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微软之重:共创中国良好创新生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1日 17:48  中国科技财富

  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更重?这个问题是初中物理学的考题。你一定会想到这不是一种纯粹的质问,而是在考辩问题背后隐藏的某些东西。当比尔·盖茨成为美国学者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中叩问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典型案例时,我们是否还记得“要想改变世界,就来微软”的语词。

  “天子无私事,宰相无小事”。微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企业,其举手投足早已暴露在媒体和大众的众目睽睽之下,近期微软的裁员也更是受到普遍关注。

  “Bing”,作为微软全球搜索服务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软全球搜索品牌中文名称为“必应”,6月2日这一全新搜索引擎正式上线。此款搜索引擎以全新姿态面世,无疑将带来新革命。此次“必应”搜索的推出,融入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英库、对联、人立方等创新技术。微软搜索亚洲技术中心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热点的专题搜索内容,都是中国市场所独有的。

  除此之外,对于本土企业来讲,微软之重在哪里?近日,在亚洲研究院,身为该院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总监的田江森博士接受了中国科技财富的专访。

  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更重?

  微软之重:共创中国良好创新生态

  ——专访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总监 田江森博士

  文/本刊记者章勇

  正像某些观察家所言的,可能直到现在人们才能最终理解微软并不收购雅虎的真正原因。无论是热心观众,还是战略投资者,经过长达一年的等待,那场曾吊足胃口的世纪并购,以微软自行推出搜索引擎“Bing”,而告一段落。

  早在今年1月,微软与新浪便签署了一项有关“中文对联生成器”技术的专利许可协议。它是微软集团亚洲研究院(MSRA)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尖端创新之一。此项专利授权将增强新浪在中国市场提供创新性移动增值服务的能力。

  作为世界一流的计算机基础研究机构,微软亚洲研究院以不懈的努力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还在探讨着将自身融入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大潮,以崭新的技术样态助推本土企业实现共赢,共促中国创新生态的完善。

  正像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说的,十年前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创建,直接铸造了今天近2千人的中国研发团队。微软亚洲研究院除了继续扮演着对微软公司出售最前进的研发成果重责大任以外,也是微软对于中国承诺的重要的部分。通过与学术界、工业界,以及政府部门密切的合作,共同提升中国技术的创新水平与人才培养。

  “如今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成为微软在海外最大的研究机构,拥有近千项专利,在国际著名学术会议发表了近3000篇高质量的文章,约有260项技术转移到微软内部的产品中,我们也对外授权了20项专利技术,并孵化出微软工程院、微软搜索技术中心等重要机构。”2008年微软亚洲研究院10周年庆典上,洪小文语词激昂。

  作为为中国企业方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帮助广大新兴创业型企业快速、高质量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帮助合作伙伴持续创新、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有效节省成本、降低市场风险并实现持续发展的微软技术创新中心,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作为把亚洲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技术创新总监的田江森,他的言语中更多表现出的是自信和坚强。

  田江森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在纽约城市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在AT&T贝尔实验室时在UNIX上的开发工作。在SpaceLabs Medical从事病人信息研究和管理工作5年之后,他进入了一家美国西雅图创业公司bSQUARE的高管团队。2004年他正式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两年前,具体负责技术转移的工作,按他的话说,就是负责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

  技术转移探索,成败都英雄

  “我现在的角色是主管技术转移的技术总监,怎么说呢?简单一点,研究院里大部门研究员,我称之为竖向的。比如,分管图像、网络、数据挖掘是纵向的。我自己是做平台、横向的、工程的。研究员有很好的点子,但他们对工程不太理解。按组的话,现在我们负责微软技术转移,是研究院里最大的一个组。研究院很特殊,它可以影响到微软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技术转移工作,就是研究院里最新技术和产品部门的粘合剂。”田江森对记者说。

  “ider有很多阶段,就当前来讲,在美国,每个大学都有一个管理技术转移的部门机构。因为教授、研究者们每年都有很多知识产权的东西出来,他们想得很远,站得很高。一般来讲要让这些想法变成产品,靠他们自己是很难的,而且学校也不会让他们去做这样的事情。那么技术转移的问题就产生了。”

  而对于早已在国内形成热议话题的技术转移的概念,田江森讲述了其在国外的听闻。他说:“技术转移的问题在科技行业、学术界已经盛行了很多年了。技术转化的问题现在来讲,像大学,每个学校的解决方案都不一样。我在美国的一个会议上,和相关的教授们探讨过这样的问题,但学术上没有这样的专科研究,其实很多大学和公司都在做相关的探索,积累经验,这其中也是成败都有。比如以前的施乐,他们当时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做得非常好,当时世界上一流的科学家都出自那里。但并没有注重技术转移的问题。而苹果,有很多很好的成果都是受益于他们的研究院。IBM的技术转移就做得很好。所以说,有得有失。那么大学也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做法,都处在探索阶段。我们现在的组,现在就是做这样工作,就是怎样利用最小的资源,能够把更多的技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是我们一直探索的方向和方法。”

  Google正盛,微软亦未“老”

  无论如何评价微软亚洲研究院,我们都无法忽视微软这十年来与中国的共赢。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成功是和中国这十年的成功紧紧绑在一起的。目前有超过300名员工从事基础和应用的研究,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文章。同时把中国带到了技术前沿,微软向公司和同行业贡献了许多创新技术。而且微软亚洲研究院95%以上的员工都是中国人,微软的创新根本上说就是中国人的创新。

  微软亚洲研究院自成立之初,就有着十分清晰的定位和宗旨:“第一、就是做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我们的研究,要在世界前沿,要在最新的、高档的杂志上发表;第二、对产品要有影响。这是当时的亚洲研究院创办人的初衷。那么,技术转移的实质就在第二个宗旨上。”田江森如是说。

  把技术和开发联合起来是一种巧妙的平衡。田江森的团队需要在恰当的时间把研究院里面最好的技术推荐给开发部门,从而和开发部门一起完成技术从研究到产品的转移。在担任微软研究院项目经理期间,田江森有一半时间都用在了协调来自中国的技术向微软产品的转化,没有谁比他更了解微软亚洲研究院对于微软的意义。

  在梦想的大路上,总有新的公司成立,老的公司去掉。一般都说,当今的Google就是年轻的微软,那是否说明微软已经老去?田江森笑着说:“Google,前5年的时候,是不看好的,而现在各方面都做得不错。任何一个技术都是要解决社会和人类的需求。有了需求就有市场,就有钱赚。Google很年轻,微软是否老了?这是一个相对论。Google 十多岁了。微软20几岁了。IBM老了?老和新是相对。

  技术上老有老的好,新有新的好。我们通常不说谁比谁好,更应该关注的是它对社会的贡献,是我们研究院的理念。微软之所以松散,就是百花齐放。微软搜索的东西很多,速度很快,但开始并不做这个。研究院当时就有这些东西,只是没有在生意上体现出来。微软研发的面非常广。公司的稳定性也比一般很多公司好很多。很多东西不会联系到微软的技术层面上,我们的公司还是很看好的。在当我们的股价降到20多块的时候,我也去买了一把。”

  “环境越来越好,通吃是不可能的!”

  田江森把当前微软所能做的对中国创新事业的贡献,形象地概括为是对产业生态的改善。当前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普遍悲观的论调,以及多年来我们在技术转移环境建设和机制创新工作方面的探索和求解,都足以说明,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在新的形式与机遇下将迎来新的转机。

  “这涉及到一个食物链的情况,通吃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从一端吃到另一端,从A吃到Z。想完全占有市场,也是不现实的。现在中国,在硬件方面的食物链,比如深圳就是比较好的。譬如手机的食物链就比较健全,从模板、电路板到样机,很快就出来了。现在中国的食物链发展是很快的,可能有时候还是不够好。相反软件方面的食物链就不够好,好像中国也不愿意做这件事情。产品的东西不好做,做服务的也有很多。在中国,软件这么大一块饼,我们只能选择做某些东西,这说明这个食物链是断的。各方面如果在这个链条上合力做才可能做好的。吃饭也是一样,光吃肉不行,还要吃蔬菜,不然人可能畸形。我们现在食物链里的中国公司是很有意思的。在美国PTOP技术是推不动的,比如企业版的软件和商业化的软件是不能比的。”

  关于人才的问题,田江森也表示,近年来中国的软件工程师队伍已经壮大。微软现在的招聘就不一定要到美国去招,在本地就能解决人才需求的问题,这对中国来讲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技术转出并非微软初衷

  其实在微软内部,技术转移也是很市场化的。据田江森介绍,微软的技术转移最主要的是要转化到自身的产品上去,要首先解决自己的产品化更新需求,然后再转移出去。这是生态平衡的要求。技术转移也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因为技术的协议是双方意向的达成。

  “研究院内部的技术是转移不是卖,研究院的技术不是卖,是转移 ,你也可以用我的东西,也可以买别人的东西。但反过来,就不一定了。我们一直以来,主要的工作是内转,是不考虑外转的。现在我们进行了新的技术许可,做技术转移方面的新的探索。内转和外转是有要求的,因为外转可以换回来报酬,而内转是没有的。标准和目的是不一样的。”

  我们都知道,微软是一家资金雄厚的公司。“技术转移出去的初衷也是为满足本地工业的实际需求,对其发展真正有帮助,我们主要考虑到的是生态平衡。至于说拿出去,研究院的技术,在还没有做得很干净、很完善的时候是技术,不是产品,拿出去有风险,能不能承受得住风险。当时拿出去的想法想了很久。微软并不是为赚钱,不是靠技术赚钱。有几个目的:一是技术的许可——不是卖,是许可。目的是微软公司和所在地区的关系——生态平衡。其实到现在,在很多人的认识当中,微软给他们的感觉是不太好合作。微软就是想改变这种误解,我们可以把很多技术造福于生态,使这个生态以后趋向我们的技术,大家形成一个共享的圈子。这样不仅对我们有好处,对整个生态都大有裨益。生态的建立是我们很大的一个方向。其二,我们的研究许可的,主要是推广技术。因为技术是会浪费的,是有有效期的。把技术往前推,这是我们的一个主项。”

  而对于中国技术需求的层次问题,田江森也指出:“我们的市场需求听专家的。技术上有什么?市场调查的问题很关键。这不是我的强项,做研发的人一般不是强项,他们关注的是技术怎么做得最好。采访前端做市场研究的人,合起来考虑,我们还是以技术为主。但是从我了解的中国创新的技术需求来讲,是不断激增的。有很多中国的朋友就是拿一个东西就做,过于年轻,失败的几率很大。对新浪的大公司来讲,他们很明确地知道自己的需求,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这种需求。需求的层次问题,我觉得主要还是技术主管人的成熟度,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层次。”

  微软技术转移探索新模式

  据田江森介绍,目前微软的技术转移主要有三个模式。一种是合作,首付,先给一笔钱。如果技术项目很大,很有市场价值,微软会组织专家评估,根据情况来定。技术交付以后,下一步,在运作的时候会涉及到分成的概念。

  另外一种,创业模式。在中国还没做到这一点。美国有几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并不一定要钱,但要公司的股份。大的技术可能变成一个公司。我们把技术给你,我们出技术,还会请相关的投资商。微软会进行技术入股,一般不会控股。因为微软不想去经营这个东西。而关于技术本身的时间性问题。在相关的技术协议里会有时间限制的问题。没有无期这一说,法律上的规定不是无期的,不然,是很危险的。一般的情况是六个月,或者一年。另外还有更大的模式,那就是大公司的之间合作,专利卖给它,或者用以交换。

  据田江森介绍,目前三个模式,都有相关的美国案例。这在微软的网站上可以查询得到,诸如诺基亚的专利授权;创业公司“人族”的专利许可;新浪和空中网的协议等。

  “主要的考虑是助人为乐。”技术拿出来用,大众受益,主要用于增进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是有偿的。但田江森指出,收益不足以偿付其成本。如果技术是免费的,就无人问津了,这是中国的习惯。至于现在的收入状况,微软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现在收益情况还不能计算出来。现在市场的信息也还不是很了解,技术对路很重要。

  “事情需要一件件谈。我们对市场还不了解,这是事实。我们也不想去做他们的事情。我们有什么技术可以提供,不是针对市场去做开发。一直以来,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将技术转移到微软的产品当中。对外,我们还在探索阶段。我们不会把所有的技术都拿出来。同时,技术是否可以拿出去?我们是否有能力支持我们的客户?还要看市场的反应,有很多这样的因素需要考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