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个贵州人合伙人刀:艺术与餐饮的完美结合(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2日 18:54  《中国商界》杂志

  刀:虽然经济危机的形势不是很乐观,但一些大的品牌都会将艺术元素融入其中。在欧洲,艺术和商业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有一个传统就是一个高品质、高品味的企业和产品,都和艺术是有关联的。

  其实艺术和商业充满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在一般的意义上它们还是可以联姻的,很多艺术家和企业家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因为艺术如果不商业化就很难走向市场,很难被大众所熟知,很多艺术品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被作为商品来运作的,要有市场营销的理念,才能将其推向市场。

  《中国商界》:您现在还进行创作吗?如何在时间和精力上平衡艺术创作和商业管理?

  刀:我现在还在写作,在最近的《上海文学》上还有我一组诗歌发表,只要一有感想就会把它记录下来,写在手机、或者电脑上,因为再好的句子不记录下来,都会忘掉的。因为要管餐厅,每天上午十点到中午两点,下午五点到晚上十点都在餐厅里,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在电脑前,一般会到夜里两三点。通常是在晚上写作。

  《中国商界》:您如何看待企业文化的形成?

  刀:每个企业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文化,“三个贵州人”发展成今天六个店的规模,相对而言,它的企业文化气息就更浓厚、更明显一些。我们有意识的去固化、发展它,传达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的氛围,

  这对商业模式的运营来说是多多益善的。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企业、品牌,是没有生命力的,尤其在北京这样的文明程度很高的城市,餐饮界的文化从各个方面都可以透出来,什么样的餐厅来什么样的客人,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餐厅本身做好了,自然会高朋满座,一定要避免企业文化风格的平庸,在有特色的基础上要做到出类拔萃。

  《中国商界》:在餐厅的经营管理中,你体会到乐趣了吗?

  刀:乐趣肯定是有,但从我个人来说可能一段时间想做一个事情,另一段时间又有一个新的想法,但是最后追求、坚守的一种选择我想还会是文学和写作,我不想一辈子去做生意。我喜欢旅游,喜欢欧洲的教堂、画廊和博物馆。

  《中国商界》:据说您这里会来很多名人?

  刀:望京是文化名人聚居的地方,中国最优秀的诗人有一半住在望京。比如翟永明、王家新、西川、多多、宋琳、赵野等。去年“5?12”时,我在店里做了一个声援汶川的朗诵会,北京的一些诗歌团体也常来搞一些朗诵会,会来一些名人主持,像科普作家司马南,当代艺术家方力钧、张晓刚等,演员周迅、赵薇、王菲、李亚鹏、崔健等都来过。

  《中国商界》:作为一个从艺术跨行经营餐厅的成功者,对于将要从商的艺术家有什么建议?

  刀:如果本身还想从文化上有大的发展的话,我建议文人最好不要经商,因为商业规则和艺术规律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从商一方面可能会提供更多的体验生活的机会,但是另一方面对你的心灵、品性有一些挫伤。

  我现在去看餐厅的“流水”好像是有温度的,低点儿就是冰的,高点就是温的,数字会掌控着你的心理感受。

  《中国商界》:现在餐厅有没有一些目标?

  刀:我们成立管理公司其实是为了实现一些目标,以后希望在一些大的城市可以找到一些加盟商,做一些分店;在北京其他区域再开一些分店,尽量把它做多一点。可以在里面谈艺术、谈饮食文化,还可以解决就业,传播美食文化,是很有益处的。

  《中国商界》:能否介绍一下您的艺术创作经历?

  刀:我还是比较侧重于写作这一方面,给一些艺术家写过一些评论,主编过一些美术杂志,给首届北京职业画家年展、宋庄艺术节等展览担当过策展人,或者是写些评论、做一些编辑工作。有时候自己画一些,但更多的是进行诗歌创作,我们国家的诗人基本上分为三代,我应该是划在第三代的,第一代以艾青、郭沫若为代表,第二代是以北岛等为代表的朦胧诗人,第三代的诗人基本上是六十年代初的一代人。算下来也写诗写了三十年左右了,其实诗歌在中国还是很边缘的文化。我在通县住过8 年,在宋庄“艺术村”也住过,在那里时还做了一本叫《庄》的诗刊,一年一刊。

  我1981 年开始写作,在贵州写诗的时候,相邻的四川当时出了一大批名诗人,而贵州诗人则大多没什么名气;1992 年我停薪留职,去了深圳,之前还闯过海南,后来又去了广西北海,又回到深圳待了八九年,打过工、自己开过公司;得过国内含金量最高的诗歌奖,这几年发表了不少诗歌作品。

  《中国商界》:您对网络诗歌怎么看?

  刀:网上好的诗歌不太多,精品就更少,诗歌是诗人一种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有意的去抒发感情,如果这样就不真实了。

  《中国商界》:是否可以说诗歌是一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文学形式?

  刀:诗歌本身具有高贵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它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古代人会说“文如其人”,汉语那么美,应该好好去用它。在世界文学中,中国文学能与其他国家文学抗衡、具有世界同等地位的就是诗歌,这是业内学者们公认的,汉语的美就在于此。只有诗人会对语言做这样的贡献,会驾驭语言,发展、创造语言,能把语言推进,例如像行政公文是不可能对语言有推进的,只有诗歌可以,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慢慢成为公众语言,发展出一些新的词汇。

  《中国商界》:新的诗歌与老诗歌有什么区别?

  刀:新老诗歌的内涵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从现代诗和古典诗来看,首先在形式上是不同的,现代诗也会有音乐性、乐律、韵脚等等,但是不会像古代诗歌那样严谨,古代诗的平仄、诗体很规范,但是现代诗更加自由。文化复兴之后,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沉淀,借鉴了外来文化,经过了沉寂之后的复苏,进入市场经济阶段的新发展。有段时间的诗歌被边缘化,诗歌杂志纷纷停刊,再之后就是网络诗歌兴起。

  现在的很多诗刊还在继续发行,很多诗人不是在为自己写诗,而是在为所有的生灵写诗,有一种共生情怀。诗歌有一种当代性,因为现在写一首诗,无论是写两千年前的事,还是写当下写明天,都是在当下写的诗。

  刀, 本名杨展华,第三代实力诗人、画家。

  1983年主编民刊《求索》,1985年编民刊《大乌蒙》,著有诗集《哑河》,《时间里面的刀》。曾获第十六届柔刚诗歌奖。文字和绘画作品散见于各专业期刊。现为《中国艺术批评》学术主持,北京《庄》诗刊主编,北京“三个贵州人”合伙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