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看看你财运如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0日 16:47  《第一财经周刊》

  不管你信不信,有的人因为生对了时辰,就赶上了经济繁荣期,而有的人正相反。

  文|CBN记者 崔鹏

  在纳西姆?塔勒布的《随机致富的傻瓜》里,塔勒布描述了资本市场上的两个交易员的故事,他们一个叫做塔利波,另一个是约翰。塔利波这个人很像塔勒布的翻版,他聪明健壮名牌大学毕业—这都是塔勒布自己认为的—而约翰庸俗,无知,毕业于二流大学的商学院。但是他们的工作业绩却正好相反,精英分子塔利波挣的提成只是约翰的十分之一,他们同处在一个街区,塔利波在碰到约翰的时候总是觉得别扭,因为这个他看不起的新泽西土包子的提成是他的十倍,而约翰太太也经常在和塔利波太太的闲聊中显示出优越感。直到在这一次金融危机中,约翰倒下,他为所在投行亏了十多亿美元。后半生约翰很可能是以在新泽西向新贵兜售二手名牌车为生—这是塔勒布在书中为约翰设计的人生目标。

  当然,这是个沾满了庸俗色彩的精英主义故事,不过的确,在我们身边充满了约翰,在你看来他什么都不如你,但是他挣的却是你的十倍,而且很可能你身边的约翰根本没有倒下。塔勒布把约翰们叫做随机致富的傻瓜,这些家伙可能尽管什么都没有,就是拥有运气。

  运气对公司人生活的影响有多大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在部分公司人中做了个简要的调查:被调查对象是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公司人,总共28名。他们100%认为运气存在,而且运气对他们的财务生活造成了影响。

  在这些公司人中,有一个认为自己现在正在交好运中,有五个人认为自己正在被坏运气笼罩着,其他的人大部分觉得自己的运气“还可以”。六个认为自己正处在“运气”控制下的公司人中五个为女性,看来运气似乎对女性的作用更明显,或者说女性公司人对运气更敏感,对运气的影响更加崇拜。相对于好运气,坏运气似乎对公司人影响更大,而且“坏运气”被认为总是会接踵而至,也就是墨菲定律里说的“厨房里不会只有一只蟑螂”。不过坏运气的问题似乎被大家夸张了。英国的《概率大调查》节目中曾统计,开车连续遇到3个红灯的概率在25%,你所要找的地点在地图册两页的夹缝里的概率在27%。而很多公司人,把这些一般性概率事件也归结为自己所遇到的坏运气。从心理学的归因角度来分析,大部分人会有这种心理,事情办得顺利是应该的或者属于自身能力问题,如果事情不顺利,那么就归结到运气问题,这也许是坏运气对公司人作用更明显的主要原因。

  被调查公司人还认为,他们的财务问题50%以上受到运气的影响,影响他们运气的主要几个原因分别是:家庭是否有财富传承;长相是不是漂亮;所从事的行业在以后的社会变革中会受到何种影响;极小概率事件对财富的影响。

  运气学家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这个“运气学家”的称号是我给他起的,因为我不知道以什么华丽的称谓来冠于这个天才作家的名字前—对财富人士做过统计,他把这些幸运的富翁们的运气归结为“年龄”因素。

  在最富有的世界75人中—这份富翁表格收录庞杂,除了现代的商业人物还有古代君主,中国的宋子文先生以678亿美元的资产排在第32位,而比尔?盖茨排在第37位,巴菲特只排在第41位—有14个1900年以前出生的美国人,而这14个人都出生在1830年代,他们中包括了创建标准石油的老洛克菲勒,打造美洲钢铁公司的安德鲁?卡内基,摩根财团的创立者J?P?摩根,还有我们多次提过的穿报纸做的内衣的华尔街女巫海蒂?格林。

  追溯美国的1860年代到1870年代,我们会发现这段时间正好是美国当时的新经济大发展时代。华尔街开始有频繁的交易,制造业开始繁荣,铁路开始大规模兴建,而这都需要更多的钢铁,旧的经济模式被打破,新经济模式蓬勃发展。而彼时,在1830年代出生的美国人正是20多岁,是最能把握住机会的年龄。如果一个美国人生在1850年代,他们在美国的钢铁铁路时代年龄就会显得偏小,而如果他在1820年代出生,等到了1860年代,思想可能就又偏于老化了,和1830年代出生的人相比,这些人从当时的大发展中获取财富甚少。

  时间到了1930年代左右,这又是一个金融天才们降生的高峰期,比如沃伦?巴菲特和乔治?索罗斯都出生在1930年,推动美国银行混业经营的花旗前董事长桑迪?维尔出生在1933年,在AIG掌舵37年的莫里斯?格林伯格出生于1925年,而巴菲特的伙伴查理?芒格比他们稍大,在1924年出生。这些富翁们出生的年代让他们没有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赶上1929年的大萧条,或者第二次世界大战。

  而战后美国的黄金年代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却是他们成熟的时候。那些在1900年代左右出生的创业富翁很多在1929年的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变故中消失,可能只有约翰?邓普顿爵士和加尔布雷思这样的老油条能扛过这种颠簸,事实也证明他们抗摔打能力真的很强,熬过了上半世纪的几次危机—这两个伟人活的年龄加起来快有200岁。

  在1975年左右,就轮到了比尔?盖茨这帮IT精英大显身手了。这些车库创业者大多出生在1955年。比尔?盖茨、保罗?艾伦、史蒂夫?乔布斯还有埃里克?施密特都出生在1955年,而比尔?乔伊和史蒂夫?鲍尔默分别出生于1954年和1956年。在个人电脑蓬勃发展的1980年代左右,他们正值风华正茂的大好年纪。

  就像巴菲特说的,生在美国繁荣的年代本身就是中了人口彩票,其实这种彩票对于出生在中国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人也是一样,他们开始工作的时期也正是中国财富积累最快速的时期,而且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大的社会动荡,这对于现在活着的中国中老年人来说是令人羡慕的。

  当然,出生在哪个年代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有没有方法改变公司人以后的运气呢?

  很多江湖大师都试图用类似于催财法之类的东西蛊惑人心。比如,住宅要“宅前明堂开阔,视野广,自然心胸宽,抱负大,也才能大展宏图”,或者在客厅里放置一个喷水池。我想这些大师做这种“法术”的时候没有估算北京和上海的房子有多贵,所以这不是理想的属于公司人的改变运气的方法,对房地产公司和装修队来说倒可能有效。                                                                   

  以下是被调查的公司人和我听说的一些据说能改变运气的方法,既然能改变运气也就能改变财运,不过但愿这些方法不会使本文堕落为一篇成功学的文章。

  和运气好的人在一起

  这很重要,要和幸运的人在一起,那样你也会变得幸运起来。这个逻辑比较简单,如果运气是有记忆的,那么一个幸运的人会在挺长的一段时间都有运气,那么你和他在一起并且关系友善就也会受到运气的眷顾。如果某个人财运很好,他往往也不会太计较给与周围其他的人一些照顾—当然这不包括,那些斤斤计较的老式的理财者,他们每花去一分钱都会算边际效益—所以庸俗一点讲,如果寻找配偶也别找那些貌似怀才不遇的怪癖人士,他们如果真的怀才不遇,那说明他们很可能是倒霉蛋,如果不是,那他们基本上是什么也不会的欺世盗名者。

  对未来更有期望

  对未来更有期望总会让人更加幸运,这是研究幸运人群长达十年的理查德?怀斯曼总结的,看来可能有一定道理。有期望的生活相比没有愿景的生活,前者会有更好的心态去迎接幸运。虽然幸运者总是少数,但是有更多期望总会比行尸走肉们幸运,因为他们对幸运还有感觉,幸运来的时候还能抓住它。

  凭直觉生活

  这个经验就有点悬,这也是怀斯曼总结的,我对它有点怀疑。因为怀斯曼和他的团队用十年的时间总结的只是幸运之星们的行为,而不幸的人中也可能有很多凭直觉做事的人,他们的结果可能比一般人更加不幸,特别是在财运方面,因为交易成果往往与直觉相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股票交易中,凭直觉做事的交易者往往是输得最惨的。也许直觉型幸运者更多只会出现在原始社会。

  做有目标的幸运者

  美国的研究机构对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做过这样的试验,他们把最有目标的毕业生分在一组,另一个对照组是最没目标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具体应该做什么,只知道应该找个工作糊口。在20年后有目标组和无目标组成为百万富翁的比率是19∶1。在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第二次见面长谈时,他们也确认过这个幸运法则,巴菲特问盖茨,最重要的是什么?盖茨回答:“我想应该是专注。”

  因为专注所以会繁忙,而不够繁忙的人往往会装作比较忙,这也说明人们从基因里有对专注的向往。而假装比较忙的行为,应该要予以挞伐,可以简称“装B”—这是装作Busy的意思。

  坚持下去

  根据随机漫步理论,如果人永远不死,每个人的幸运指数就是一样的。但如果一个人不够坚持,那么他的幸运指数就要降低。假设有一个幸运的投资者,他的投资收益在-5%35%的可能性是95%,这样的投资收益应该已经大大战胜了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把判断时间缩短到一个月,那么这个幸运投资者获得如此收益的可能性就会降到67%,如果把衡量时间降到1天,这个投资者获得上述成绩的可能性则只有54%,这样一来,一个幸运的投资者由于不够坚持已经和一个赌徒的差别不大了。

  不放弃博取极小概率事件

  不放弃博取极小概率幸运事件的机会也就是给了幸运一个机会,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这也会是改变你财运的一个方法。对这种事件不放弃的公司人投资者,也是不会放弃冒险的那种人,冒险性就像做菜时的盐或者胡椒,不能没有,当然也不能太多。

  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能喜欢上自己的工作本身就是件小概率事件,我猜有80%9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无所谓,或者是为了糊口。这也许是社会分工的一个后果,在原始社会喜欢自己那份工作的人应该要多一些。在这次调查中,公司人普遍认为喜欢自己的工作的人会更幸运,也许能喜欢自己的工作本身就是件幸运的事。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