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宏观经济:近看是V远看是W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3日 15:21  《中国商人》杂志

  文/何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

  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越看越乐观,很多指标看上去都很像出现了V型的反转。全球经济一片黯淡,中国经济却似乎风景独好。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陷入危机,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中国汽车却卖得异常火爆,今年汽车销量很可能突破1000万辆;美国的房价仍然下跌,中国的房价却开始上涨;全球股市依然低迷,中国股市已经疯狂反弹。咦,奇怪了,不是都说全球经济正在经历1929—1933年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危机吗,怎么这么快就完事了?

  有一种可能性是,我们站得太近,所以看到的是V,如果倒退两步,再仔细看,看到的或许就是W。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中国经济服下的两剂猛药,相比之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些冲劲不足,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却实在大胆有余。6月份新增银行信贷1.5万亿元,按照这样的速度,全年信贷增长可能超过10万亿。信贷闸口放水之后,大量的资金首先流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月份之后,居民住房贷款开始加速增长,大量的资金又随之流入房地产市场。宽松的信贷政策浇灌着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而在消费和出口都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就是中国经济的输液瓶。

  一般来说,像这样敞开来放水,最终总会泛滥的。货币发出去了,是不是通货膨胀就会接踵而至呢?切莫着急,等着看一部跌宕起伏的三部曲。其实我们从2005年就经历了这样的一波三折,只不过这一次很可能会更加有戏剧性。政府从2003、2004年就开始关注经济过热,并实施宏观调控,但从2005年起,货币政策悄然转向,广义货币超速增长,货币突然增发之后,首先鹊起的不是通货膨胀,而是资产价格泡沫,商品的价格是有粘性的,不可能说变就变,得慢慢预热,但股票价格说涨起来就能涨起来。演到第二出戏,就轮到资产价格泡沫和实体经济过热同台亮相了。2007年,股市从2600点飞涨至6000点,经济增长超过了13%。然而,到了2008年,股市的财富突然之间灰飞烟灭,实体经济急转直下。

  历史仿佛在重演。2009年货币政策的扩张程度远远超过2005年,资产价格上涨速度之快也很可能超过上一轮牛市。到了今年下半年,股市暴涨、楼市暴涨, 虚幻的繁荣就会随之出现:房地产开工的项目可能会增加,农民工又回到城里盖房子了;养猪不如盖房赚钱,养猪的农民就会越来越少,猪肉价格又会涨起来了。农产品价格上涨了,通货膨胀恐怕就要登堂入室了。经历了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应该被调低的,因此,哪怕今年的增长率只有8%、9%其实可能就已经是过热的信号了。最后,等到人人都看到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时候,政府再想调控,不猛踩刹车是停不下来的,但一旦踩得过猛,发动机可能就熄火了。

  有没有可能避免这种结局呢?

  出路之一,是美国经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好转。美国人又开始买东西了,而且还和过去一样爱买“Made in China”的产品。但是,很难。美国的失业率已经超过了9.5%的警戒线,工资水平也在下降,美国居民的收入将继续下降。在泡沫经济时期负债累累的美国家庭,哪怕有了点钱,也会首先想到还钱,而不是消费。过去的好日子,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

  出路之二,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及早刹车。中国的财政状况非常良好,因此经济刺激政策应该更倚重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何不增发国债收紧信贷?按照货币政策的传统,只有看到通货膨胀出现才会考虑出招,但现在的情况是,资产泡沫会来得很快,通货膨胀会来得较慢,怎么办?稍一犹豫,就可能错失“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良机。

  出路之三,是不再应急式地保增长,政策的重心放在改革和结构调整上。过分依靠外需而内需不足,国内储蓄过多而消费过低,制造业过度竞争而服务业过度垄断,能源和环境的制约日益凸显。如果政策的重心放在调整结构上,那么将纠正过去的发展战略中的失误,为长期的经济增长创造条件,何乐而不为呢?公允的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方向有了,但没有地图,缺的不是共识,而是细致入微、有效可行的方案。

  中国经济,越看越乐观,越想越担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