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回忆1985年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5日 17:06  《商界评论》杂志

  文/俞雷,财经作家

  一个10亿人容量的市场日渐成熟,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拒绝的诱惑。那么,让我们把镜头定格在1985年,看看那时的外国企业们在商品经济刚刚起步的中国市场上呈现出的是何种光景。

  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萌芽和市场环境的日益成熟,1985年的中国迎来了一波外国企业的进驻热潮,越来越多的国际巨头开始谋划起了自己的中国攻略。

  在世界范围内绕了一圈之后,日本人终于看到了中国这个“十亿人口的市场”和“剩下来的最后市场”。在1985年开始汹涌而入的日本企业类型之多,几乎从“小甜面包到个人计算机”一应俱全。并且,已经从单纯的出口产品进入了出口技术以及进行合资和合作的阶段。比如说在汽车行业,日本汽车就正在获得中国的青睐,但中国的要求是“谁提供技术则买谁的产品”。在这点上,日本准备做出一些让步。

  看好中国汽车市场的也不仅是日本人。是年7月3日,中国在上海举办了首届汽车展览会,150多个中外厂家参与其中。而就在几年前,中国人还在天安门前排起队在一辆小轿车前照相,憧憬着一种阔绰的生活。

  美国汽车公司的董事长说,这个展览会是向“世界汽车最大市场”起跑的信号。这个说法是将来词,但却不乏远见。中国政府此时估计,到2000年,中国汽车需求量将达到每年100万辆——这个数字显然过于保守,2000年中国汽车的销量是200万辆,并且在此之后几成井喷态势。此时,上海桑塔纳已经投产一年有余,日后,这成为德国大众在中国最成功的一项投资。

  准备进入中国市场的不仅仅是汽车这种大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个死对头现在也把竞争场地搬到了中国,胜者的奖励就是中国的十亿消费者。北京当局刚刚对“两乐”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开了绿灯,两个碳酸饮料的巨头就立即作出了反应。可口可乐在珠海开设了它在中国的第四家工厂,它的建成使可口可乐在中国的装瓶能力达到每年2亿瓶。而百事在中国的公司——百事可乐国际公司也同时宣布,在广州建一家有当地地方政府入股的装瓶厂,成为百事在中国的第2家工厂。加上1982年在深圳建成的工厂,到1985年年底,百事的生产能力达到了2.4亿瓶。 白热化的竞争也同样发生在了计算机领域,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日立和IBM。这一年的5月2日,日立公司宣布,它同中国政府就共同研制汉语个人计算机软件达成并签订了协议。日立在商用计算机方面和IBM平分了中国市场,但在个人计算机方面却远远落后于IBM和NEC。这个协议的签订,意味着日立将从大型计算机到个人计算机等一系列领域,和IBM展开全面竞争。

  由于市场环境的逐步成熟,外国投资的热度在1985年的中国越烧越高。前一年年末中英关于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就是在中国加速经济发展、繁荣兴旺和扩大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下签署的。这种令人乐观的局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前往中国大陆和香港。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商家纷纷在香港开设新公司。他们将以此为根据地,参与到中国的发展中来。

  投资热情虽然高涨,不过这时中国的商业环境也没有好到让外国人顺风顺水的地步。尽管中国政府开始努力简化规章制度,减少文牍主义,但一些西方企业家还是对在中国做生意时遇到的一些情况感到“震惊”。

  比如说,这些外国来的投资客买不到从偏远省份到北京每周一趟的来回机票,官员允诺约见的时间也经常一天一变,甚至搞到外国人最后失望地回国。这让澳大利亚一位常驻实业家总结出了“要有充分的耐心,在这里办成一件事情需要很长时间”的心得。一些西方人还指出中国企业出现了千方百计捞钱的新倾向,而且往往是开始正式谈判前就这么干。比如一些地方在向外国公司提供关于可以兴办的项目的详细说明时,索价就非常之高。假如还想了解到比说明中提供的情况更进一步的细节,就得每个项目付费100元。一些西方实业家说,过去认为已被共产党杜绝的向官员行贿的现象,现在已经在中国悄悄地死灰复燃了。

  此时,在上海已经聚集了不少的外来投资者,可是真正做成生意的却并不多。哪怕是做成生意的,也只是赚到了一堆无法兑换的人民币,这使得西方人的外汇常常不够开支。中国董事会的方式也令外国人不满,在一般由九个人组成的董事会中,其中五个都是中国人,并且还包括了董事长。一位欧洲投资者抱怨,董事会有时只不过是“董事们发表演说的场所而已。”但这些外国人还是很有耐心,一位欧洲人就说“你不必老发牢骚,事情终究会如愿以偿。”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中国的经济在1985年依然保持了高增长,这也让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前途颇感乐观。墨西哥的《视界》周刊就在这年预言,二十一世纪的确可能成为“中国的世纪”。■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