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判断是否通胀,还有一个参照,就是多数人手里的钱是否真正地增加了许多,商品是否出现了明显的供应不足。
金融危机冲击全球已经近两年了,特别是始作俑者美国,政府救市的方法无非是向各个濒于破产的经济部门注资,挽救以金融业为首的各行业巨头、寡头。目的是让经济转动起来,用一句行话说,叫做“增加流动性”。但钱从哪里来?一方面是大举借债,玩赤字财政,连中国这样的人均财富意义上的穷国,都成了美国最大的债主,美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惊呼,从来没有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借这么多钱给一个最富有的国家,但外债毕竟有限,解不了渴,另外一方面就是轰隆隆地开动印钞机,印美元,甚至干脆美元都懒得印,直接写支票,美国政府自己收购自己发行的债券。
事实上,也不是美国政府一枝独秀地靠发钞票救经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或多或少地在采用这一方法,中国也不例外,在宣布的4万亿政府救市计划中,地方配套的资金,就有很大一部分要靠发债来解决,还有政府宣布的“宽松的货币政策”,通俗了说就是借钱的路子宽了。
但这回轮到经济学家忧心忡忡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为地大幅度增加流动性也即货币的供应,原理上会引发通货膨胀,因为谁也不能够“准确地”把握发多少钱才合适,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不小心就多了,就像河水一样,多了就要泛滥,这就叫“膨胀”,老百姓一看专业人士这么紧张,也警惕起来,用老百姓的话说,通货膨胀就是“钱毛了”,钱不值钱了。
通货膨胀的确是一只老虎,会咬人的,上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有百万元面额一张的,广州的大学教授发工资用麻袋背着,立马赶路到市区买米,迟买一小时,米价又会涨一个层次;上世纪80年代物价“闯关”,有的地方商店里的食盐都被抢光了。
从货币供应看,流动性的确大增了,第一季度的贷款余额,就超过了往年一年的贷款余额,达到5万亿左右,相当于居民存款余额20万亿的四分之一,6月份更是达到1.5万亿的规模,这么多钱是否会最终跑到大多数人的口袋里成为消费行为呢?
从楼市看,通货的确是膨胀了,现在又出现了通宵排队抢号买楼的景观,诸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等地的交易量,据统计同比增加了100%,在价格方面,北京等地据说涨了30%左右,最夸张的贵阳某区域,涨了55%,而楼市这么狂涨的理由,据说就是预期有“通货膨胀”,买楼保值。
其实,判断是否通胀,还有一个参照,就是多数人手里的钱是否真正地增加了许多,商品是否出现了明显的供应不足。但是,除掉楼市,其它经济部门似乎在冷冷地看着这场喜剧,公布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只是从多月连续下降稍有回稳,商场中的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价格,直观上是在大力打折优惠。就连前几天刚刚宣布的成品油涨价,引起消费者“惜买”,马上就有油站开始打折。
国外有经济学者对中国的用电量提出质疑,说我们的经济回暖像是雾里看花,通货膨胀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