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入境先问俗 跨国经营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5日 15:21  《企业文明》

  文 / 任 真

  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异国他乡开展经营活动。与此同时,各种风险也如影随形,如果不能有效识别与防范,必将导致经营活动的失败。

  俗话说:“入境先问俗,鸡鸣早看天。”对于有志于跨出国门经营、做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来说,这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可谓简明、重要而又有效管用。

  此“俗”此“天”,用管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要进行风险识别与风险防范。其内容不仅仅指目标国家或地区的风俗、民俗、习俗和自然环境,还包括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法规、商贸规则、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更替、党派生态、文化传统、社会治安、汇率利率变动等各种因素。跨出国门讨营生,只有这些“俗”问明了、“天”看清了,国际化经营的机遇才能抓得准、风险才能避得开。不然的话,人生地不熟,就可能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险上加险。

  对跨国经营企业来说,要想取得国际化的成功,必须问的“俗”和必须看的“天”有许多内容。本文仅从政治、经营、文化方面作简要分析。

  政治风险的识别及防范

  在跨国经营过程中, 由于企业与东道国的目标冲突,或者企业运营与东道国政府的某种规定冲突,从而引发企业经营的政治风险。

  所谓政治风险,是指东道国国内的政治事件给跨国经营的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这些事件通常包括:东道国的政权更替、社会动荡和暴力冲突,东道国与母国或第三国的关系恶化等。

  一般来说,政治风险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由一个国家的主权行为引起,与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政策和行业措施等国家行为有关。例如,一个国家的国有化措施,对外资的征用和没收,或者因外汇管制造成投资者利润无法汇出等风险。二是由投资者无法控制的社会、种族冲突、宗教和内部纷争等非自然因素造成投资者的经济损失。三是由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歧视性措施造成投资者的损失。

  政治风险按风险的大小程度则可分为以下四类:

  非区别性干预:指东道国政府为了实现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目标而采取控制在本国外资企业的干预措施。其包括:(1)要求外资企业建立某些基础设施;(2)规定在其国内的外资企业的领导人或管理人员由本国公民担任;(3)确定有利于东道国税收的转移定价政策;(4)要求外资企业产品在当地的销价不能高于某一水平;(5)规定外资企业使用东道国当地的零部件;(6)要求外资企业支付社会和经济上的附加费等。

  区别性干预:指东道国政府为削弱外资企业对本国同行业的竞争力,维护国内企业保持一些优势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形式有:(1)仅允许合资经营,且合资企业中外国投资者所占比重不得超过规定的限度;(2)对外资企业征收附加税和附加的公共产品使用费;(3)在法律上歧视外资企业,公开或半公开地支持国民对外资企业的抵制活动;(4)误导外商投资效率不高的产业等。

  歧视性惩罚:指东道国政府采取强硬的干预措施使外资企业处于无法赢利的状态,迫使其破产。其形式有:(1)东道国政府冻结外资企业的资金汇出并逐渐蚕食其资产;(2)征收高额税收或其他费用使其根本无利可图;(3)有意拖欠合资款项资金到位时间,延误工期;(4)宣称前届领导人签定了不公平的特许协议而拒不执行协议,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剥夺财产:指东道国政府对外资企业的资产实行征用或国有化。按照国际法,征用是主权国家的正当权力,但它必须以公平的市场价格、可自由兑换的货币给予被征用企业的投资者及时补偿。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充分、有效和及时的补偿通常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旦企业被征用,投资者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国有化则指东道国政府对某一行业的所有外资企业进行有偿接管或无偿接管。例如:1980年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后推行大产业国有政策,包括那些含有外资的工业,给法国商务环境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外商利益因此受到巨大损失。

  为了有效防范政治风险,一般采取四大策略进行管理。

  预防性策略:指企业在从事国际化经营前,对东道国的政治风险进行评估,了解东道国政府有关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及进行投资保险。其方法有三:1。评估政治风险。如:实地考察法、听取专家意见、概率分析法和利用国际政治风险评估体系等。《欧洲货币》杂志定期向经济、政治、社会、外交、宗教等方面的著名专家征求各国的诸多政治或与政治有关的风险意见和看法,请专家对各个国家政治风险的3项重要指标(分析指标、信用指标和市场指标)打分,每项指标还有许多分指标,如:分析指标可以分为债务指标、经济状况、政治稳定等3项指标。《欧洲货币》杂志每年都要公布国别政治风险排序,因此,中国企业在从事跨国经营时可以从该杂志各年公布的材料中,找到目标东道国政治风险的变化情况并预测其政治风险。2。了解财政金融政策及特许权协定。3。投保政治风险。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外国私人投资公司(OPEG)和英国的伦敦劳埃德公司。美国外国私人投资公司对美在海外的私人新设的公司或新扩建企业,由于被征用或国有化、货币管制、战争、革命、起义等原因而遭到的损失进行赔偿,保险额一般在投资额的90%以内。

  分散策略:指企业在海外正式投资营运后,可采取雇佣当地人员参与企业的管理、实行融资多元化、控制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与多个国家的不同企业共同合作、。控制产品的营销渠道等策略分散,减少和降低政治风险。

  补救策略:指一旦政治风险发生,企业可采用做好谈判工作、争取支持、诉诸法律、放弃资产所有权、争取与东道国政府签订管理合同等补救措施来减少政治风险带来的损失。 

  政治风险是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经常遇到的一种风险,不仅发生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在发达国家也时常发生,因此不可不防。

  文化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文化风险就是指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由于文化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使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相背离,甚至导致企业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如:上汽双龙的失败,中韩企业文化难以兼容以及双龙工会的阻挠无疑是其重要原因。

  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之中,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文化误解、文化冲突有时会危及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对文化风险的正确认识与系统分析对于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而言,国际化经营中的文化风险具有客观性、双效性、复杂性和可控性的特点。 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文化交汇过程不同阶段采取恰当的文化策略:

  在文化冲突的潜伏阶段,要做到不被人们早期对待文化差异的乐观态度所蒙蔽,重视文化差异以及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制定有力措施防止文化差异向产生破坏性冲突的方向发展。

  在文化冲突的爆发阶段,要在坚定跨国经营信心、理性对待文化冲突的同时,不畏浮云遮望眼,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扭曲、放大,通过及时沟通化解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怀疑、误解、排斥以致激烈碰撞,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促使企业经营决策的执行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在文化冲突的缓和阶段,要及时总结人们应对和处理过往文化风险事件的经验和有效的方法,采取措施引导人们对于文化差异有正确的认识和预期,鼓励人们更多地以理解、体谅的态度去分析出现的矛盾与冲突,更加理性地审视不同文化的优劣,做到在相互比较中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在文化的融合创新阶段,进入这个阶段,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渗透,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精华,甚至融和创新,在组织中形成具有特色的新文化。此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和巩固这种融合创新的势头及其成果,并使之融入企业的新体制、新机制之中,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跨文化优势,使企业的经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使企业跨国经营更加得心应手。

  文化风险各阶段的划分不是泾渭分明的,各阶段的文化策略也不能截然分开孤立运用,而应坚持系统思考、统筹兼顾、有的放矢、灵活运用、务求实效。

  实践证明,在跨国经营过程中,有以下四种形式的文化风险较易于发生,因而更加需要引起重视。

  其一是沟通风险,即由于文化沟通障碍和沟通误会而导致沟通失败的风险。 如:中国企业职工加班加点一直是工作积极的表现,而西方国家则视职工加班加点为违规或无能的表现。

  其二是种族优越风险,即由于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心理取向不同,来自一种文化的人具有较强的种族优越感,相信自己的行为方式优于他人,有偏见地对待异族文化而产生的风险。如:一些国际化企业在海外采取与在国内相同的方式进行经营 ;不能改造产品以使其适应特定市场的特殊需求;将利润全部转回国内而不再对所在国投资;让那些在国内干得很好但却没有国际经验的管理者充任海外企业要职等。

  其三是管理风险,即由于不同文化导致的管理风格的差异以及由于不同文化的管理人员之间和员工之间不能建立起协调关系而带来的管理失败的风险。

  其四是商务惯例与禁忌风险,即在商务合作中由于习惯、方式的差异而导致交易失败以及不同文化对特定事物或现象的好恶差别而导致营销失败的风险。如:很多西方企业在打高尔夫球时谈论业务,中国企业更喜欢在酒桌上谈生意, 而德国人将商务和家庭生活区分开来,很少在下午5点以后做生意。

  对于跨国经营中文化风险的正确认识及全面了解,是进行国际化风险分析、风险测度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必要前提,对于将要或已经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树立文化风险观念、提高应付文化风险的能力、制定科学的国际化决策不可或缺。

  经营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赢利水平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的风险。经营风险的产生,源于对实现目标和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行动,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受阻或迟滞,产生企业价值变动不确定性。

  也有学者认为,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由于战略选择、产品价格、销售手段等经营决策引起的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特别是企业利用经营杠杆而导致息前税前利润变动形成的风险。

  一般来说,经营风险可以从财务方面和非财务方面进行分析。从非财务上分析,导致经营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如:发生灾难性危机事件影响生存能力及经营状况;市场竞争及其替代性产品或服务的影响;金融市场波动;行业特定风险;无法获得所需人力资源;法律风险;法规及特殊监管的风险;无法达到股东期望而引致股票价格下跌及一系列不良后果;由于社会或文化背景差异而产生的经营风险;政治风险;内部组织体系和工作事务流程的风险;信息技术产生的风险;员工诚信等方面的风险;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风险,等等。从财务上分析,导致经营风险的因素有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等等。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在全面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种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海外投资风险。今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提出谨慎投资的要求,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针对海外投资并购;二是一些高风险投资,比如金融衍生品之类;三是央企主业经营之外的发展战略投资项目。而这三类投资风险中,海外投资风险尤为突出。如中铝对力拓的首次大手笔投资即遭“滑铁卢”。2008年1月31日,中铝联合美铝以每股约60英镑的价格,获得力拓集团9%的股份,耗资140.5亿美元(其中,中铝出资128.5亿美元)。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形势急转而下,仅仅过了10个月,力拓股价已暴跌75%,加上英镑的汇率大幅贬值带来的汇兑损失,中铝差不多损失了750亿元人民币,成为近年来“出海投资”代价最惨重的一次。中国平安对富通的230多亿元投资只剩下零头,中投投资黑石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另据美国经济学家Brad Setser“测算”,我国外管局在海外的股票投资损失可能已超过800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5 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09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1 461亿元的3倍多。 这无疑对急于出海“抄底”的公司敲了警钟,风险防范不可忽视。

  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衍生品风险。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多家央企爆出金融衍生品业务巨亏。中国远洋所持FFA(远期运费协议)约有40亿元浮亏。东方航空航油套期保值公允价值损失约62亿元,国航燃油套期保值合约截至去年底公允价值损失也高达68亿元。截至今年1月初,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及上海航空等3家国有航企金融衍生品的账面亏损总额已经达到131.7亿元。此外,还有江西铜业等企业也因套保造成重大损失。对此,国资委副主任李伟强调,国有企业要从事衍生品业务,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要严格合规,二是要目的明确,三是要确实弄懂,四是要控制风险。国资委也不断警示央企在金融市场控制风险,只可套期保值,不可投机,应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

  2008年,由于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大幅波动,中国中铁公司在境外以外币形式存放的H 股募集资金产生了较大汇兑损失,公司在期初持有的外币资金为209亿元,到期末外币资金总额缩水为165亿元,缩水44亿元左右。中国铁建同样也受到了汇兑损失的影响,2008年公司H股募集资金和海外业务发生汇兑损失达8.50亿元。

  信用风险。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我国企业海外逾期应收外汇账款高达数百亿美元。由于缺乏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和方法,有些企业被外方欺骗,如:长虹彩电业务尚未尝到国际化的硕果便遭到了美国经销商APEX数十亿元的巨额诈骗。许多企业片面追求贸易数量,忽视信用管理,尤其是忽视对老客户的信用管理,致使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流动资金紧张,最终利润得不到保障。据统计,80 %的企业拖欠是由老客户造成的。而且,老客户一旦发生拖欠,企业往往碍于过去良好合作的原因,不愿意对老客户立即进行追讨,因而错过了最好的追讨时机。当企业醒悟时,其客户的经营状况已经严重恶化,甚至停产、破产,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信用风险的防范与转移,建立系统、规范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严格坚持事前控制——客户资信管理制度、事中控制——授信业务管理制度和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企业资源位个人化风险。企业资源位指在广义的资源空间中,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系统能够实际和潜在利用、占据和适应的广义资源。企业资源位个人化是指企业的核心资源转化为个人所有。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形成了上万亿美元规模的境外国有资产。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累计对外直接净投资超过1 700亿美元。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海外环境的复杂性,境外企业存在产权关系复杂、变通操作多、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加之国企境外产权管理制度整体不健全、境外投资存在无序竞争、管理人才缺乏、考核体系有待完善及派遣人员薪酬待遇等问题,以及海外资产的存量方式多样化、投资方式多样性、产权关系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增大,任何一个环节把关不严、不细,都容易形成国有资产的“出血点”,给寻租者带来自肥的机会。境外企业由于天高皇帝远、管理链条冗长而鞭长莫及,给某些人将企业资源位化为己有以可乘之机。对此,国资委正在酝酿规范央企海外产权,争取年内出台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管理的指导意见。凡有海外资产的企业对此种风险都应予以重视。

  行业风险。即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基于母国和东道国所涉足行业与市场的各种不确定性,如市场竞争风险、产品市场风险、原材料市场风险、行业技术风险等。2007~2008年以来,我国许多企业先从国际市场高价买入并囤积原材料,形成大量高价原材料库存,之后因市场形势急转直下,又形成大量产成品库存积压,以低价销售产品,在高进低出的双重挤压之下,使企业经营陷入严重困境甚至危机。由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经验严重不足,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在品牌、科研、生产、销售、物流、成本控制、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距,故国际化经营的风险也较发达国家的企业更大。 因此,要加快全球化进程,中国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从文化、历史、政治、法律、社会角度深入理解外国商业环境和外国企业的思维理念以及发展脉络,力求做到知己知彼,以最大限度降低跨国经营的风险。

  必须看到,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对国际风险的认知、识别机制的建立、防范与规避能力等方面都相对滞后。因此,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应逐渐培养成熟的风险意识,积极研究内外界因素的变化,及时主动地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风险蕴藏的潜在损失,甚至实现风险向收益的转换,从而有效地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当前尤其要特别注重培养和选拔熟谙技术、外语、经济商务、涉外法律和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高新科技、法律、财务会计等知识的专业人才,组建一支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队伍。

  怎样走稳国际化经营之路

  文 / 本刊编辑部

  改革开放30年,在一定意义上是我国经济和我国企业不断迎接全球化、融入国际化浪潮的30年。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时代正在到来,或者已经到来。

  在改革开放中逐步踏上国际化征程的中国企业,其国际化经营最先主要是也只能是“引进来”为主,“走出去”国际化的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大多实力不强,且“走出去”也主要以产品出口(直接出口或者间接出口)为主,能像中兴通讯、万向集团、华为公司、海尔、联想等企业那样参与国际并购、国际投资并成功经营的企业还很少。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占世界GDP的比例约6%左右,但参与国际并购、国际投资的比例却只有2.5‰。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尚处于较低的阶段和较低的水平,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空间十分广阔,大有作为。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爆发出跨出国门、“走出去”参与经济全球化、经营国际化的巨大热情。这种热情因为加入WTO过渡期的逐步结束,更因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造成的国际资源价格、资本价格的大幅度下降而被充分激活,“抄底华尔街”、“抄底海外资本市场、资源市场”的呼声此起彼伏。的确,百年一遇的危机造就百年难遇的机会。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在抓抢国际化的机遇的同时,国际化的风险也如影随形,在悄悄地向我们逼近。

  事实证明,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走得并不顺畅,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重重困难。如:TCL在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以及并购阿尔卡特手机后,却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现象;长虹彩电业务更是尚未尝到国际化的成果便遭到了美国经销商APEX高达数十亿元的巨额诈骗;2004年9月西班牙东部小城埃尔切所发生的我国鞋城被烧事件,以及在此之前温州鞋在俄罗斯、意大利、尼日利亚等国被查抄、查扣事件;中海油竞购尤尼科、华为并购3COM的功亏一篑;等等。已明显地体现出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所面临的政治风险。继“中航油”投机期货巨亏事件之后,三大航空公司在2008年因套保导致的巨大亏损和两铁集团的巨额汇兑损失,中铝收购力拓失败更是把国际化经营的风险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中国企业而言,向国际化进军是一场没有经验的战斗,如何做才能取胜?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拓展对外开放广度与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并列,作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五大趋势之一。因此,国际化既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必须修炼的必修课。

  首先,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要认真研习诸如国际市场准入课题、全球化规则课题、市场网络和研发网络的构建课题、文化与法律课题、知识产权与标准等课题,不断提升自己正确解答这些国际化难题的能力。

  其次,中国企业需要在国际化经营思路上改变过去对规模制造、价格竞争的过分依赖,不断修炼和改善企业组织和员工的心智模式,以对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和自主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提升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又次,中国企业需要在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优化企业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基础管理上下大功夫,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练就过硬的国际化经营的筋骨。同时,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建立和健全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经营风险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管控、风险化解机制,不断提高企业抓机会避风险、化危为机的能力。

  最后,中国企业需要修炼提升自己的全球化素养,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国际化经营理念选人、育人、用人,打造能开拓国内国际两种市场、整合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国际化经营团队。

  总之,国际化征途不可能一蹴而就,国际市场需要坚持不懈地开拓和耐心细致地培育。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必须认真学好国际化这门必修课,才能走稳走好国际化经营之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