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粮:一杯牛奶 N个欲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1日 17:26  《商界评论》杂志

  中粮投资蒙牛并不是简单的“国进民退”,而是大型国企以市场化的姿态和手段参与整合海外和民营上市公司的一个序幕。

  ■文/王 冉,易凯资本有限公司CEO

  2009年7月6日,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宣布联手厚朴基金,投资61亿港币收购蒙牛公司20%的股权。在这次收购中,中粮与厚朴共同组建了一家新的公司,其中中粮持股70%,然后分别向蒙牛认购新股,以及向老股东购买现有股份,新公司在完成相关收购后将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

  在某种意义上说,厚朴成为了中粮的一个“杠杆”,帮助它用不到第一大股东的粮草打下了第一大股东的江山。这种中国战略投资人联手大的私募基金进行投资的努力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未来肯定也还会有更多类似的案例出现,中粮投资蒙牛只是大型国企以市场化的姿态和手段参与整合海外与民营上市公司的一个序幕。

  对于中粮收购蒙牛的股权一事,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将其看成一场央企与民企的联姻,当作是“国进民退”的典型案例。其实,这只是一家海外上市的、由中国公民创办的、面向中国市场的、目前又需要帮助的公司引入战略投资人,除了中粮对蒙牛具有明显的战略价值外,本质上同前不久国美引入贝恩资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而对于蒙牛来说,其实可以想象,在三聚氰胺事件后,找到牛总试图“雪中送炭”、低价抄底的国内外大PE肯定有很多,但是蒙牛最终选择了中粮这座超级靠山。这并不难理解,大PE有的只是钱,而中粮是一座关键时刻可以依靠的大山。大难之后,牛总意识到,靠山比钱更重要。

  尽管中粮是央企,但我们也应看到其是国际化程度最好、战略视野最开阔的央企之一。一家像蒙牛这样的高度市场化的公司愿意接受一家大型国企的战略投资,其实反过来也是对国企的认可。在市场化的今天,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蒙牛选择中粮可能比中粮选择蒙牛需要跨越更多的心理障碍。我相信短期内,蒙牛从中粮寻求的更多是帮助,而不是控制。我同时也相信,中粮对中国乳品市场的长期战略野心肯定不仅仅是20%的70%。如果有一天中粮真的控股、甚至全资拥有了蒙牛,蒙牛市场化的基因也很难改变。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让民企做大了,那些真正优秀的国企才有更好的整合目标。而要让民企做大,必须同时也要允许它们在做大的过程中去整合和改造国企。

  有三个关键的指标可以告诉我们中国的产业整合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第一,市场中并购交易额占GDP总量的比例非常低,2007年大约为2.3%,而美国是31.2%;第二,行业前三名在整个行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低,很多行业里的前三名加起来不超过30%,有些甚至不到10%;第三,行业内前十名之间的并购交易数量非常少。

  除了市场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行业整合的内在需求,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正在为我们提供一个促成行业整合的外在推力。

  从卖方市场看,众多企业无论是外需驱动还是内需驱动,都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们在需求疲软、收入大幅下挫的同时又面临信贷短缺、资金成本大幅上涨的双重挤压,那些曾经心比天高的企业家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可能不得不更加务实地考虑生死存亡的问题。

  与此同时,最近十年来,海外风险投资和私有股权投资已经深度介入了几乎所有国家没有明文禁止的行业。资本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会面孔冰冷软硬兼施要求那些“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中国企业家们矫正心态,本着股东利益至上的原则,通过并购,实现外部投资人的价值实现与资本退出。

  从买方市场看,现在是低价买入的时候。经过全球股市过去一年的巨幅震荡,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其价值已经基本完成了向正常状态的回归,有的甚至已经明显超低,这是“乘人之危”的绝佳时机。

  另一方面,经过过去五到十年的努力,国内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的现金和股权支付能力的潜在行业整合者,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积极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实现既定的企业战略和产业链布局,一轮前所未有的并购浪潮的到来是大势所趋。■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