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投资陷阱旁走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5日 23:28  《环球财经》杂志

  突出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最高收益,强调投资的整体安全性,神化无法验证的投资团队,淡化甚至忽略最最重要的投资预期收益,这就是甜蜜的投资陷阱

  美国资深基金经理

  ■ 唐兵

  “保本,最高年收益率1000%”,相信没有人会对这样不切实际的理财产品感兴趣。

  那么“保本,最高年收益率50%。投资者本金的安全由四大银行之一的XX银行的存款进行担保。投资者的资金由专业投资团队进行管理,在合理控制全部风险的基础上,动态调整高风险投入以期获得高额回报。本产品的投资管理团队有着丰富的投资经验,运用统计学、运筹学、博弈理论于投资决策,在过去五年内实现了58%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相信相当一部分投资者会被这个诱人的宣传所打动。

  其实这两个产品的投资策略都是一样的:把收到的每100元中的98元按照2.05%利率存放在XX银行。一年后取出100元。投资者的本金安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剩下的2元用来买彩票。这样的话,最高回报岂止50%,上万倍的“回报”也是可能的。宣传中所谓的风险控制其实就是存款的资金比例,由当时的一年存款利率来决定存款的多少以期达到保本。所谓的投资团队则是几个彩票爱好者,喜欢用一些数学工具来分析开奖结果。投资团队里只要有一个在过去五年内曾经用2元投中了10元的彩票爱好者,就可以让“五年年平均58%的投资回报”成为事实。当把这一系列事实用一些美丽、高深同时具有说服力和煽动性的词语包装之后,一个投资陷阱就算是炼成了。

  彩票逻辑

  上面所说的只是一个假想的投资陷阱的例子,真实生活中可能并不存在。但是,实际生活中许多投资陷阱都是运用相同的原理构建出来的。用大部分理财资金购买风险极小的债权类产品来达到保本或者90%保本的承诺;用很少部分资金投入风险极高、最高可能收益极大但预期收益极小甚至为负的产品中。最高可能收益是可能达到的最高收益,发生的可能性往往最小。预期收益则是所有可能的投资结果的可能性权重平均值。

  以彩票为例,有些彩票的最高可能收益高达100万倍,但可能性却微乎其微;所有彩票的预期收益却都是负值,也就是亏损。这类投资陷阱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突出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最高可能收益,强调投资的整体安全性,神化无法验证的投资团队,淡化甚至忽略最最重要的投资预期收益。

  面对(用技术和知识)武装到牙齿的投资陷阱的设计者,一般投资者明显是属于弱势群体。如何在享受资本市场回报的同时能保护自己,是一个投资者在选择投资产品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应该看到的是市场上大部分的理财产品还是由一些具有高度责任心、对投资者充分负责的专业人士来设计和管理的。这些产品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不切实际的高额回报。读者从上面假想的例子里也可以看出如何避免投资陷阱的关键一步:回避任何回报超出正常范围的产品。没有人会选择1000%回报的产品是因为没有人会相信如此高的回报率。可惜的是,实际生活中有些投资者却会相信50%的年回报“承诺”。

  不能说任何宣传回报超出20%的投资产品都是投资陷阱。但是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如果没有专业的知识,没有很高的风险承担能力,投资者最好不要对这些产品有哪怕一点点兴趣。请相信,那些产品的销售人员有能力来运用他们的专业训练和技能,把你的一点点兴趣变成你的实际投入的。对于传统型的理财产品来说,比较实际的股票类产品的预期回报应该在10%左右或更低,债券类的应该在6%左右。

  不投不懂的产品

  投资陷阱成功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投资者不明白的东西简单化,让投资者误以为自己完全了解所投资的对象以及风险。一个误导性的投资产品本身并不构成投资陷阱。我们可以把这个产品本身比作一个大坑,把相应的信息比作坑上的覆盖物。如果投资者能正确地解读投资产品的所有信息,这个投资产品就只是一个明显的大坑。如果投资者误读了投资信息,就好像认为坑上的覆盖物能承受自己的体重,那么结果只有两种:或者幸运地走过大坑或者跌入陷阱。考虑到陷阱设计者为什么挖坑,你的结果则可想而知。

  让我们来看看最近在媒体上频频曝光的“Accumulator”。据报道,不少富翁在这个产品上失去了他们全部的财富甚至负债累累。从技术面来说,这个产品只是一些有条件的不同到期日的认购认沽期权的多头空头组合。产品本身初看并没有什么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产品相应的股票一直在适当的高位盘整,投资者的获利将是非常可观的。但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在可能的超常回报之下一定有着超常的风险。

  类似的事情几年前在美国也曾发生过。一些著名的投资银行向许多美国的高校基金推销一种利率掉期产品,在把这些基金债券的固定利率转换为浮动利率的同时,付给这些基金一定的现金补偿。由于当时的浮动利率低于固定利率,购买这些产品的基金不但能减少自己近期的利率负担,而且还能立即得到一笔可观的现金收入。在如此巨大的诱惑下,有些高校基金就购买了这种产品,把自己锁定在大坑的覆盖物上。当利率上升,也就是覆盖物坍塌之时,这些基金发现自己跌入了陷阱。

  对于上述的衍生品来说,投资风险算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致命的陷阱。另外一个隐性的陷阱则很难被一般人察觉。投资者在购买上述产品的同时,就已经跌入一个不致命的浅陷阱里了。各类衍生品都有一定的市场价格。就拿“Accumulator”来说,“Accumulator”的发行者,也就是空头方,可以利用相应的信用掉期、可转换债券,或者其他金融衍生品等来对冲风险,并获得无风险或者极小风险的超常收入。按照市场定价机制,空头方应该为他们的头寸(Position)付出一定的价格。但是投资者,也就是多头方,并没有得到他们为承担风险而应得的收入。这些投资者就像是买了保险却没有收到保险金一样,承担了风险却没有得到应得的回报。

  随着金融行业的创新,许多投资产品的复杂性和定价机制远远超出了一般投资者的认知能力。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可以这么说,投资者购买了难以定价的衍生品之时,就是他们失去部分财富之时。没有来自第三方的指导,投资者最好远离这些衍生产品以避免落入投资陷阱。

  别被高回报诱惑

  面对失去的资产,许多被误导的投资者会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不幸的是,正如上面假想的例子,许多投资陷阱的构建和宣传都是基于事实。那些“聪明”的产品设计者能设计出常人不懂的金融产品,也就自然会为回避法律的惩罚铺好后路。绝大多数情况下,投资者很难用法律的武器来挽回自己的损失。

  正如国际歌中所唱: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在坚持不被高回报诱惑,不理会自己不懂的产品的同时,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基本的金融知识。如果产品的深度超出了自己的认知能力,最好向第三方进行咨询。可以想象,向产品销售者了解风险无异于向饿虎学习逃生。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