东北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第一批大学科技园,在2000年《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发布后,获得国家部委认可,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逐步正规划、制度化。到2003年,两部委联合认定了两批次3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

  第二个高峰期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类是在专业技术领域具有优势的特色专业园区;一类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多家高校联合参与建设的综合园区。科技部、教育部在2005-2006年认定了两批2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

  相比前两个大学科技园建设高峰期,第三个大学科技园建设高峰期内,文科特色大学科技园崭露头角。典型的是在2008年底集中认定的7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上海财经大学科技园成为文科特色大学科技园的代表。2006年底到2009年年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辽宁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先后建立了大学科技园。

  文科特色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机遇

  文科特色大学科技园在2006年以后集中出现,有着几个方面的必然:

  首先是我国一流大学的大学科技园建设进入了一个相对的瓶颈期。经过十几年发展,在自然科学领域有优势的高校大多完成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大学科技园工作亟需拓展新的领域。国家大学科技园队伍中需要加入人文社会科学的因子,为大学科技园的内涵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国家政策导向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十六大以后,国家文化战略提上议事日程。2006年以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势头。

  第三点,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日益贴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内容产业蓬勃发展,学科融合和技术应用为文科高校建立大学科技园提供了产业基础。

  从根本上来说,大学科技园是我国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实施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完善的市场支撑体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以管理学科、应用经济学见长的文科类高校,通过建立大学科技园,为完善的市场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示范,成为必然选择。

  随着2008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被迫加快转型,对市场体系建设的需求更加强烈,为文科特色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提供了机遇。

  文科特色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实践样本

  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的一种政策工具,对大学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校办产业扩张等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上海财经大学科技园等位代表的文科特色大学科技园,为文科类高校的产学研结合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样本。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是全国第一家文科类大学科技园。2003年,按照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中国人民大学协议,中国人民大学开始筹建文化科技园。截至2008年底,人大文化科技园已经形成了建筑面积67000平方米的园区规模,园区各类企业120余家,其中文化创意类企业80余家。2008年,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亿余元。

  人大文化科技园建设目标的确定,参考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需求:

  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北京重点产业方向。随着北京的城市定位转型,包括创意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北京重点产业方向,已经列入了北京市科委科技主题计划重点支持方向。

  中关村要建设世界创新中心,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关村“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发展“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同时,按照中关村到2020年的战略规划,中关村要建设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创意产业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特别是海淀园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业和内容产业将成为高速增长的产业。人文社会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管理学、应用经济学、新兴商业模式和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创业模式,更能适应全民创业的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建设特色园区的一些具体做法:

  人大文化科技园通过建设“开放式的知识服务平台”,发展“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创意产业”,以期实现园区的建设目标。

  “开放式的知识平台”,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将中国人民大学服务政府公共决策的优势学科与我国大学科技园、孵化器领域的建设实践相结合,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决策参考;一方面要为大学科技园、大学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实践示范和理论支持。

  ——特色服务助推特色企业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内以文化创意企业为主,园区建立了针对初创文化创意企业的种子基金,为最难实现融资的初创期文化企业提供“过桥资本”;构建了特色的交流平台、市场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专业的市场渠道。

  ——特色资源培育领军人物

  中国人民大学在新闻、财经等领域的丰富人脉资源,为引进专业领域的特色人才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如创办《创业家》杂志的牛文文、参与创办北京踏歌时代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欧燊平、在园区创业的华为前新闻官傅军等,都是通过校友人脉资源引进的。

  ——特色渠道助力人才培养

  人大文化科技园积极推进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建设,除了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开展学生创业大赛等常规措施外,还试点探索了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园区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孵化企业和项目的业务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园区利用中国人民大学数字媒体实验室的人才及设备优势,承接了北京市教委新媒体互动广告项目等产学研项目。另一方面,通过与院系特色专业组建项目部的形式,承接各类实践项目,推进学生实践能力建设。

  整合服务资源,提供服务套餐具体包括:举办高水平国际论坛,为企业家提供产业前沿问题的思考方向;组织园区企业参加展会,为企业拓展市场机会;举办热点问题交流活动,解决企业迫切的现实需求;推动优质企业树立品牌,进入行业主流等。

  特色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思考

  ——特色大学科技园源于依托高校的特色学科优势。

  特色大学科技园显然不是文科高校的专利。建国以来我国特殊的高等学校建设体系,形成了一大批在专业领域具有突出优势的特色高校,“利用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各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必由之路。自然科学方面,如北航科技园的软件产业和航空航天产业特色;北京交大科技园的轨道交通产业特色;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的电力产业特色等等,不胜枚举。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在应用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等领域具备突出优势,确立了发展以版权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内容产业”,建设文化创意特色大学科技园的目标。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背景下,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文化“走出去”成为国策,科技与创意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从而为人文社会学科服务社会提供新的契机。

  ——区域政府的支持是大学科技园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目前大学科技园按照用地规模和土地产权形式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清华科技园、西安交大科技园等园区为代表的开发区模式,大学科技园本身是地方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清华科技园就是中关村海淀园建成区三个专业园区之一。这类大学科技园直接享受着区域政府面向开发区或高新区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府扶持。

  一类是以人大文化科技园、北航科技园等园区为代表的写字楼模式,由大学在校内协调部分写字楼资源,用于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这类大学科技园空间规模极其有限,除了房租收入没有可供维持自运转、建设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物质资源,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将举步维艰。

  在北京地区,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海淀区及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在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中,都出台了不同程度的配套支持支持;在上海地区,以杨浦区为代表,区域政府直接在大学科技园中参股,同时地方政府还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北京和上海两地国家大学科技园比较密集,一方面源于两地高校数量较多,更大程度上源于两地政府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重视。

  ——关于“政、产、学、研、资、介”协同创新。

  大学科技园通过服务科技创新和商业创新,推进产学研;与此同时,大学科技园自身的建设模式、行业政策也需要不断创新。部分有产业公共政策等学科资源优势的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应该承担起大学科技园建设理论创新的任务,以利于“政、产、学、研、资、介”各个环节的协同创新和互动发展。

  与此同时,“单纯的技术驱动,在任何行业都不能持久”,将技术变现为商业价值,势必对管理学科、应用经济学等专业提出需求。

  而培育创新环境、建立创新体系,建立完善的商业模式变现路径也是其中应有之义。

  ——在产业政策的不足的前提下,如何解决园区理想与现实生存的矛盾。

  以人大文化科技园为例,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遇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普遍问题,就是相应的产业政策不明确、不具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园区实施企业化运营,既要适应大学科技园的评价体系,实施软、硬环境建设,又要保证园区运作公司自身的生存,整个过程一直是园区建设理想和企业现实生存的博弈过程。

  在这一博弈过程中,一方面对于园区经营者的经营能力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要取决于园区所依托的大学的强力支持。

  ——应建立有利于各类学科特色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评价体系

  现行的大学科技园评价体系以高新技术及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对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特色高校的大学科技园建设不利。

  虽然在2008年国家大学科技园评审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成功晋级,但是对于更多的文科大学科技园而言,满足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晋级过程中的科技企业数量要求是一个及其困难的过程。

  大学科技园的主管部门,是否可以考虑不再单纯以科技企业作为主体评价指标,比如对于促进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企业,视同科技企业进行考核。

  ——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离不开资本的支持。

  中小企业融资难,初创企业融资难,文化产业的初创企业融资最难。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地方试点性地开展面向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体系建设,而面向初创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服务,无论在实际操作难度、还是在风险分担方式、利润取得方式等方面,都困难重重。少数金融机构建立了面向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项目,也只是橱窗里的展品,可望而不可及。

  政府应加快进度,大力推进针对初创企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体系建设,特别是扶持面向知识产权确权、定价、融资评估服务的平台性项目发展,为初创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宏观市场环境。

  ——文科类大学科技园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可能是有效的突破口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中,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居于产业链上游的“原创智慧”的缺乏,内容创意人才的不足。同时,能够把现有的创意内容进行产业化和市场化延伸的人才也相当缺乏。从原始创意——商业计划——企业运作——投融资——产品开发与制作——市场营销的产业发展流程中,需要经营管理人才和团队的成功运作贯穿始终。

  文科类的大学科技园,可以在人才培养平台等方面建立竞争优势。如某大学科技园提出要建立“科技园的科技园”,为大学科技园建设提供模式指导和智力平台。

  ——大学科技园应该建立自有的媒体渠道

  面临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作为时代和社会的灯塔,作为科学、民主、创新的源泉,大学科技园需要在媒体爆炸的时代建立自己独特的传播渠道,才能突出媒体重围,将自身的声音和影响力传导给社会大众,以实现其服务社会的功能。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人大文化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