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逃离大公司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3日 21:43  《商界评论》杂志

  虽然你可以选择不同规模的公司工作,以此获得你想要的自由,但如果自己开公司,自由就可以最大化。

  █保罗·格拉汉姆,美国风险投资机构Y Combinator合伙人

  我去年曾去非洲,在荒野看到了一些以前只在动物园见过的动物,其中狮子尤其给我深刻的印象。自然界中生存的狮子看起来比笼里的活跃十倍,简直不像同一个物种,我猜给自己干活感觉也是一样妙吧!要知道野外的猎物可要多得多呢!笼子里倒是安逸,可按我们的天性本不该在笼子里生活的。创业者的生活也是如此,他们自由自在却不规律,但他们的日子好像更贴近自然规律一些。

  技术进步使得正常和自然两个概念有分化的趋势。比如发达国家人们吃的食品和很少锻炼的生活方式就并不适合人的天然体质,工作方式亦是如此,就像面粉和白糖有害身体一样,朝九晚五的正常工作也有伤智力。

  我曾和一些创业人士一起工作了几年,之后才慢慢明白这一道理。和我共事的创业者不下200人,我发现他们和大公司职员区别明显,当然他们未必更悠哉,因为创业压力很大。换种更恰当的方式说,他们的工作带来的愉悦感就像人长跑之后浑身舒坦,而不是窝在沙发大快朵颐甜面包圈的感觉。

  树型结构有违规律

  给大公司干活,有什么违背天性的呢?

  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本来就不应该在过于庞大的机构里工作。

  在野外,动物群落只有维持特定规模才能生生不息。一个黑斑羚族群一般有100只成年羚,狒狒群的个体数目在20只左右,而狮子区区10只就成群。人也是团队动物,从有关原始狩猎社会的资料、团体研究以及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结论都一致:大致可以推断出理想的团队规模为8人最佳,20人就很难管理,50人则尾大不掉了。

  人数的上限不重要,但人不适合在几百人的团队工作,这点是清楚的。不过,大部分人为在有成百上千职员的公司工作,多半没考虑人的本性,而是由一些其他问题造成。公司很清楚机构庞大之后很难运作,所以在内部划分部门。可是为了协调彼此分工,得引入一个新概念——顶头上司。

  大公司对各部门实行树型结构管理,你的顶头上司就是你们组和大树的连结点。不过在人们用这种方法划分大机构时,会发生很奇怪的事。经理是你的上司,他代表整个组,10名经理又组成新团队,因为他们代表的又是一个整组,但他们却不能像10个个体那样工作。新团队实际是由若干个由经理代表的小组组成的,而你们组必须像一个人那样工作——本来属于一个人的自由,这下还要掰开两半,经理一边,整个团队一边,分别享有一部分。而实际操作中,一组人不可能表现得像一个人。所以在如此划分组别的大公司里,就会有不小的压力,公司规模越大,增速就不可避免地放缓,不管怎么努力保持创业的激情都无济于事。树型结构的后果就是这样,每个大机构都不得不面对。

  所以曾在大公司工作过的人都会有同感,在1万人的公司和在100人的公司上班感觉完全不同,就如同笼子里衣食无忧却无精打采的狮子和野外精神抖擞四处觅食的狮子的区别一样。既然人的本性决定团队合作的规模不宜太大,我能预想到的唯一可避免树型结构的办法就是没有结构:每个小组都是真正独立的,像市场经济中各个独立个体那样共事。

  “正常”的食物有害健康

  大机构里的10人小组就像假部落,合作人数没问题,可还缺点什么——个人主动性。在狩猎社会,部族里个人的自由更多,部族领导比普通成员权力稍多一些,但不会下令安排工作,这是上司做的事情。

  上司本身是没错的,问题在于在上级领导面前,你们整个组实际只是一个人,老板不过把这种固有的约束感传递给你罢了。

  没错,要解释惯常工作方式的不妥,拿食物打比方再好不过了。如今,随意走上美国街头,几乎任何一处都在卖不健康的食品。人类体质本不适合多吃白面粉、精制糖、果脯糖浆和氢化植物油之类的东西。可逛逛食品店,会发现这些成分是大部分食品能量供给的来源,“正常”的食物竟然对人有害。

  “正常”的食物既然对人不好,为什么这么普遍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些食物见效快,吸引人。比如吃比萨,第一口咬下去感觉很棒,但如果吃完整个,一小时后就会感觉不适。二是规模经济,垃圾食品可以批量生产,新鲜蔬菜则不能。

  如果必须二选一,便宜、广告满天飞、让人暂时愉快的,还是昂贵、鲜见、长期有益的?你们应该能猜出大多数人愿意选择哪种。

  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麻省理工大学的毕业生一般都想去谷歌或者微软上班,因为公司知名、工作稳定、入职就能有可观的收入。这份工作相当于午餐的比萨饼,缺点只在事后暴露,让人隐隐觉得不适。

  而创业人士和早期加入新公司的职员就像伯克利市穿勃肯鞋的怪人:这个群体人数有限,可他们是按自然规律生存的人,这个虚虚实实的世界里,也只有极端主义者活得自然了。

  个人创业令活力最大化

  在一个组织里,“树”越大,个人的自由就越小,创新的时候就会受到阻碍,这似乎就是机构规模庞大的结果,公司运转机制再灵活也不可避免。

  最近我和一名创业者聊了聊,他本来想一毕业就创业,但最后去了谷歌,希望能多学点东西,可他发现能学到的东西并没达到预期。程序员是在实干中学习的,但在谷歌,他想干的都干不成,要么领导不允许,要么代码受限制。一面受遗留代码拖累,一面要考虑在大公司做研发的经费问题,还要受其他组界面限制,自己想做的事少有做成的。他说,自己开公司学到的东西更多,虽然编程的同时还得做些杂事,但至少编程的时候可以随自己意。

  下游堵塞上游也不会畅通,新想法要是不能付诸实践,就从此消失了。反之,如果想法都能成真,就会激发更多新想法。所以给自己干活时,思维会更活跃,正如发动机排气系统顺畅,才能运转良好一样。

  给自己干活不一定要创办公司,可你如果在大公司打工和创立自己的公司之间犹豫不决的话,创办公司一定能使你学到更多。虽然你可以选择不同规模的公司工作,以此获得你想要的自由,但如果自己开公司,自由就可以最大化。

  我曾经建议大学毕业生先在一家公司里干几年再自己开公司,但我现在想稍作修改,可以先为别人干活,但注意是小公司,而如果想直接创业,不妨大胆干吧!

  我过去之所以反对毕业生一出校门就创业,是因为我感觉成功几率小,事实也是这样。但对一个有抱负的人来说,就算尝试之后失败,也比去大公司上班的滋味要好。况且他们还能有更多机会学习,甚至经济上也会更宽裕。有些人二十几岁就负债了,他们刚离开学校,总觉得拿到的薪水挺高,所以常常超支。而创业者就算失败,最多是零资产,不至于成负值。

  许多刚从大公司来Y Combinator的创业者都感觉像落难进了难民营,但3个月以后,他们全变了:充满自信,看起来个头都像长高了好几寸。他们变得更快乐,也更忧虑了——奇怪的评价,可我对非洲雄狮也是这样形容的。

  雇员也能转变为创业家,这清清楚楚地说明,两者差别是由环境所致。在大公司工作对人真是毒害不浅,以至于刚开始创业他们总像起死回生一样,毕竟这才是人们该过的生活。■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