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白鹤
中国连续增持美国国债的动作终于停止。减持44亿美元美国国债,这一举动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美国财政部6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今年4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为7635亿美元,较3月末减持44亿美元,为2008年2月以来首度减持。尽管减持美国国债,但自去年9月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第一大债主的现状并未改变。自2008年5月以来,中国一直在增持美国国债,一年间的增持额在2600亿美元左右。
此次减持信息的发布时机,恰逢“金砖四国”在俄罗斯进行首次正式会谈之际。此前国际金融界有舆论认为他们将是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行的首批债券的大买家——中国已经表示将购买500亿美元的IMF债券,俄罗斯和巴西分别准备购买100亿美元的债券。
“现在很多国家开始在美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券之间进行选择,这不仅是出于保值的目的,还有增加在IMF话语权的考虑。现在是一个减持美国国债的好机会,因为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购买IMF的债券,或者加强区域合作。”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何伟文说。
尽管44亿美元相对于中国所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量,以及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总量并不算多,但其标志性意义要远大于实质,这表明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拥有着改变话语权的重大机会。
美国国债在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中比重偏高,一旦美元贬值,我国外汇储备的真实购买力将遭受巨大损失,中国极有可能成为美国印钞机大肆运行的受害者。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邹平座表示,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应当建立以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储备体系;在纸币本位制度下,过多的外汇储备面临储备货币贬值的风险;外汇储备应当有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应当遵循风险分散的原则。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李巍撰文指出,中国政府必须思考多元化投资组合,逐渐改变购买美国国债的单一方式:增加购买黄金、石油和其他战略性矿产资源;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去非洲和拉美投资。他认为,中国还应大力加快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如果中国能够通过国内的经济结构转型,减少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总体规模的积累,将会对国民福利提升带来更大帮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表示。
虽然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不少国家选择减持美国国债,“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会一直减持,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调整”。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谭雅玲认为,减持美国国债只是金融资产储备的调整,不管是美国国债还是IMF债券都不是绝对安全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王孜弘认为,市场上对中国可能大规模抛售美国国债的推测是站不住脚的,“作为理性的选择,中国是不会这样做的,无论减持还是增持,都是金融市场的金融操作而已。”
市场普遍预期美元在中长期内将贬值,长期投资者也纷纷调整了投资组合。“中国在这个时候卖出一些美国国债,完全符合市场投资者的一般商业做法,而且较小的调整规模也不足以对市场造成太大震动。”张斌说。
中国近期的减持更像是经济体间利益博弈的短期行为,并不意味着中国长期外汇储备政策的重大调整,谭雅玲依然看好美元的前景。“美元还是最好的,为什么要放弃美元?”她认为美国的货币政策是强势的,采取的策略是分阶段有步骤地贬值,事实上从价格的组建和价格的控制能力上看,美元最强;从市场份额上看,美元所占比例还是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