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历史为什么选择了黄埔军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3日 21:23  《商界评论》杂志

  为什么一个学制不长——只有40天到8个月;人员素质不高——主要来源于破产农民(打工者)、城市无产者的一所学校,培养了那么多领军打仗的将军、元帅?

  文/张建华,COSCO R&D高级研究员

  2006年6月,以CCTV为主的国内几大卫视台轮番热播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以黄埔军校为背景的电视剧,再次引发国内“黄埔”热。实际上,“黄埔教育”、“黄埔培训”等等,在企业界已持续热了几十年。

  在中国近代160余年中,从曾国藩到孙中山,从蒋介石到毛泽东,以及邓小平、江泽民,中华民族有个一脉相承的主题——富强!作为近代“求强”“求富”分水岭的社会变革,是“五四运动”。1919年燃起“五四”之火的,是被誉为“五四”旗手的陈独秀、胡适等一批精英,他们是北大、清华的教授。今天看来,没有“五四”,很可能就没有后来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没有了中国近代著名的黄埔军校。

  但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发现,为什么在中国“富强”的道路上历史最终并没有选择北大、清华以及他们培养的精英,而是选择了黄埔军校和他培养的学生呢?

  上世纪有两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毫无疑问,把日本人打出中国的是黄埔军校培养的学生。八年抗日战争,中国军队阵亡少将以上将领208位,其中有160多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包括两名共产党八路军高级将领)。

  正是由于黄埔军校的出色, 1936年红军长征一到陕北,毛泽东便提出:“我们要像孙中山先生办黄埔一样,办我们的‘红埔’!” ——这就是后来的抗日军政大学。其实,井冈山期间,就有包括林彪、粟裕等在内的五百多名黄埔毕业生追随毛泽东;整个大革命期间,红军中有3000多名骨干是黄埔毕业的学生。解放后第一次授衔,10大元帅中的5名,10名大将中的4名,50名上将中的18名,均出自黄埔军校。

  为什么一个学制不长——只有40天到8个月;人员素质不高——主要来源于破产农民(打工者)、城市无产者的一所学校,培养了那么多领军打仗的将军、元帅?

  第一,学习为了打仗。研究黄埔军校的教学,很出乎我的意料。针对学制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黄埔军校课程设置非常简单。但目的很明确:学习是为了打仗。学校把学习与打仗直接联系起来,“不学最高深的,只学最有用的”。“仗怎么打,课就怎么设,兵就怎么练”,一切为了把仗打赢。据载,当时的军事学科包括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战斗教练、实弹射击,这是实战中最为基本、最为实用的知识,出去后可以直接服务于作战。

  第二,学习与作战结合。由于当时战局混乱,黄埔学生的编成是按照战斗编组的,小到班、大到队,每个组合都是战斗单位。在学习中,他们把战场当成课堂,通过执行军事任务、参加作战,使学习与实际结合起来。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的主力,就是黄埔四期的学生。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的西点军校。西点的教学和学生编组与黄埔军校非常相似。也是为了打仗,而且也是战斗编组。

  我想,我们的MBA教育能不能也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模拟呢?课堂就是商场,课程就是实际的操作方法。

  第三,军事与政治教育并重。黄埔在中国军队教育史上,首先引入了“思想教育”课程,把思想教育与军事教育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为提高政治建军,加强教育的重要性,孙中山先生专门题写校训:“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勿入此门。”我曾翻看黄埔四期学员誓词,感到震惊:“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承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可以说,黄埔军校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扛抢,为谁打仗”的问题。而一个把为自己而战、与为使命而战结合起来的人与组织,是不可战胜的。

  第四,心中始终有敌人。今天,企业培训、员工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缺少市场、缺乏客户意识。简单的讲,是缺乏目标。黄埔军校在培训中始终瞄着敌人,瞄着目标,这样,不仅提高了训练针对性,也提高了训练的效率。

  商场不是战场,但商场如同战场。今天,中国每年有大约5万名MBA学生毕业,还有更多的人涌入各种商业培训的课堂。但不可讳言,这些人在企业实践中、在商战中的表现并未达到外界甚至是自己的期望。其实,这也是个世界现象。在美国,为企业培养、输送董事长、CEO最多的不是哈佛,不是斯坦福,而是美国陆军西点军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反思:历史选择了黄埔军校,他们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和方法?这是我们今天学习黄埔中应该冷静思考、细心感悟的。

  历史反复告诫我们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往往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而最基本、最简单、最根本的东西,往往又是我们容易丢失、偏离,甚至稀缺的东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