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消费主义者的时尚Pose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1日 06:47  《商界时尚》

  消费主义制造出的空中楼阁破灭之后,有一群人首先走出了原本的消费怪圈,抵制大肆消费,并且关心环保。他们所提倡的极简生活方式已经成了金融危机下的一种时尚行为。

  编辑/钱玉婷

  当你在美国遇到在超市下架物品堆里翻翻捡捡的人时,千万别轻易以为他们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们也可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曾经拿出名片就能够让你敬畏三分的人物。在如今消费主义横行的美国,平均每人每天扔掉至少1磅的食物:吃了一半的汉堡,喝了一半的咖啡、可乐,没有用完的沙拉酱??大街上这些自愿而且主动靠捡垃圾生存的人们,就是当下正在和消费主义顽强抗争的“免费素食主义者”(Freegans,也可称为“不消费主义者”)。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的东西可以成为他们生活下去的依靠,于是,他们不消费、不吃肉、不上班??他们提倡的极简生活方式、环保态度、改善人际关系的决心都灌注在不消费主义这个时尚标签里,成为金融危机里特立独行的时尚潮流。

  与消费世界决裂

  消费主义的兴起源于对“需求—供给”循环更高的追求,用消费来带动供给,用消费来刺激经济。消费主义下的生活方式下,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这种用不切实际的消费筑起来的空中楼阁造成了当下的金融危机;反过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的泡沫破灭,整个“需求—供给”链的断裂让发达国家的人们对消费主义产生了反思。于是,金融风暴下出现了一群“不消费主义者”,他们提倡极简的生活方式,提倡回归人性的消费需求。对他们来说,消费主义所破坏的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社会文化都需要被重建。“不消费主义者”的主力在美国,因为在这个国家每年都要浪费掉大量的粮食、衣服和其他基本生活消费品。他们是一个绝对极端化的“战斗群体”,几乎是无政府主义的。他们对于身边的现代生活方式持完全否定和抵制的态度。作为一种抗议,他们选择绕开这种生活方式,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维持生活。

  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了环保的重要,但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哪怕只是吃一个蛋糕都和二氧化碳排放有关。“不消费主义者”正是看透了消费主义驱使下日趋恶化的现状,提出不消费生活。不消费生活并不是完全不进行消费,而是尽量少的消费。“不消费主义者”们依靠别人用过的消费品维持基本生存,比如从超市的垃圾堆里把不那么好看的残次蔬菜和别人用剩的沙拉酱捡回家做成蔬菜沙拉,把刚刚过期几天尚可以食用的罐头拿回家,把别人扔掉的“过时”的衣服挑出来继续穿,他们还能在垃圾堆里找到榨汁机、图书架等等还能使用的家居工具和装饰品。

  不消费,怎么活?

  被称为城市挖掘者的不消费主义者有时会集体同行,身处一个集体中时,不论是谁,他们都会互相分享彼此发现的东西,甚至路人想要和他们分一杯羹的话也会被满足。在一些类似Freecycle的网站上,有很多二手物品,在这些网站“购物”的人之间没有金钱的往来,这里就像一个免费的淘宝网,大家以物易物,或是各取所需。来自纽约的魏斯曼曾经是一名警卫,他是纽约第一个提倡靠“回收食物”生存的人,他创办了在不消费主义者中很有名气的www.freegan.info网站,这个网站提倡应该将扔进垃圾堆的被浪费的食物捡回来。它义务地告诉很多和魏斯曼一样的不消费主义者应该如何捡到尚有价值的生活用品,去哪里挖掘被浪费的食物。不消费主义者之间是完全不存在利益关系的,他们乐意告诉新加入者生存技巧,他们也乐意与同伴分享“战斗果实”。

  也正因为“不消费主义者”不用消费,他们可以完全摆脱为了金钱去上班而牺牲爱好和自由的日子,他们大都不工作,从而有了更多的时间一起去参加公益活动,或者在社区里宣传环保知识,他们还会把社区的报废小屋整理一新作为宣传环保意识的课堂。对他们来说,比起给大财团打工,或者得到什么名利上的光环,他们更愿意把宝贵的时间献给自己关心的家庭、朋友和社区生活。因此,没有人能够把意志强加在他们头上,他们只为需要而工作。虽然有些人无法完全不上班——毕竟免费看病不像在路边捡个免费罐头那么容易,但是只要降低对财务的依赖,就算必须上班,还是可以做到自我掌控。

  极端环保者

  汽车对社会和生态带来很大的破坏,大部分人都把焦点放在燃烧汽油产生的污染,却经常忽略了其他,比如因为开路而消失的表土面积、森林和原野,以及车祸造成的人与动物的伤亡。基于这些原因,不消费主义者提倡尽可能不使用汽车,而是选择徒步、滑板、脚踏车、搭便车、火车等等。搭便车是去填满原来空着的位置,并没有增加额外的汽油消耗,所以是被他们所接受的。

  在食物方面,不消费主义者有时也会自己种些蔬菜水果,这些天然的植物不但可以提供口粮,而且还可以净化备受污染的城市空气。如果没有条件自己种植蔬果,还可以进行野外采摘,有时野外采摘得来的收获也不比在超市里翻捡下架商品小。总之,“天生天养”是他们对待食物的态度。

  让城市乐观温暖

  在不消费主义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感情让他们摆脱了消费主义下将所有物品商品化的思维模式,原本越来越冷漠的城市在他们的群体里烟消云散。没有了功利目的,没有了等级化的价值,没有了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和巨大的物质压力,他们觉得这种温暖、平等的感情才是原本应该有的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正因为这样的人际关系,几乎所有的不消费主义者都是非常乐观的,他们把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同时还具有别人不具有的自由和自信。凡?卓林曾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小提琴家,成为不消费主义者已有3年,他说:“有一天,我在家附近的一个垃圾桶找我的‘午餐’,翻到一个破了的CD机,它还能放,音质也不错,但让我兴奋的还不只是这个,我听着那曲子,竟然是我最喜欢的曲子,我曾经有过这张CD,可因为听得太多被磨损报废了。我跑遍各处都买不到,可却在这垃圾堆里找到了。”兴奋的他说着这些时,流露出喜悦的表情。

  “不消费”的时尚标签

  很多的不消费主义者是年轻人,他们之所以支持不消费主义,大部分是为了环保和摆脱功利的人际关系。还有一些人,他们原来过着奢侈的生活,也是消费主义的追随者之一。现在,对他们来说,不消费是他们面对世界的态度,他们是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自己和周围的人,放弃原来看来绚烂浮华的生活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精神收获。

  51岁的娜尔森是不消费主义者中的一员,此前她是某跨国集团的CEO,年薪以6位数来计算。2005年,娜尔森毅然辞去了CEO的工作,并成为不消费主义者中的一员。“我们的行为是常人难以接受的,被视为社会的边缘人类。”娜尔森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这样去做,但是我们希望自己的行为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合理的消费观,按需购物的观念。”娜尔森坦白地说,过去她每年花费在自己身上的食物、衣服、书、交通等日常开销至少要10万美元。可是现在,她的生活不再需要任何开销了,志愿者服务代替了之前忙碌的工作。

  1845年,对现代文明有排斥感的美国人梭罗,前往瓦尔登湖,并自给自足地过了两年。1854年《瓦尔登湖》出版,让西方人开始反思现代社会和奢靡的消费文化的弊病。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不消费主义者的群体中来。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受过高等教育,有很体面的工作,十分有诱惑力的薪水。他们加入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是对消费主义的厌恶和对环保、非功利关系的追求让他们走出了原来的圈子。随后他们再把不消费主义的潮流带到更多人中,不消费主义者已经成了所有具有环保精神、人文精神的时尚者的身份标签。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