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读论语 管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7日 15:12  《新财经》

  文/爱新觉罗·启翊

  《论语》不仅蕴藏了丰厚的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是企业家做企业的一大宝贵的智库,我们的企业家们不妨“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儒学经典《论语》(共计二十篇)开篇“学而”第一章的第一段话。这一段话是我们打开《论语》的一把钥匙。其实,它也是企业家们做企业的一把钥匙。这段话告诉我们,企业家从创业到成功有三个最重要的境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是行为,“习”是行为的目的,“说”则是目的完成后的享受

  学习要不断地去实践,通过实践来体认和明白“为什么要学”。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是前人的体验和经验的记录;其他人的经验也不是直接拿来就可以用的。只有当我们把这些体验和经验通过实践去不断体察和认知时,你才可以活学活用书本上的和别人的知识,你才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我把“习”分为四个阶段:

  一、模仿:这种素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我们的学习首先是模仿,从在家里模仿父母,到在学校模仿老师,到在单位模仿领导,到在社会模仿偶像,在模仿中进步,在模仿中成长。

  二、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要模仿,如何把这种模仿和自己的个性结合起来,并主动修正,逐步形成自己的做人做事风格。这个阶段,人们会尝试做各种事情,通过不断体会去验证自己的观点和做事方式,相同的体验形成经验,开始变成知识模块固化下来,形成自己初步的思想体系,对善恶美丑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辨别标准。

  三、经验:当经验不能够上升至体认阶段,就会成为僵化的经验主义者。国共战争的“围剿”战役中,德国专家李德就是典型的僵化经验主义者,只知道生搬硬套德国的阵地战而忘记了当时的红军不是德国的正规军,导致红军损失惨重。经验主义者往往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必然,或者是没有考量前提条件而就事论事,当前提条件发生变化也不能随需应变。这往往是自己的思想体系没有主动追求改变,努力完善的结果。

  四、体认:就是体察和认知。即能够把经验里面的规律挖掘出来,透过事情的表面直达其本质,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时候,就可以活学活用这些经验,还能够把其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

  总而言之,就是实践——总结——实践。

  当我们用这四个阶段来对比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的时候,就会发现,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其实就是模仿的三十年。有人说现在的中国是“山寨”中国,这个说法是非常恰当的。中国最活跃的“温州商人”首先是靠模仿走向世界,然后反复实践,走了很多弯路,才有了现在自创的很多品牌。

  作为企业家,首先应该具备学习能力、反省能力和执行能力,你可以不懂具体的业务,但你应该懂得业务模式、行业规范、市场需求,你必须向周围的人去学、去了解、去体验、去认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下属对你的认同和尊重,获得市场的第一手信息,赢得影响力。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是重中之重,来什么样的朋,决定了你是否能“乐”起来,能“乐”多久

  当你具备了学习能力、反省能力和执行能力等基本管理素质的时候,你就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这时,就会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希望和你共事。这些人帮助你把企业做得更强更大。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位置也逐步发生着变化,由刚开始的亲力亲为,到退居二线成为教练员,帮助大家做好事情,再到退居三线成为裁判,指导大家如何做好事情。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众多企业如流星般潮起潮落。问题在哪里?就在于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吸引来了什么样的“朋”!企业要做强,首先掌舵者要很优秀,既要有业务能力,还要有人格魅力;其次,要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而不是貌合神离的团伙;最后,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要给自己的企业赋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周易》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掌舵者,就会引来什么样的合作者。有“朋”来投奔你,可能是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作为企业的舵手,需要在这些“朋”中挑选真正的同道中人,而不是“伪”同道中人!企业创建之初,生存是第一位的,理想和目标可以先放在一边。随着企业越来越强,团队越来越大,就必须要提出一个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刚开始可以大一些、虚一些,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个目标要不断被修正,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只有这样,才能让“伪”志同道合者看清形势退出队伍,达到净化队伍和精减队伍的作用,这也是自然界吐故纳新的法则。用目标来自动辨别志同道合者,比掌舵人自己用眼光来辨别志同道合者,会使矛盾不激化,内部更和谐。

  企业做不强,做不长久,往往不是创业者本身能力不强,而是能力太强了。能力特别强的企业家,往往喜欢用讨巧的方式做企业,吸引来的也是一群急功近利的合作者,这个团队就变成了“团伙”,以作案的心态和方法做企业,注定了覆亡的结局。能力强的创业者,往往喜欢一言堂式的企业环境,企业目标也随时随需应变,搞得大家不知如何追随,最后等于没有目标,貌合神离。

  当企业度过了生存期,就可以用目标、用理想来吸引“朋”自远方来,由人治自动过渡到法治,让志同道合者都为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在创业者所搭建的平台上奋斗。

  刚开始,大家认同你,是认同你的人品、认同你的做事方式、认同你的目标、认同你的价值观。逐渐地,大家认同你,是认为你不但可以共患难,还可以共享富贵(激励绩效)。一大群认同你的,与你志同道合的人来加盟,和你共飨同样的目标和理想,你还有什么理由不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知”是别人的态度,“不愠”是自己的态度,“君子”则是评判你修养的标准

  当你的团队只有几个人的时候,大家同吃同睡,为了企业的生存而打拼,这种血浓于水的感觉会让大家觉得彼此是一体的,沟通无障碍。但当你的团队由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个、几百个甚至更多时,你会发现沟通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你会发现你辛辛苦苦为了大家,可到头来大家却不理解你。你会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这么重,为了团队的生计四处奔波,而有些人可能还在开小差,有些人总是掉队,还有些人总喜欢耍脾气。公司里有些元老开始懈怠,开始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些还和竞争对手眉来眼去。

  这是企业在做强后面临的一个劫数,这个劫数度不过去,企业很快就会倒下。这看似对企业的考验,其实是对企业团队的考验,更是对企业家本人的考验。如果你的团队凝聚力很强,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一致,这个坎很容易就能迈过去。而凝聚力强弱取决于企业掌舵者面对企业从小做大后心态的转变以及对得失的理解。

  企业做强了,媒体追着你要求采访,各类峰会论坛以及高级会所邀请你,你成了社会名流,可是在下面托着你的团队成员会怎么想?企业有钱了,大家都认为自己干了很多事,有更高的期望值,可企业现状还不到大碗分金银的时候,你如何处理这种预期的落差?成了名人,你更要忙于社交与应酬,和与你一起创业的老战友联络感情的时间少了,他们或许会认为你把他们忘了……

  这时候,作为管理者,你怎么办?

  当别人不了解你甚至误解你时,你没有怨恨和恼怒,而是先找自己的原因,再去坦诚地和其他人谈,了解他们怨恨和烦恼的原因,理解他们并开诚布公,最后解决问题。虽然你是一个成功者,但你能时时站在团队成员、甚至员工的角色上来思考问题,这样的人,就是合格的管理者了。

  “学而”第一篇的最后一句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和这一句遥相呼应,互为因果。别人不了解你,你却不生气,这并不是说品德有多高尚,只是你知道想让别人了解自己是非常困难的事。而让自己了解别人,则是自己可以做到的,那就先从自己做起。

  这一轮金融危机已经给中国三十年的改革画上了一个句号。放眼望去,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大部分企业还依然在模仿的阶段摸爬滚打,认为这样赚钱快。但我们也看到,一批抵制住赚快钱欲望的、真正的企业家已经迈过了模仿阶段,并超越了经验主义的误区,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他们才是真正的企业家,他们才有能力把企业做强乃至长久,他们将成为新时代的真正弄潮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