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会遭遇滞胀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5日 17:52  《小康·财智》

  就在人们对通胀通缩问题争论不休的同时,社会上又出现了另一种风险预警:滞胀要来了!

  顾名思义,滞胀就是指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问题更加严重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也加大。那么,到底会不会出现滞胀呢?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周春生乐观地告诉《小康·财智》记者,“滞胀发生可能性很小。目前没必要太担心,因为经济没有恢复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下,恶性通胀出现的可能性也不大,经济没有恢复说明需求还是不足,产能过剩就实际上对通胀起到了一定的制衡作用,如果物价上涨,我们就可以相应地增加供给。滞胀的风险需要警惕,但是不需过度担心。”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中国经济将进入滞胀状态,近日,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他依然坚持了这种观点。

  在王建看来,目前的通胀预期和2006年出现的通胀原因是一样的,一是因为人口增加,而土地不能增加,导致粮食价格不断上涨,从而推动了整个物价上升,虽然近几个月的CPI指数在下降,但是粮价却一直保持在5%的增长水平,并且也没有因为粮食丰收,粮价就出现下降。二是输入性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造成输入性通胀。对于全球经济没有好转,大宗商品价格就无法保持长时间上涨的论点,王建予以了否认,他分析称,大宗商品期货化,使它变成了一种金融泡沫,它的价格变动更多的受到国际资本运作的影响,而不是实际的供求,否则无法解释近几个月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

  “从今年特别是二季度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又开始涨,这个涨甚至可能持续到年底,估计到第四季度CPI应该是在4%以上。通缩是一段时间的,而通胀是一种结构性和输入性的,它和货币量的大小不是一个直接地观念。”王建称,用国内货币政策收缩,抑制通货膨胀,是发挥不了预期作用的,在去年通胀问题比较严重的时候,政府实施了那么大力度的政策,甚至把经济增长都压下来了,但还是没有解决通胀问题。

  “造成通货膨胀的两个因素都不是国内货币政策可以控制的,而中国经济增长离不开外需拉动,全球经济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恢复的话,中国的外需就无法恢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就不足,经济就会下滑。而国际资本在实体经济领域赚不到钱的时候,就会流向虚拟经济,去炒期货,炒大宗商品,这样就加重了由输入性原因带动的通货膨胀,这两个原因就构成了一个滞胀的格局。”王建说。

  对于通货膨胀不会发生在经济萧条时期的说法,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也予以了否认,他分析道,唯一能够抑制通胀的,是低迷的全球经济中存在的过剩产能,但是许多过剩的产能,像汽车行业,因为未来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需要一劳永逸地被消除,解决通胀的方法是重组供需双方,而不是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明年,通胀预期将变得明显,可能会导致利率上调。各国央行可能被迫上调利率,但是措施速度和力度可能不足,难以切断通胀产生的动力,滞胀将最终接管一切。

  争论仍在继续,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正如茅于轼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经济这个东西,不同的判断都有他的理由,但是各种因素的力量有大有小,很难判断准确,最后究竟谁估计得对,谁估计得错,不是说他们的理由错了,而是各种因素力量的大小估计不太准确。现在还很难判断,未来究竟是什么。”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