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菜鸟式飞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1日 20:18  《商界》杂志

  文/特约撰稿 蔡 楠 本刊记者 张雁彦

  一个人能成功一次是偶然,成功两次就是伟大!

  2008年2月15日,宝洁经销商张达明消失了,引来同行议论如潮。有人说张达明卖假货并不冤枉,有人说他生意失败藏在郊外一间寺庙里,也有人说他死了。无论如何,“查封事件”发生近一个月,张达明没做过一次正面澄清。

  大家说他是只菜鸟,“这辈子就该隐居山林,别出来搅和了。”的确,张达明的怯懦和软弱令人唏嘘。

  禁锢的鸟笼

  十年前,乐山电镀厂职工张达明做起了日化用品代理。张达明做生意定位清晰:只做国内外名号响亮的品牌,原因很简单——建渠道轻松,产品信誉度高。从蜂飞、嘉美宝到宝洁,张达明的生意如火如荼。2003年,年销售收入已过2000万元。

  在外人眼里,生意场上的张达明左右逢源,在厂家和下游网络很吃得开,每天数钱数到手软。但实际情况却是,世道变了,“经销商早就不赚钱了!”

  2002年以前,由于张达明性格率直豪气、不拘泥于细节,跟他合作令人打心底里畅快。张达明很快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那时候物价低,只要终端肯进货,我完全不愁销量。”即便偶尔遇见滞销品,终端通常主动折价或兼搭热销产品销售。做生意嘛,各种产品利润总是有高有低,只要总体盈利,大家就相安无事。

  然而,随着行业发展日趋饱和,乐山日化市场呈现出三种格局:经销商从几个发展至几十个,为完成厂家任务,大家窜货杀价成风;批发市场的经营举步维艰,几千个摊位堆在一起吆喝揽客,短兵相接,“过去一箱牙膏能赚3元,现在只挣1.7元”;摆在终端面前的更是只有一条路——趋利避害。

  “老张,不是我不帮你。这块骨头我是真啃不动了,你找别人吧。”一个合作三年的二批商要跟张达明“好聚好散”,其实此人两个月前就倒戈去了一家低端品牌。一头雾水的张达明打开MSN,接到一位咨询公司朋友的留言:“日化批发市场严重萎缩,转型吧。”

  张达明蒙了,他疑信参半地等待着朋友一语成谶:两个月来,库房里的中高端产品纹丝不动,公司利润从12%猛降到3%。张达明被厂家催、下游榨,回家还被老婆骂。日复一日,张达明如坐针毡。

  销售经理程光祥谏言:“大哥,我倒有个办法,不知道你敢不敢干。”程光祥有路子拿到批零价差比现在高一半的货。张达明眼前一亮,仔细一算,目前批零价差是10%,如果真提到15%,就能给二批商和终端留出足够大的利润空间。届时,便能将低价位品牌“一网打尽”。

  然而,以前是偷偷窜货调货,数量很少,且是偶尔干一票。现在要大张旗鼓地干,张达明难免心虚。他若有所思地看了看为公司披肝沥胆的程光祥,还是放了权。

  人心不古

  程光祥开始全力找货源。随着一批又一批产品到位,张达明为了夺回市场,一口气把给终端返点从原来的2%调高到4%。终端像是被鱼雷“轰”地炸开了一个大洞,人们几乎一夜之间倒向了张达明。

  2008年元旦,张达明账上的利润竟比去年上涨了10%。老婆笑得合不拢嘴,说:“以前怎么没看出你有这本事!”张达明哪里料得到,身边这个成天“大哥”前“大哥”后,唯自己马首是瞻的程光祥,已无情地把他推进了一个巨大的漩涡。

  春节前一周,一群拉着横幅在市文化馆门口卖小商品的无照摊贩,被巡视的工商城管扣了货。当天下午,张达明接到电话,“公司被查封了。”当他匆匆赶回办公室,封条已经贴在门上了。原来那帮无照摊贩的货有一部分是仿货,据调查,出货方正是张达明。

    “有人举报你涉嫌贩卖假货,我们将对你处以销售金额25%以上的罚款!你是负责人吗?请跟我到局里去一趟。”张达明一把推开带队的人:“凭什么认定是我的货?我没卖过假货!”

    “别说了,你仓库里一大半是假货,我们已经拍照封存拖回局里去了,走吧。”公司当场被下了停业整顿通知。没等张达明回过神,一个销售员和围观群众推搡起来,继而升级为打架斗殴,场面一片混乱。张达明工商局没去成,却进了派出所。

  刚从派出所出来,厂商的人就到了。对方只冷冷一句:“按合同办,立即取消经销资格。”

  张达明傻呆呆地愣在那儿,脚底像被抽空了,眼前突然一黑昏了过去。醒来后,业务副总告诉他,被查处这批货仿冒程度相当高,但并非原来的库存,是被人移花接木动了手脚。

  一个星期后,张达明消失了。

  换一片江湖

  当所有人对张达明百般猜测、嗤之以鼻时,他却出现了。

  张达明非但没有逃避,反而借着一段隐姓埋名的时光剥茧抽丝,对“查封事件”,对未来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如今经销商之间真刀真枪干上了,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壮大自己,随时准备灭了对手,弄个鱼死网破,“恐怕批发渠道真要见底了。”张达明不得不面对现实:若孤注一掷,只有两种结果,一是做不好,直接被厂家“优化”,二是图量大挣业绩,拼命拿货拼命打压市场,久而久之沦为无利可图又被万人唾骂的“运货商”、“奸商”……

  想到此,张达明不寒而栗。

  才离开一个月,市场上已硝烟弥漫。张达明连续几晚失眠,烟头铺了一地,他正悄悄酝酿一场庞大的“终端革命”——收购县级终端超市货架使用权!他要转型。

  不久,仿货事件因“程光祥受人唆使,蓄意陷害张达明”而真相大白,但宝洁仍以“影响了品牌”坚决拒绝张达明回归。“人家早换经销商了”……

  程光祥入狱后,其“上家”华新公司顺利接管了张达明的市场。为了取悦厂家,5月,华新悍然发起凌厉的市场攻势,拼命拉拢二批商和终端,产品统统折价进渠道。被张达明压着打了七八年,终于一雪前耻。

  最后一杯羹被抽走了,反而坚定了张达明转向二三线市场的决心。很快,他投靠到蓝天和登康旗下。此时此刻,经营什么品牌已不重要,模式胜利才具有前瞻性。

  张达明开车到桥沟县转了一圈,超市倒是不少,但宝洁的上架率居高不下,彻底收购货架并非易事。张达明左思右想,要与店主达成共识,唯一的可能就是让对方钱货双收。

  张达明找到县里最大的红石超市老板刘栋升,开门见山递给他1万元现金,“刘哥,我想买你超市的日化品货架。”刘栋升正要随便搪塞他两句,张达明即刻补充:“是货架使用权!上什么货我说了算,产品收益照样归你,如何?”刘栋升不动声色地听着,心想:“原来该赚多少赚多少,现在平白无故多出1万元,我是傻的才不要!”两人一拍即合,当即签订了货架转让意向书。

  区县超市店主的思维方式大同小异,张达明势如破竹地攻城略地,不到20天,“终端革命”已波及乐山市下7个乡镇,60多家店。由于超市规模不一,购架费在1000元到1.5万元不等。老婆在电话里把张达明骂得狗血淋头:“你是不是疯了?拿着白花花的银子你不买货,跑去买货架……”

  实际上,买断重点货架使用权就意味着买断产品展示权。无论产品多好多知名,失去了抢眼的陈列位置无异于被剥夺了上市的意义。张达明先发制人,直接垄断同类产品的出镜率。只要按他的模式走通这些人流量大、客源稳定的超市,轻而易举便能剔除竞争对手,如此一来,也有了和厂家谈优惠的筹码。

  拒绝被剥皮

  这天,一个陌生电话打来:“张老板,出来谈谈。”邀约方是万佳日化的老总李夔,他愿意出1万元上架。张达明没作声。谁知一连几天,前来包货架的厂家和经销商络绎不绝,而牛石县被张达明购架的三家超市,其进场门槛一度被炒到3万元。

  如果外包,扣除购架费,张达明三家店直接收入2万元,这利润与单纯做经销商有天壤之别。然而,在区域市场里赚取买卖货架的价差,超市迟早被交易光,这简直是自掘坟墓。更何况张达明又已跟蓝天、登康分别谈过两次,厂家给出了低于目前出厂价5个点的优惠,张达明只要守住超市阵地,全部上自己厂家的货,百分之百赚钱。

  张达明彻底打消了货架转手的念头。然而就在这时,几个签过协议的超市突然“反水”了。

  张达明心急火燎地到市场上一打听,原来“搅局者”白兔日化也跟了进来。对方不仅要跟超市重新谈货架收购,其谈判技巧和说辞也跟张达明如出一辙,并且白兔还精确掌握了张达明开出的底价。

  竞争者兵临城下,对张达明了如指掌,很明显公司有内鬼。店主联系方式、店面选择标准可能都“曝光”了。几天后,销售副总刘刚通过暗中观察,揪出了两个刚进公司内鬼,但剔除隐患不代表成功阻击对手。张达明布局时就已料到,这么好一个盘子,必定瓜分者众,只是对手太狡黠,跟进速度快得惊人。

  好在大家对买货架仅停留在概念上。就像在地图上不可能找到准确的地方,人们千方百计复制张达明勾勒的蓝图,却不一定踩得准坐标。

  起飞

  答案往往存在于整个事情当中,而不是事情的一部分之中。张达明唯有将粗糙的构想升级成现实版“web3.0”。

  他先雇了两名专业的市场调查人员,进行下一步店面筛选工作;又将销售人员分为两组,一组负责跑店,另一组负责草拟、签订详细的合同。“如此一来,即便再次泄露信息,也并不完整。”张达明还亲自赶去成都,订购了一套ERP系统,专门用于统计公司签单、货架陈列商品数、售卖数等,系统直接连到张达明的电脑上,可以随时查阅、分析。

  张达明知道白兔恋战的作风,对方一旦打响战役,决不会轻易罢手。几年前,乐山市另一家日化厂高乐,就被白兔先后吞并了十多个经销商、几百个销售网点,最后连高乐厂也被白兔收入囊中。

  表面上,张达明对白兔的“挑衅”装作若无其事,私下却找“神秘调查公司”搜集了一大堆超市的营收数据表。经过与刘刚仔细研究、商量后,张达明决定给所有“反水”超市发一个服务包——一个完全根据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总价200~500元不等,毛利润15%~35%的产品组合。

  当初店主为一己私欲,对张达明倒戈相向,而今张达明不但不追究“道义何在”,反而以德报怨,巴心巴肠。老板们的心是肉做的,一时间,“跟张达明合作肯定有未来”在线上疯传,超市终端纷至沓来,按当初谈好的价格跟张达明签了合同。

  白纸黑字,尘埃落定。白兔悻悻而归。

  有“前车之鉴”的张达明没给白兔留下喘息的机会,就在双方僵持期间,张达明又暗中签订了另外10个乡镇的80多份购架合同。

  前后140家店,几乎囊括了乐山市主要乡镇的所有超市。

  由于张达明拿货量大得惊人,从原来的每批进货5000箱突飞猛涨到3万箱,出厂价和厂家返点低得羡煞同行。张达明的销售额一度从年初的1500万元飞涨到8000万元,把市场杀了个天昏地暗。没到年底,厂家已迫不及待给张达明授牌“本年度金牌经销商”。

  据传,有同行换了代理品类,有人去了其他城市,也不乏厂家、经销商重蹈白兔的覆辙。店主面露难色,因为与张达明签订的保密合同中清楚写道:第一,不得对外透露价格,第二,不得将货架专卖他人。

  (感谢成都鼎联营销公司提供的智慧支持)

  编 辑 章小铃  

  E-mail:zhyy@caistv.com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