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感触与高思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翻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5日 16:49  《中国商界》杂志

  高感触与高思维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翻译

  文/本刊特邀撰稿人   沈立

  高感触(high touch)是与高科技(high tech)相对应而平行的一大趋势与一大产业,早在1982年就被世界未来学大师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于《大趋势》一书中列为未来的大趋势之一,鉴于这种趋势正在日趋强大,演变成一个庞大的新型产业与时尚潮流,1999年约翰?奈斯比特还专门撰写了专著《高科技?高感触》(High Tech ? High Touch)来详细阐述这种新产业与大趋势。可惜的是,仅仅是因为翻译问题,致使这个对中国而言极富价值与战略意义的新产业与大趋势还依然灰头土脸,默默无闻。

  英文原著High Tech ? High Touch的中译本是2000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翻译者把High Touch翻译为“高思维”,因此中文版书名为《高科技?高思维》。

  把high touch 翻译为“高思维”不仅丢弃了原有理念的精华,也丧失可以囊括丰富产业的外延。思维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活动,没有实体,不能涵盖丰富多彩的产业。我相信翻译者之所以这样翻译,肯定有自己的道理,但是在关键的问题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名不正,则言不顺,其直接的后果就是“高感触”作为一种与高科技并驾齐驱的产业多年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

  名正则言顺,我们现在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要为high touch正名,它不是“高思维”,而是“高感触”。

  touch在英文中既是名词又是动词,high touch中的touch则是名词,最基本的含义是“与身体(body)的零距离接触”和“触觉”,引申为两者之间零距离的接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与互动。动词touch的英文解释则十分清楚:Make physical contact with(与??进行身体接触)与Perceive via the tactile sense(经由触觉的感知)。无论名词还是动词,touch的本义是人与物或人与人之间的实体性接触,而不是情感与思维。

  触觉是人类的五个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之一,触觉能引发人丰富的感受——轻重、冷热、涩滑、软硬与疼痛等,从人类认知的过程来看,先触而后有感,有感而后有觉,有觉而后有知,有知而后有思维与思想。思维都是在触摸之后感觉基础上引发的,是触摸的结果,不能用思维来替代触摸本身,因此直接把touch翻译为思维是错误的。我们以touch的本义触觉与触摸为基础,结合由触摸所产生的感觉、情感与思维,再综合《高科技?高思维》的内容,把touch翻译为感触。

  《高科技?高思维》一书并没有对high touch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作者只是列举了很多属于高感触的事例来说明什么是高感触——艺术、宗教、另类医疗、感动的眼泪、儿童的笑脸、爱、香味等;同时《高科技?高思维》也列举了高科技的典型代表——电脑、网络、电信、电视等。

  我们根据《高科技?高思维》整体内容,比较高科技与高感触的差异,可以对什么是高科技与什么是高感触整理出相对比较明确的思路。

  高科技是机械、机器与电子产品;高感触是人的身体与心灵,是自然万物。     

  高科技是冷漠的理性;高感触是温馨的感性与灵性。

  在高科技中最主要的关系是人机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电子设备的关系;在高感触中最主要的关系是人际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植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高科技追求实用的功能、利益与利润;高感触追求人性的意义、情感、身体的感受、心灵的价值与爱。

  高科技让人们紧张、上瘾、麻木与中毒;高感触让人们放松、自由、敏锐与健康。

  高科技强调变化、更新、快速、暴力、明天;高感触强调继承、传统、舒缓、和平与昨天。

  高科技是阳;高感触是阴;高科技阳亢,高感触阴虚。

  过去的时代我们的一切都被高科技所主宰,高科技的过度发展已经让我们的生活与生命变态——麻木了我们鲜活的身体,榨干了我们丰润的灵魂。物极必反,21世纪我们需要找回阴阳平衡,重新认识高科技的价值与利弊,给高科技重新定位;同时我们需要回归自己的身体、心灵与感受,重视人性、温情、感性、灵性与意义的价值;回归自然,重建人类与天地万物的联系,摆脱科技与物质崇拜,重视感触与精神的力量。

  高科技在20世纪一枝独秀,高感触将在21世纪异军突起,高感触与高科技的并驾齐驱将在为我们创造便捷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丰富的感性、温情、意义与宁静。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