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三:我是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1日 18:07  《商界评论》杂志

  在美国,人们认为这是一家中国公司;在中国,人们认为这是一家美国公司。

  █文/本刊记者 胡 浩

  华三六年征战,不辱使命——在国内市场逼平思科,港湾终被华为收复,但自己身份却变得太不明朗。一名华三的高层戏言:“我们本来是民营企业,算是八路军,后来中美合资变国军,然后变成了美军,差一点又变成国军,将来能不能再变成八路也不一定。”

  那么,华三经历了怎么样的资本变化?

  城头变幻大王旗

  2003年11月,华为出人出技术,3Com出钱出市场成立了华为3Com公司,双方为了共同的敌人思科走在一起。股权结构为:华为占51%,3Com占49%。3Com公司CEO埃德加·马斯里表示,在2003年成立H3C公司的时候,3Com看中的是三点因素:第一,希望在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中国市场建立一个实体公司;第二,可以拥有更快推出先进企业级交换机和路由器的能力;第三,在高速增长的人才基地进行投资。任正非则是要以华三力战思科与港湾。

  于是,华三进入了华为控股时期,这是2003年11月~2006年1月。

  在华三成立之后,趋势这样呈现:华三以45度角稳定向上;华为则震荡上行,直至爆发式增长;再一个却是3Com的式微。三条线决定了三方博弈结局,华三自己争气,高速发展,得到资本方的尊重;华为更加强大,目光远大,胸有丘壑;而3Com江河日下,视华三为救命稻草。

  2006年初,合作两年期满,3Com行使其选择权,向华为收购2%的股权,将其持股比例增至51%,从而控股华三。2%股权作价达到2800万美元,这意味着公司整体作价已达14亿美元。短短两年,投资已大幅增值。

  华三又进入了3Com控股时期,这是2006年1月~2007年3月。

  华为最初的想法是把3Com的51%股权购回,然后再将全部股权的80%卖与贝恩资本,华为自留20%。

  双方对华三的股权展开了反复竞标。双方合资协议约定只能互相收购股权,第三方资本不得介入。反复竞标就是你报一个价来,我报一个价去,等到一方不再报了,就按这个价定价。

  此时,华三对于华为来说并非主业,得失之间不伤根本。在收购了港湾之后,由于港湾的产品线与华三重叠,于是华三也不再是“非卖品”。

  对于3Com来说,却生死攸关。由于3Com主营业务收入放缓,华三已经成为其增长最为强劲的资产。

  最终,华为难以拒绝3Com 8.82亿美元的报价。2006年11月29日,尘埃落定。华为向3Com出售所余49%股权,作价8.82亿美元,相当于公司整体估值18亿美元。与年初的14亿美元相比,又增加了近30%。

  按照华为与3Com当初签订的竞购协议,出售的一方不得在18个月内展开与华三直接竞争的业务。

  在2007财年,华三是3Com公司唯一盈利的部门,贡献了全部销售额的一半和全部毛利,过去几个季度业绩增长均在50%以上,4500名员工也占据了3Com员工总数的80%。如果失去华三,3Com将不复存在。

  而华三,就这样在名义上与华为一刀两断,成了一家美国公司。作为华三的团队或许是迷茫的,被卖来卖去没有尽头,而作为背后的资本方却是清醒的,几年时间,华为从华三,确切地说是从3Com身上获得了近10亿美金,而华为当初的投入,不过是“以技术入股,将向合资企业提供企业网络产品的业务资源。”

  华三进入了3Com全资时期,时间是2007年3月至今。

  资本的争夺尚未结束,华为让出华三,却在酝酿更大的手笔,直指整个3Com。

  卖掉华三不到6个月,华为就联手贝恩资本宣布以22亿美元联合收购3Com公司。其中贝恩资本将收购3Com超过80%的股权,华为则收购剩下的部分。按照22亿美元的收购总价,以华为账购20%的股份,只需要支付3Com4亿多美元,华为在与3Com合作华三期间早已赚回这些钱。

  在收购策略上,任正非也非常巧妙,打出的旗号是全球知名的私人资本投资公司贝恩资本,而事实上,贝恩则是为华为提供收购“贷款”的银行。显然贝恩资本不会傻到自己亲自去管理3Com,华为是贝恩资本最好的“操盘手”。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对美国最有力的一次亮剑,惊动美国朝野。

  当然,任正非的巧妙谋划还是太过触动美国政府敏感的神经,最终付之东流。唯恐中国成为安全和存储IP方面的超级大国,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否决了此次交易。

  关于华三资本的博弈暂且平息,但谁也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3Com自己的不稳定,使华三的归属充满变数,说不定华为又回头把华三买回去呢——毕竟华三就是一个小华为,有着太多华为的基因,前路难料……

  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股权的变动使企业充满动荡,因为资本格局的改变,往往带来新的资本意志、新的价值体系以及经营理念,时常伴随的就是整饬、清洗、转会、“一朝天子一朝臣”……许多的中国企业不是倒在市场竞争或是技术创新的战场,而是因为资本方的动荡而崩溃。

  但令人意外的是,华三的核心管理团队,竟然六年如一日,没有一人离开。而当年华三出征的千人军团,原班人马基本全部保留,时光流逝,整个团队平均年龄从26岁上升到了33岁,俨然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

  我是谁?

  这是当下中国许多公司中的从业者的集体焦虑。

  “你是企业的主人、主人翁”“公司是你的家”“公司是你的船”“为了民族大义而工作”……这是公司说的。

  “XX不是我的家”“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畜生用”“逃离XX”“失去XX”……这是员工说的。

  许多时候,公司被贴上了太多标签,承载着太多意义。各种意志混淆一起,员工要求老板多多付出,老板要求员工多多奉献。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身份的混同,同时带来职业精神的缺失——大家都不职业。

  在对华三的自上而下的采访中,感觉到这支团队并没有因为股权频变而迷失,反而磨砺出一种新的认知,那就是一种简单主义——资本的归资本,市场的归市场,技术的归技术。

  CEO郑树生曾给员工们讲,要多一些打工的意识,少一些主人翁的意识,就是尽好自己的本分。“我们就是华三自己,是一把锋利的剑,谁都需要。”其实这就是一种职业化态度,资本方尽资本方的本分、员工尽员工的本分,然后再谈其他。

  华三的团队对自我的认识渐渐清晰。CEO郑树生这样告诉我们:“每次我出国时,国外投行都说我们是中国公司,不管是华为3Com,还是华三,注册地都在香港,这说明不管是过去的华为3Com,还是现在的华三都是中国企业。因为我们无论走到哪儿,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人,都是Made in China。”

  的确,经过数次资本变化后,华三仍然是一家在中国注册的公司,在北京、杭州、深圳设立研究中心,所有的专利在中国申请,所有的税费在中国缴纳,法人经营权也是中国人所有。

  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习惯这样一种公司形态。全球最好的足球联赛是英超,英超前三名分别是曼联、利物浦和切尔西。他们都是英国人的骄傲,然而,如果从资本归属上看,曼联属于美国人格雷泽,而利物浦属于另外两个美国体育大亨乔治·吉列特和汤姆·希克斯,而切尔西属于俄罗斯的阿布拉莫维奇。没有人觉得他们不是英国球队,也没有人觉得利物浦和曼联应该去踢美国职业大联盟,切尔西应该追随阿布去踢俄超。

  那么华三就是一个美资的中国公司。

  在曼联队,球队是格雷泽的,带队伍买卖球员算弗格森的,而出风头拿高薪就是鲁尼们的,欢乐则是球迷的,当然买单也是球迷的。这是一种健康的商业生态。

  在华三,公司是3Com的,整个管理团队都没有股份,这也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华三的运营是郑树生他们的,高收入是属于华三团队的。华三的员工收入不菲,据同行透露,华三2008年人均个人收入所得税在全国是排第四名。说起来,作为资方的3Com也非常职业,没有轻易打乱华三的框架,给予了团队高额的回报,也算是尽了自己的本分。

  链接:

  华三资本变动

  ●2003年11月,华为与3Com成立合资公司华为3Com(Huawei-3Com),华为拥有其51%的股权,3Com拥有其余49%股份,华为以中低端数据通信产品线入局合资公司,运营团队也从华为整体入驻,3Com在合资公司投入1.6亿美元现金。

  ●2006年1月,3Com在获得中国政府许可后完成收购行为,从华为公司手中购得2%的合资公司股权;收购完成后,3Com持有合资公司的股权从49%变成51%;华为套现2800万美元。

  ●2007年3月,3Com在获得中国政府许可后完成收购行为,从华为公司手中购得剩余的49%股权;收购完成后,3Com持有合资公司的股权从51%变成100%;4月,华为3Com公司正式更名为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简称H3C。华为再度套现8.82亿美元。

  ●2007年9月,美国投资公司贝恩资本宣布与华为联合收购3Com,2008年3月,宣布终止与3Com签署收购协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