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通钢事件 不该产生的改制样本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4日 14:52  上海国资

  当年这一重组被作为一个国企成功改制的典型,频繁出现在吉林省的媒体报道和经验交流材料上,被认为是在国企和民企重组中探索出一个成功的新模式

  《上海国资》特约记者  寒皓

  “国企改制改出了人命。”2009年7月24日,一条爆炸性新闻从吉林省通化市传来。

  坐落于该市的吉林省最大省属企业通钢集团职工因反对公司被民营企业建龙集团控股,在聚集抗议中,将建龙集团派驻的高管陈国君围殴致死。一起看似温和的股权调整,染上了暴力色彩,最终演化成一次流血的惨剧。

  事件还原

  7月24日,当陈国君再一次站在通钢厂区的时候,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自己曾经工作过3年的地方会成为自己的葬身之地。那些昔日作为下属的员工,如今却以拳头来迎接自己。

  试图还原7月24日那纷繁杂乱的场景是艰难的,也许会陷入罗生门一样的困境。但记者经过多人的叙述,通过一些支离破碎片断的拼接,试图还原出这起股权调整事项演变成暴力围殴行为的逻辑线条。

  暂且把7月22日作为事件叙述的起点。当天,吉林省政府专题会议作出一项决定,由民营企业建龙集团控股通钢集团,此前,双方已经于2005年进行过一次重组,那次建龙集团还只是参股方。而按照最新的协议规定,建龙集团将出资10亿元,并以其掌控的通钢矿业公司股权入股,占据新组建公司65%的股份。

  随后,吉林省政府派出工作组进入通钢,一方面宣布省里的这一决定,另一方面,分别召开了包括高层、中层干部、离退休职工等各个层面的座谈会。虽然工作组对可能引发的干部职工不满情绪有所估计,但还是没有想到反弹力度会如此之大。

  工作组所到之处,招来大量质疑之声,甚至有人情绪激动,现场拦截工作组领导,要求工作组撤回这一决定。很多干部职工表示不愿企业被建龙集团控股,有人表示要采取行动来阻止这次股权调整的推进。

  为此,工作组做了大量解释工作,传达省政府决定精神,并表示此次重组符合企业改革发展,对企业长远健康发展有利。但很多干部职工仍然表示不能理解和接受。7月23日晚间,在通钢家属区,发现了一些小字报,主要内容是召集群众第二天早8点到厂区聚集。

  记者调查了解到,7月24日早晨8时20分左右,开始有人员在通钢厂区门口聚集,这些人员以退养退休人员为主体,周边还有部分围观群众,人数并不多,大约在400人左右。但不久,这些聚集人员就进入了通化钢铁股份公司办公楼的院内,大声呼喊着“建龙滚出去”的口号。后院外还有人打出“建龙侵害国有资产,从通钢滚出去”的横幅。

  随后,聚集人群进入生产区,他们到各个车间去游说和劝说工人,很多工人加入了聚集人群。9点多钟,聚集人群奔向了厂区内的铁路,把铁路围堵了起来。这些铁路是用来衔接各个生产环节的,尤其是运送铁水。没有铁水,高炉将无法正常开工生产。现场有16个运送铁水的大罐子被迫停下。而随之带来的影响,是有几个高炉逐渐开始停工。

  上午10点左右,职工们在焦化厂遭遇了陈国君。尽管有很多职工并不熟悉陈国君,但在建龙没提出撤离通钢之前,陈国君就是这个企业的副总经理,所以还是有很多员工认识、知道他。陈国君本来是到焦化厂作谈心和安抚工作的。但陈国君的到来,让大家对建龙集团和本次重组的不满情绪有了矛盾集中点。工人的质疑和不满都一股脑地向陈国君泼去。

  据现场目击者称,双方言辞都很激烈,陈国君则以新任总经理的身份命令职工们回到各自岗位赶紧复工。争执中有人动手打了陈国君几拳,被激怒的陈国君也顺手抄起烟灰缸砸向工人,而这也进一步激怒了现场聚集的人群,又有人冲上去打了陈国君。在这一过程中,情绪也同样激动的陈国君说了一些“叫员工下岗”的狠话。

  此时,通化钢铁股份公司其他一些领导也收到了陈国君发来的短信,说自己被围住被打了,希望尽快去为他解围。而从现场突围出来的通钢工作人员也传来了信息:“陈国君被打了,不算太严重,胳膊被打出血了,腮帮子也被打肿了。”这时,通化市当地的公安和武警也被大批调集过来。

  当工人们听说陈国君在焦化厂而且还被打了的消息后,便迅速向焦化厂涌去。一时间,加上外面看热闹的人群,大约有五六千人围住了焦化厂的小楼。现场的警察被职工挡在了外面,无法冲进去救人。

  被困在焦化厂的陈国君开始想办法躲了起来。有人把他藏在了二楼的一间装有防盗门的屋子里。二楼共有八间装有防盗门的屋子,为了不让职工找到,这8间房子都上了锁,还把二楼楼层的一个栅栏门锁了起来。

  尽管已经将陈国君打了一顿,但仍然有人一直在寻找陈国君,并试图冲破铁栅栏。据记者听一些目击者的叙述,后来,有人把暖气片卸了下来,用暖气片砸开了栅栏门,并挨屋搜寻陈国君。他们或是撬门,或是砸开门顶上的玻璃爬进去。终于,在把其他7个房间都找遍后,他们确定陈国君一定就在最后一间屋子里。这间屋子怎么也撬不开,有人就冲进隔壁房间里,把墙砸了一个洞钻了过去,终于在这间屋子的文件柜里找到了陈国君。

  等待陈国君的无疑又是一通更加凶狠的殴打。这时候,陈国君开始告饶,求大家放过他。但人群并没有理会。

  为了营救陈国君,在场外,已有大批的警力与聚集的人群形成了对峙。人群中有人拣起了石块、砖头和瓦片向试图靠近的警察攻击,先后有20多个警察被攻击后受伤,数辆警车也被掀翻。“当时的情形,如果硬冲,肯定会酿成更大的事故,没准会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一位在现场执行任务的警察事后说。

  形势危急之下,现场指挥的吉林省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人员紧急进行商议。最后,经与建龙协调,同意终止实施建龙集团增资扩股通钢集团方案。17时15分,吉林省国资委主任李来华在群众的石块攻击下,直接面对聚集人员向职工宣布了这一决定。随后,吉林省国资委印发正式文件,向通钢的群众发放。通化电视台、通钢电视台等也发布了这一公告。

  24日夜间23时左右,在临近的白山市增援的警力配合下,警察冲了进来,把陈国君抢起,并立即送往医院,但陈国君最终还是死去了。官方对外开布的说法是,送到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后的尸检结果显示,陈国君死于颅骨骨折和颅内出血。25日,在吉林省国资委派出干部的陪同下,陈国君尸体被运回了河北遵化——陈国君的老家进行安葬。

  3年重组堆砌的矛盾“火山”

  一次股权调整行为,为何演化成如此惨烈的事件?通钢事件,看似是一起偶然的极端群体性事件,但知情者称,早在3年前,这一矛盾的隐患就已经埋下,并慢慢地堆砌了一座矛盾的“火山”。7月24日这一天,“火山”不过被引爆而已。

  2005年12月30日,建龙集团以8亿元资金,加上吉林建龙的6亿元净资产,拥有新通钢36.19%的股份,吉林省国资委则拥有46.64%的股份,新通钢成为一个国有控股的多元投资主体股份制企业。

  当时,这一重组被作为一个国企成功改制的典型,频繁出现在吉林省的媒体报道和经验交流材料上,被认为是在国企和民企重组中探索出一个成功的新模式。而如今再回头审视这一“成功”案例,更多了一些苦涩。

  可以说,当年的重组本身并没有遇到什么阻力。这里面有多方面原因,包括从2003年起,在吉林省政府的支持下,通钢集团就已经进行了主辅分离,学校、医院、公安等都移交给了地方,减轻了压力,通钢轻装上阵;此外,当时引入建龙的改制重组,有关方面事先也作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多数员工对改制持支持态度,他们对改制本身也充满了憧憬,希望借改制能够使企业快速发展,职工收入和相关福利也能得到大幅提高。

  但重组后,双方开始摩擦不断。据职工反映,重组后不久,为了减轻企业人员负担,通钢搞了一次大规模的内退,很多职工都从岗位上内退了,内退工资也大幅降低。另一个让职工意见较大的是薪酬体系,建龙来了后,职工工资没怎么涨,但中层和高管的薪酬却翻了好几倍,一下子拉大了与员工的差距。“中层都十万以上,高管有40多万,我们却每个月只有1000多块钱,这种改革,真让人心气不顺。”而在管理上,引入了严格的业绩考核制度,原有通钢干部群众觉得比以前严多了,通化钢铁股份公司一位常务副总没有完成年度任务指标,马上就被免了。

  矛盾的爆发总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位通钢集团的高层领导坦言,“这次事件,一开始只是部分退休员工为主体发动的,但后来迅速扩散,很多在岗职工也加入进来,其实也说明大家普遍对这次改制有想法,人越聚越多。后来到现场去做工作的领导是咋说都不好使,使尽了各种办法和工人谈也没用,工人态度异常坚决。”

  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通钢集团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困难时期几乎全线停产,员工无活可干,今年仅前3个月,通钢集团就亏损近10亿元。此时,建龙集团提出撤股,得到了省里的同意。听说建龙撤股,职工开始奔走相告。

  建龙撤股,吉林省开始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还和鞍钢进行了接触。但鞍钢提出的一些条件,如淘汰落后产能后将不再新上产能等条件,让吉林省不能接受,而此时,随着中央政府4万亿投资的陆续启动,通钢集团生产经营形势开始好转,6月份实现了扭亏为盈。建龙集团在此时再次提出和通钢重组,并提出了新的控股方案,最后得到了吉林省的认可。而这,也由此引发了这一事件。

  在困难时期建龙集团拟从通钢撤股,这一举动让很多对建龙集团本来就有想法的员工反感情绪增强。通钢的很多职工都表示,“形势不好时就要走,形势好时要回来,如此毫不遮掩的逐利行为,我们工人坚决反对。”

  职工如此反对建龙回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自己下岗。在此前,建龙曾做过一个拟推行的减员增效方案。由于提出撤资,所以并没有执行。建龙重新回来,也让很多职工心里突然有了危机感。加上传言中的陈国君在与工人对话时放出了让工人下岗的话,这无疑会更激怒工人的情绪。

  而在这次事件之前,通钢集团就发生了一起工人和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导致的命案,透过这一命案,也多少令人们感觉到干群关系有不和谐之处。2008年12月,通化钢铁股份公司轧钢厂内曾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工人因被厂长宋凯批评,而怀恨在心,以铁锤从背后向宋凯偷偷砸去,导致宋凯当场死亡。直到3个多月后,这起案子才被告破。从今天看来,因管理而带来的干群关系紧张、内部矛盾增多的状况,在那时就以这种极端方式表现出来。然而,这起案件发生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仅仅被当作一个极端的刑事案件来处理。如果那时候就对这一现象给予特别重视,进而广泛倾听员工的心声,也许就会避免7月24日的惨剧。

  通钢事件发生后,吉林省迅速调整了通钢集团的领导班子,通化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临危受命,出任通钢集团的董事长。通钢集团的生产经营形势也呈现良好局面,7月份的赢利额超过了1亿元,一切在朝向好的方向发展。

  通钢集团提出,要利用市场形势转好的有利时机,把员工思想统一到促进生产上,先努力把通钢自己的事情搞好。从吉林省官方透露的一些信息来看,未来通钢还将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按照中央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精神,结合通钢实际,坚定不移走深化改革之路。

  反思通钢事件

  《上海国资》特约记者  寒皓

  “如果多数职工反对的事,最好就不要去推进”

  虽然通钢事态已趋平息,但透过这一极端事件,关于国企改制的话题再次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国企改制是我国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在改制过程中出现的震荡,引发的争论和思考,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近几年,随着大规模集中的国企改制渐次告一段落,对国企改制思考的热度随之降温。而通钢事件的发生,让国企改制再次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通钢事件,对从事国企改制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人们来说,可以留下哪些警示?记者通过采访各方人士,觉得至少有以下5个方面应引起思考。

  一是对改制程序和职工知情权的尊重

  在此次事件中,受到广泛质疑的是股权调整决定的突然性。这种突然性不光让很多普通职工没有思想准备,即使是通钢集团的一些高层,也觉得事发突然,以至于网上出现通钢集团4个高层听说消息后当即决定辞职的传言。股权调整来得如此之急,如此之陡的改制给人们留下了诸多的猜想空间。

  在事发后不久,吉林省政府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吉林省国资委副主任王喜东代表吉林省政府作了情况介绍。他说,建龙集团对通钢集团增资扩股方案,是在通钢集团已经实施改制,员工身份全部转换,并在各股东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履行了相关审核、审批手续。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股权调整方案不涉及职工安置和裁员等问题,且已分层次召开多个座谈会,向大家宣传、解释实施方案的必要性,方案的实施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从理论上讲,此次改制的程序是合法的。但如此大的改制,把企业体制从国有主导变为民营主导,必然牵扯到每个职工的利益,虽然暂时可能并不涉及职工安置等切身利益,但职工肯定也会从个人今后命运的角度进行猜想,会有一些担忧和顾虑。这种时候,政府必须稳妥推进,从操作的合理性上讲,应该征求职工意见,求得职工多层面的理解,向职工讲清改革的必要性。

  有的专家也表示,可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有担忧和顾虑,怕如果职工不理解而让政府白费工夫,改制会流产。“如果多数职工反对的事,最好就不要去推进。”如果单方面去推进,一旦产生冲突,其后果不堪想象,造成的损失和伤害也很难弥补,通钢事件就是一个佐证。

  二是改制企业文化理念的碰撞和冲突不容忽视

  建龙和通钢的矛盾,从深层次分析,实际上是民企和国企在企业管理理念上的文化冲突。应该说,建龙集团的某些做法如严格考核,重视成本核算是合理的,更趋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但是,从国企体制下过渡来的职工,对这种市场机制下的管理模式还并不适应,他们更习惯于把很多东西和在国企体制下做对比,在心理上对有些东西有抵触。

  在事件发生后,有媒体提出了一种说法,认为通钢事件折射出国企转轨时期的“归属焦虑”,这是一种精神和心理层面的东西,它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国企情结”,即对国企的依恋,认为在国企中有家的感觉,而在私企中却有不安全的感觉。

  钢铁行业的专家徐向春认为:“并不是说国企和民企就不能融合,关键看怎么去化解这种文化冲突。从全国范围看,民营企业控股老国企也不乏一些成功案例。”

  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转制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立,注重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发掘,在生活上为职工创造多方面的便利,做好职工福利,让职工在新的机制下重新找回家的感觉。心气顺了,整体氛围自然就和谐了。

  三是莫要将职工利益边缘化

  通钢与建龙并不是第一次重组合作,而是已有3年多的改制经历。这3年来,职工究竟怎么看待重组,职工对建龙是什么态度?这些思想层面的东西,应该引起管理层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在再次重组中将其纳入其中重点考虑。如果早一点摸清职工的思想动态,事态也许就不会是今天的这个样子。

  有专家不无担忧地表示,通钢事件,出现职工对政府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质疑的态度,也多少反映出群众对政府的一种信任危机。

  专家认为,在国企改制中,有关方面一定要综合衡量各方利益诉求,尤其是要把维护职工权益放在第一位,切莫将职工利益边缘化,一旦忽略了职工利益,将遭至强烈反弹,改制将难以推进,欲速不达。

  四是重新考量企业薪酬体系

  此次通钢事件中,关于员工和管理层收入差距过大是反映较为集中的一个问题。一位通钢集团的退休干部说,过去,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只有两三倍,现在你看,都快有上百倍了,员工心气怎么能顺。

  其实,放眼全国,员工和管理层收入差距拉大,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这种差距更是体现得非常鲜明。

  在通钢事件中,国企改制后薪酬体系的调整,引发了很多矛盾,这种矛盾既体现在在岗人员身上,看着原来和自己一个级别的人拿比自己高得多的薪酬,很多人心气不顺。

  有关专家建议,对目前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和由国有企业改制过来的企业,应该对其薪酬体系进行重新考量,从维护社会和谐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趋合理化,也更能为员工所广泛接受和认可。

  五是真正让工会组织发挥作用

  改制后的通钢集团,原有做党群工作的好几个部门合并成了一个党群工作部,这里面包括工会。改制后的工会主席由一位副总经理兼任,固定的工会工作人员也没有几个。

  事实上,这样的工会组织给员工的感觉多少有些弱化了。通钢集团的部分职工表示,过去有困难找工会,但现在有了不顺心的事,对企业里很多事情不满意,也无从倾诉和反映,这些想法和意见只能压在心里,久而久之,心气就越来越不顺。

  有关专家认为,在通钢改制过程中,可以看出,职工没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缺少一个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成为改制中被边缘化的群体,因而不自觉地把政府部门、企业管理层放在自己利益对立面。

  对改制企业而言,应更强化工会组织的作用,让工会组织真正成为“职工之家”,职工可以依托工会组织反映自身合理诉求,畅通利益沟通渠道,此外,建立了健全的工会组织,企业也可以通过工会对职工做细致、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工会真正成为联结职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