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万国衣冠拜冕旒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6日 23:59  《董事会》

  文/龚鹏程

  时至今日,欧风东渐,时尚界更是唯欧美马首是瞻。把衣服当作身体的延伸,或以衣服创造出身材假象的观念也早已“全球化”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是唐代诗人王维描写当时早朝大明言时的景象,可以令人想象大唐声威远播、万邦来朝之盛况。到唐朝时,来朝的各邦皆已具衣冠了。但在古代,中国人以衣冠为文明之表征时,周围之部落或酋邦却还多在赤身裸体的阶段。此语不具轻藐之意,只在说明一种现象及与它伴随的观念。

  因为古代各民族主要的装饰行为并不表现在衣服上,而是在文身及羽饰上。湼面、文身或羽饰,不但具美观之效果,更有礼仪目的,例如用以代表已成年、已婚、权威、勇敢等,增加自己在同族中的地位。即使过世了,也常要在尸身上施以彩绘,将尸体圣化。我国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一带仍保有此种风俗,故《庄子·逍遥游》说吴越之人“断发纹身”。台湾原住民在明清汉人移入时,尚是如此。近世欧州妇女帽饰,还常插着羽毛呢!

  相对于周边各民族文身、插毛羽、饰兽皮的情况,中国较为特殊,乃是以衣裳代替文身的。《易·系辞传》说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衣裳就是中国文明与其他民族区分的标志,不断发,故具冠;不文身,故具衣裳。

  其所以如此,当然有技术上的原因。古代纺织之术不发达,人就是想具衣冠也很难办得到,只好以文身饰羽之类方法为之。可是古代中国纺织术发明甚早,黄帝时缧祖采丝制衣之传说固然未可尽信,但从仰韶文化西阴村遗址所发现的半割蚕茧不难推断:至少在新石器中期就已发明了丝绸技术。其后,丝更成为中国特产,唐代中期以后,抽丝剥茧的技术才传入欧洲。距中国以蚕丝制衣迟了4000年。余姚河姆渡文化所发现的织机,距今也在3000到5000年。纺轮则在各地遗址出土极多,可见纺织术已甚普遍,是中华大地乃世界上制衣最早、最盛的区域。

  中国体相观的第一个特点却是不重形相之美,也无人身形相崇拜;第二个特点是形德分离,“美人”未必指形貌好,通常是说德性好;三是不以形体为审美对象,而重视衣裳之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

  中国人论美,不重形美而重视内在美,是要由内美再宣畅于形貌四肢的。因为衣服在以身体本身作为审美对象或文明对象时,乃是不重要的,只起一种装饰作用或遮掩作用,或利用它来表现肌肉、骨体,重点其实皆不在衣裳而在躯体。

  那时的衣服,大抵只如我国新石器时期,以贯头式、披风式、披肩式为主。这也有无数雕塑与画像可证。后来的服装,当然剪裁搭配不断进步,但把衣服视为身体的附件,或身体的延伸,仍是欧洲非常主要的思路。通过衣服,企图表现身材;或以衣服修饰身体,构造出一种身体的假象。

  时至今日,欧风东渐,时尚界更是唯欧美马首是瞻。把衣服当作身体的延伸,或以衣服创造出身材假象的观念早已“全球化”,中国这种真正的服装文明观却乏人闻问。观古鉴今,实在令人感慨万端。

  目前不是没有东方主义式的想法,但大体是在服膺欧西身体观的情况下,吸收东方元素。东方,被拆解成一些元素,例如用色、用料、图案、襟扣、袖口、裙边等等。其实这些元素脱离了中华服装观的整体思维,只是一堆零碎的符号。拼贴镶嵌之,固然可在欧西时尚中增添一抹风情,但那就像大陆上各处随意挪置拼组欧洲建筑语汇盖成的房子,不伦不类,常是要令人失笑的。

  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流品、不同职务、不同场合该穿什么、怎么穿,无人讲究,早已看不出服装与礼的关系了。国家主席跟计程车司机一样,都穿着西装。而礼是社会的稳定性因素,目前服装界则以流行、时尚,求新求变为主,关于礼的“服制”问题,当然也就少人问津了。而目前服装界之所谓新设计、创品牌,不过是欧美的山寨版而已。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