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西南北与两岸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7日 16:58  《新华商》杂志

  文/特约记者 申晓青

  海西战略的提出,需放眼整个大中华经济区来考量才能抓住其政策深意与长远愿景

  一向嗅觉灵敏的温州商人,很早就捕捉到到海西经济区发展的机遇。据统计,2003年以来,温州市已有5万多人、300多家企业在福建宁德各县市落户,总投资超过200亿元。

  随着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一声槌响,酝酿5年的海西战略终于定案。兴奋的绝不止福建人。

  海西上升为国家战略了,几乎同时提出的“海峡经济区”也让台湾增加了更多期待。而放眼全国,由于这东南一隅的补白,沿海一“纵”与沿江一“横”的中国区域战略“T型”布局亦初步告成。

  因此,专家认为,海西战略的提出,需放眼整个大中华经济区来考量才能抓住其政策深意。

  区域设想升位国家战略

  2004年初,福建省正式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引起海内外瞩目。在其筹划中,海西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了浙江温州、广东潮汕、江西赣州等相邻地区,东接台湾,南北承珠三角、长三角。

  福建具备“山、海、侨、台、特”等多种优势。山海资源得天独厚,是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拥有厦门特区。不过,它长期以来又被当作“战备重地”,受台海局势阴晴不定的制约。此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条件,也造成发展腹地受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福建渐渐成为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相对洼地”。

  分析人士指出,要从“边缘化”中突围,福建急需在新的形势下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于是便有“海西”设想。在此之前,还念过“山海经”,欲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发展思路一步步地探索、完善。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认为,这表明福建开始致力于改变过去20多年着眼于本省行政区划内经济建设的“行政区自我崛起”的发展路线,开始走以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发展路线。

  在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及《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发布之前,中共十七大报告、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和六中全会的决定,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都曾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就是说,海西最终明确升位为国家战略,中央早有腹稿。

  在此之前,作为海西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省并未坐等中央政策,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力促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区的总体实力。

  以交通为便,从2004年起,福建连续开工建设温福、福厦、厦深、龙厦、向莆等5条铁路。“仅这几年动工建设的铁路,就比福建此前铁路总里程都要长。”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研究员称。

  过去的5年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的5年,福建省生产总值从6053.14亿元到首超万亿,达到10863亿元;财政总收入从622.76亿元到突破1500亿,达到1516亿元;海洋经济总量进入全国沿海省市第3位,海峡西岸经济区渐成规模。

  这一次,国务院明确提出从七方面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副巡视员邹勇说:“国家出台支持海西的政策文件,将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也将在海内外产生积极反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T型”格局告成

  此番国家确定战略规划,要将海西建成“服务周边地区发展的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构建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海西将形成横向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纵向辐射到台湾的“T”型格局。

  观察人士认为,凭借优惠的政策优势和自身的独特地位,处在“T”型格局枢纽位置的海西区,成长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后大陆经济增长新一极,为时不远。

  海西一棋,堪称是中国近年来区域布局的关键一着。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已15年的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求浦东新区“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全国改革起示范作用”。

  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正式宣布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明确天津滨海新区“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珠三角区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赋予珠三角发展更大的自主权,为全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继而于5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为深圳发展重新定位,允许深圳在四个方面“先行先试”。

  各自奉着“先行先试”权,沿海、南北一“纵”改革引擎部署完成。

  “东西”方面,东部沿海先行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在过去三十年中相继确立。

  2007年,“沿长江经济带”的四大城市群(圈)相继获批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年6月,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2月,国家发改委又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新华社引述分析人士观点指出,从南到北的沿海“一纵”布局和沿长江挺进内陆的“一横”布局相结合,构成“T”字形改革引擎格局,意味着国家改革开放战略从南到北的战略推进和从东向西的纵深发展,也意味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将形成东中西部齐头并进的试点格局。

  而在台湾战略学会秘书长王义看来,“T型”布局并非一开始就成竹在胸,其实是经过变化的。

  他表示,中国大陆政府追求经济发展的战略思维,过去以来一直受到邓小平主张“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的观念所影响,在幅员辽阔的限制下,经济发展必须有区域性的规划以及优先顺序,并通过梯度递移的效应带动内部区域的发展。1980年代把重点放在珠三角,并以香港为主要窗口。1990年代把重心转移到长三角,以上海浦东为龙头。2000年以后,为了配合北京奥运的举办,发展的重心又放在北京。

  然而,由沿海先发展起来再带动内地发展的战略思维,几乎是脱离不了由东向西递移的思考面向,使得沿海地区的发展也自成一个区块,缺乏连结性的发展效果,这就使得沿海地区本身也产生了不均衡发展的恶果,能够释放带动内地发展的能量自然有限。

  就以福建省为例,由于过去多年两岸关系的紧张与僵持,中国大陆政府不敢把过多的资源投入到福建省的建设,全省除了厦门被列为特区,而有较优势的发展条件之外,其他地区可以说是工商不兴、人口外移严重,尤其是福州市变成沿海省份发展最落后的省会。

  王义指出,这次正式推出的“海西战略”,不只明确定位作为台湾制造业发展的腹地,也有期望承接珠三角与长三角发展能量的理念,这种改变中共原有的“东西”发展观,并向“南北”扩展的战略思考,无疑是一种进步的想法,未来在台湾参与发展下,一种新的“立体发展模式”,必然会创造大陆发展的新模式。

  从“海西”到“海峡”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对海西战略的第一项定位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副所长唐永红认为,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下,海西区有望从三个方面着手对台特殊政策的“试验”:

  第一,两岸经贸自由化与一体化的“政策试验”。在一个条件合适的区位建立一个遵循WTO原则的、境内关外的综合型自由经贸区。

  第二,推动两岸产业合作集聚功能的“政策试验”。内容包括:构建闽台产业对接合作聚集基地,积极承接台湾现代产业转移;以行业对行业、园区对园区、县市对县市等多种方式,促进闽台产业对接合作;等等。

  第三,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合作服务功能的“政策试验”。在福建全省范围内建立人民币新台币清算机制,推动在福建设立“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促进福建成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海西作为两岸关系“实验场”的作用有目共睹。其实,在海峡东西两岸,还有更大的设想。

  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民革中央关于构建“海峡经济区”的提案引起强烈反响。民革中央强调,最终构建的“海峡经济区”,不仅将为台湾经济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将推动祖国大陆沿海地区形成完整的经济发展圈链条,使“海峡经济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等之后的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

  观察家指出,“海峡经济区”论述之前多见诸于学界讨论,今次首次由民主党派中央以大会发言形式宣介,意义非同凡响。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说:“事实上,福建省2004年初提出并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就是指向海峡经济区。”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吴能远表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长远发展目标,是包括海峡两岸的海峡经济区。在目前两岸的现实情况下,先建设好海西,再谋求与海峡东岸的衔接,是务实而可行的方式。

  而去年的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林嘉  更是递交《构建“大中华经济共同体”》的提案,建议海峡两岸四地组成“大中华经济共同体”后,台湾海峡可由两岸共管,共享经济效益。同时,金门、马祖、澎湖列岛及福建平潭、东山等数百个岛屿可发展旅游业,发展第三产业,成为世界有名的旅游胜地。

  对于如何建立的问题,林嘉  建议,给予海峡西岸经济区特殊政策,率先与台湾构建“大中华经济共同体”试验区。

  马来西亚评论员李惠群对此曾回应,“大中华经济共同体”建议与其“大中华愿景”不谋而合:通过经济融合利诱引发政治共同体的缔结,成为政治共同体的催化器,以民主,法治,自由,和谐,环保(生态)为本,经济民生为载体,相辅相成,扮演“大中华政治共同体”的引路者。

  去年5月马英九执政台湾以来,两岸关系开创新局。在此背景下,对此次海西战略正式定案,李惠群欢欣指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为大中华经济共同体的先头计划,向大中华愿景,先拔头筹挺进。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